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后下嫁”是怎么回事?孝庄文皇后的传奇人生!

“太后下嫁”是怎么回事?孝庄文皇后的传奇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462 更新时间:2024/1/16 16:54:08

太后是指清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民,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天命十年(一六二五年)嫁给后金仔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为妻。一六二六年皇太极继承汗位,一六三六年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一六三八年生第九子福临。一六四四年福临即位,顺治皇帝福临尊其生母为皇太后,一六六二年福临之子玄烨即位,康熙皇帝玄烨尊其祖母为太皇太后。由于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妃子,谥号孝庄,又因博尔济吉特氏的儿孙都做了皇帝,故称她为孝庄文皇后。

“太后下嫁”是指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九子,皇太极的亲弟。一六四四年福临即位,称顺治帝时只有六岁,因此由叔父多尔衮摄政,故称摄政王。孝庄文皇后是否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由于在史书上没有明文记载,因此,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按照当时蒙满人的婚姻习俗,弟娶兄嫂,妻姑侄媳是不足为怪的。但从汉人的伦理观念看,弟妻兄嫂是极不光彩、不文明的事。而太后下嫁就更不光彩了。因此,有人认为,太后下嫁没有明文记载的原因是由于清朝皇室子孙受汉族风俗习惯的影响,认为太后下嫁不光彩,为了遮盖太后下嫁的事实,毁书灭迹,致使后人难以弄清事实真相。认为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是确有其事的。太后下嫁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保住儿子福临的帝位。

从当时实际情况看,一六四三年皇太极死后,诸王争夺皇位的斗争十分激烈,出现了“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的局面。在诸王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最有希望,两人开展了激烈的争位斗争。足智多谋的孝庄文皇后,也不甘心袖手旁观,听人摆布,想利用这次斗争,使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为此她施展巧妙的政治手段,笼络各方力量,求得同倩和支持。迫使多尔衮让步,使之主动提出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因此福临就成了清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即顺治皇帝。

福临的即位,是以诸王为首的各派政治力量暂时平衡的产物。年幼的皇帝不仅受诸王的控制,而且随时都有被废的危险。尤其是摄政王多尔衮想当皇帝的野心不但没有消除,而且随着权力的扩大,做皇帝的欲望也随之增加。顺治元年(一六四四年)十月多尔衮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建碑记绩,顺治二年,命史官按照帝王礼制为他记摄政王起居注,以皇帝自居,顺治三年,多尔衮私取大内信符贮入王府,顺治四年,停止御前跪拜礼,私制御用服饰,并罢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年),逼死政敌肃亲王豪格,自称皇父摄政王。至此多尔衮实际上一