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魏雄主孝文帝:励精图治 病逝在南征的前线

北魏雄主孝文帝:励精图治 病逝在南征的前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175 更新时间:2024/2/5 20:52:14

就个人素质而言,孝文帝堪称文武全才。他不仅汉学渊博,而且强悍尚武,十多岁就“能以指弹碎羊膊骨”。他还精于骑射,指哪儿打哪儿,“及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

可见“雅好读书”与勇武豪迈,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让鲜卑人的勇武丧失殆尽。这话第一是扯淡,第二还是扯淡。

汉化就不勇武了?那汉唐威仪从何而来?“汉”这个字,本身就被赋予了阳刚豪迈的色彩,“汉子”、“大汉”、“好汉”、“男子汉”,哪个不是响当当、硬邦邦?

拓跋鲜卑勇武丧失,这个或许有,但也另有原因。

北魏立国之初,并不怎么强大,从拓跋 到拓跋焘,全凭一股强悍勇武,“奋征伐之气”,三代人统一了北方。到孝文帝时代,一些不同意迁都的鲜卑贵族,为避免南征,竟然放弃了原来的立场,这说明什么?

北魏已立国百年,统一北方也已50余年,众多鲜卑贵族的激情和豪迈,渐渐淹没在荣华富贵中。

汉化了的孝文帝,却还有着“奋征伐之气”的激情,迁都洛阳后,他五年三次南征,其实是在振奋北魏的士气和国风。

孝文帝是个既有激情又勤勉的皇帝。《魏书·高祖纪》中,他“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精勤庶务,朝夕不倦。”

定策迁都洛阳后,兴建新都、推行汉化、南伐萧齐,三件大事几乎同步动,北魏军事、行政系统都处于高速运转之中。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话用在他身上很合适。很多事,他都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在自己手里全部完成。他聪颖果断,有魄力、有胆略,但似乎操之过急。

历史上南北分裂时期,最终都是北方统一了南方,但每次都要经过数十年经营。那时南齐军力较强,又占有地利,与北魏处于实力相对均衡的对峙状态。三次大规模南征,孝文帝的军事成就十分有限,最大的战果,是第二次南征时,从南齐手中夺取了南阳盆地。

或许是太过劳累,又或许是帝国事务繁杂、令人忧心,30岁出头,孝文帝就“疾患淹年”。后来更因后院失火,气病交加,沉疴难返,33岁时,大业未竟,甚至洛阳城宫阙尚未修建完毕,他就撒手人寰,病逝于南阳前线。

两度南伐攻占南阳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这是孝文帝的诗句,慷慨豪迈,霸气昭然,但也透露着无尽的遗憾。

踏平江南,一统华夏,是北魏百年梦想,更是孝文帝孜孜以求的目标。迁都洛阳,其根本就是征伐南齐,一统天下。

494年十二月,驻守襄阳的南齐雍州刺史曹虎请降,请求派兵接应。此时,因迁都洛阳引起的纷扰,尚未完全安定。事有仓促,后勤准备也不充分,但孝文帝不肯错过机会。有人说:曹休就曾落入东吴将领请降圈套,结果大败亏输。孝文帝却对北魏军队信心十足,认为曹虎真降假降并不重要,既然定都洛阳,就当像统一北方的祖先一样,“奋征伐之气”,慨然向南齐用兵,以求早日一统天下。

于是,孝文帝派遣四路大军南征。曹虎果然没有投降动作,各路大军与南齐援军陷入对峙状态。两个多月后,江淮一带春雨绵绵,江河春潮渐起,气候和环境越来越不利,北魏各路大军接连失利。原本准备饮马长江的孝文帝,不得不下令班师。

这次南征最大的亮点,是北魏军队形象大为改观。以前进入敌国境内,抢劫掳掠被视为战争手段,是补充军需、鼓舞士气必须的。这次孝文帝严格约束军队,禁止侵掠,“犯者以大辟论”。并且命令部队不得损害百姓庄稼、树木,需要砍伐树木时,“皆留绢偿之”。为了统一大业,为了赢得民心,孝文帝希望他的军队成为真正的“王者之师”。

497年九月,经过周密的准备,孝文帝再次亲率20万大军南伐,这次他不再分兵,集中兵力攻打南阳盆地。

孝文帝先派大将包围赭阳(今方城东),亲自领兵夜袭宛城(今南阳),当夜攻占外城,南齐之南阳太守房伯玉退守内城。孝文帝留下大将继续攻城,自己率大军继续南下。为解围城之困,房伯玉想出“斩首行动”,派敢死队埋伏在宛城东南一座桥下,放过魏军前部,待孝文帝走过时,突然袭击,孝文帝赶忙令身边神射手放箭,方免于死在南阳。

随后,北魏军开始攻打新野。第二年正月,大将李佐攻克新野,擒新野太守刘忌,将其押送宛城之下斩杀。当时新野是南齐汉水以北的重镇,该城失守,南阳一带震动极大,湖阳(今唐河湖阳镇)、赭阳(今方城东)、舞阴(今泌阳)、南乡(今淅川西南)等城守将相继弃城南逃。二月,魏军攻克宛北城,房伯玉“自缚出降”。

三月,孝文帝乘胜南下,攻打樊城,在邓城(今襄阳樊城西北)大败南齐平北将军崔惠景的援军,“斩获首虏二万有余”。

因北方草原爆发高车叛乱,趁南齐皇帝萧鸾病故之机,孝文帝宣布“礼不伐丧”,退出战斗。

病逝于南阳前线

孝文帝三次南征,后两次都是为了南阳,一次是攻打南阳,一次救援南阳,在成功救援后病逝。开玩笑地说,孝文帝没少为南阳操心。

499年正月,不甘心失去南阳的南齐,派太尉陈显达北伐。北魏大将元英率军南下增援,但南齐兵势很盛,元英有些招架不住。二月,孝文帝决定再度御驾亲征,但这时,他已“疾患淹年,气力惙弊”。

上次南伐,孝文帝已染病在身,南伐结束后发生的一件事,令他既生气又痛苦,病情遂严重恶化。

这是一次后院失火事件,让他生气的是皇后冯妙莲。冯太后当政时,考虑到娘家的长久富贵,把三个侄女都嫁给了孝文帝,其中一个就是冯妙莲。冯妙莲性感妩媚,深得孝文帝爱恋,但没多久妙莲不知得了什么病,冯太后将她送回家为尼。孝文帝却对她十分挂念,亲政后,听说她疾病痊愈,即派宦官前去探望,随后将她接到洛阳。久别重逢,孝文帝对她“宠爱过初”,夜夜专寝。没多久,就将她立为皇后。

孝文帝很专情,遗憾的是冯妙莲却不专情。患病在家时,她就绯闻频传,到洛阳后,因孝文帝长期南伐北巡不在宫中,她又与混入宫中的和尚高菩萨“私乱”。冯妙莲行事很高调,得知孝文帝南征患病,即“公然丑恣”,荒淫无顾忌。

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寡居在家,冯妙莲为自己弟弟“求婚于帝”,孝文帝同意了。彭城公主却不同意此事,冯妙莲想强迫她,彭城公主是刚强之人,便南下找孝文帝,“自陈本意”,顺带把冯妙莲与高和尚的事抖搂出来。孝文帝“闻而骇愕”,没全信,按压在心中不吭声。

洛阳宫中的冯妙莲“渐忧惧”,与她母亲找来女巫,“祷厌无所不至,愿高祖疾不起”,希望将来做第二个冯太后。

这事又被孝文帝知道了,仍隐忍不发。回到洛阳后,孝文帝先抓来高菩萨等六人,令其“迭相证举,具得情状”。当天晚上,召来冯皇后,先令宦官搜身,“有寸刃便斩”。冯妙莲哭得梨花带雨,孝文帝再无怜惜,令她坐在两丈开外,命高菩萨等陈述事情经过。审讯完,他叫来弟弟彭城王、北海王,指着冯妙莲说:“过去是你们嫂子,现在是外人了。”孝文帝对冯太后素来至孝,顾及情面,没有马上废杀皇后。但他的心中,无疑已冷却到冰点。

就个人生活而言,孝文帝十分不幸,自幼父母双亡,为了国家大业,不得不下诏杀掉长子,最喜欢的女人又背叛了自己,他内心的凄苦可想而知。自此后,虽然多方医治,他的病情仍时好时坏,难以痊愈。南阳前线吃紧,要强的孝文帝坚持抱病出征。

这时南北双方在顺阳(今淅川东南)僵持,孝文帝令两员大将攻击侧后,欲截断南齐军归路,然后正面攻击,多次击败南齐大军。南齐太尉陈显达大感不妙,一天深夜,与崔惠景、曹虎等率军遁逃。第二天,北魏军攻入空营,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诸将率骑兵紧急追击,在汉水边赶上南齐军,“斩获及赴水而死者十八九”。

但这场大胜,并不能挽救孝文帝的生命。没几天,“帝疾甚”,自感再也回不到洛阳,下诏赐冯妙莲死,征太子元恪南来,在鲁阳(今鲁山)即位。交代完两件大事,孝文帝在谷塘原(今浙川县北)驾崩。

因距离前线不远,北魏秘不发丧,“至鲁阳发哀,还京师。上谥曰孝文皇帝,庙曰高祖。五月丙申,葬长陵”。

励精图治一代明君

《魏书》、《资治通鉴》等描述的孝文帝,都是明君形象。

他生活简朴,体恤民情,常穿洗旧的衣服,马鞍不用金银装饰,与普通士兵所用并无二致。南北征巡时,有关官员奏请修路,他只让“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迁都后,他也不急于兴修宫殿,除了不得不兴建的,能缓则缓。南征进入南朝境内时,严令部队“如在境内,禁士卒无得践伤粟稻;或伐民树以供军用,皆留绢偿之”。

他“好贤乐善,情如饥渴”,认为“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一直把发现人才,擢用人才作为要务,不论鲜卑、汉人,不论元老宿彦、新锐之士,抑或南朝来奔的才俊之辈,只要才华品行出众,即委之重任。王肃自南朝来归,孝文帝亲自接见,感觉到这位新降之人才具非凡,内心顿时与他全然没有了距离,不觉“促席移晷”,就是近前与王肃坐到了一起,畅谈许久。“自是器遇日隆,亲旧贵臣莫能间也。魏主或屏左右与肃语,至夜分不罢,自谓君臣相得之晚”。这时孝文帝正“议兴礼乐,变华风,凡威仪文物,多(王)肃所定”。

李冲、李彪、高闾、宋弁、邢峦等,“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孝文帝深得臣下敬爱。他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待人公平、诚信,认为“人主患不能处心公平,推诚于物。能是二者,则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他“用法虽严,于大臣无所容贷,然人有小过,常多阔略。尝于食中得虫,又左右进羹误伤帝手,皆笑而赦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北魏孝文帝元宏:雄才大略 迁都洛阳行汉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鲜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六月,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年仅5岁的他继皇帝位

  • 为什么说嘉靖帝朱厚熜是明朝最独特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521年,一个天大的馅饼落在了一个年仅十五岁的皇姓小孩身上,他的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折腾了十六年,死后却连子嗣都未曾留下。经过众朝臣的商议,自己连做梦都不会想到皇位会落在自己身上,带着欣喜与不安聪慧而又刚愎的朱厚熜从遥远的湖北淳安来到北京登基即位,这就是明世宗,史称嘉靖皇帝。面对这样一个黄毛小子

  • 北魏孝文帝曾两建太极殿:执着展现汉化成果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自从魏明帝建太极殿之后,太极殿就成了皇权礼仪中最高等级活动的场所。魏明帝建此殿,大概幻想着曹魏子孙能昂首阔步走上龙椅,在威严的太极殿中君临天下。遗憾的是,太极殿留给他子孙的是无奈和屈辱。魏明帝之后是曹芳,这位皇帝确实是风风光光在太极殿中登基的,但年幼的曹芳根本无力控制朝政,被司马懿利用“高平陵政变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被皇后出轨气死的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孝文帝一生共有两位皇后,都姓冯。第一位皇后叫冯媛,本来可以一屁股坐到底的,可惜她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不说普通话,也就是汉语。事情是这样的,公元490年,孝文帝23岁,他开始全面推行改革:一是迁都洛阳,二是禁止胡服,三是语正中原,四是“不杀太子母”。改革遭到了大多数朝臣贵族的反对。孝文帝一边

  • 北魏名士眼中的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常出下策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崔浩,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经学家、史学家、历学家、书法家。其出生于北方第一世族之家,祖上累世为官,父亲崔玄伯曾仕前秦、北燕,后仕北魏,任北魏吏部尚书、天部大人、白马公。崔浩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爱好文学、博览经史,同时还兼学天象阴阳和百家之言。20岁时就担任了北魏朝廷的直郎、给事

  • 东汉美人邓绥:邓绥如何在25岁就成为皇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有所记载的皇太后不少,但大多都不是名垂青史的。而东汉时期垂帘听政时间最长的太后邓绥却是一位爱情和事业都很成功的美人——恭肃有礼、治狱英明、好学重教……1邓绥入宫东汉章帝建初六年(81年),护羌校尉邓训的妻子阴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邓绥。邓绥聪明伶俐,又十分懂事,很惹人喜爱。小邓绥六岁从读太史籀

  • 纪晓岚不为人知的一面:日御五女让乾隆很纠结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据采蘅之的《虫鸣漫录》介绍,‘纪晓岚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外貌协会最高掌门人乾隆皇帝,确实对纪晓岚很纠结,谁叫他“貌寝短视”呢?不做眼保健操,眼睛近视也还罢了,西洋进口眼镜戴一戴

  • 为当官杀亲生儿子做成菜献给齐桓公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吴起想当官,先是拿家产两千金去通关节,结果关节没打通,被乡人取笑了一番,吴起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后来吴起在鲁国当官,齐鲁交战,鲁国因为吴的老婆是齐国人而不用他,吴又把自己无辜的老婆杀了,但还是不见重用,又奔魏,再奔楚,终得功名。不过,这功名却是踩着别人的鲜血爬上去的。齐桓公给厨师易牙说自己什么都吃过了

  • 黄祖怎么死的 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是被谁杀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黄祖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活跃于东汉末年,在刘表的手下做事,任职江夏太守。黄祖一生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而且打仗也屡战屡败,虽然如此却有着一手的好防御策略,在黄祖的镇守下江夏一直都没什么变故。一次因射杀孙坚从而也导致了杀身之祸。三国黄祖简介黄祖出生年月不详,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刘表手下干活,任职江夏太守。史

  • 揭秘:北齐太祖高欢为什么对官员贪污不闻不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534年,北魏王朝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从北方草原上崛起的军阀高欢自任东魏丞相,成为这个王朝的实际掌权者,而东魏孝静帝只是个摆设、傀儡。当初跟随高欢打天下的司马子如等一班功臣,他们身居高位,为高欢所信任。据《北齐书卷十八 列传第十(司马自如)》:“天平初,(司马自如)除左仆射,与侍中高岳、侍中孙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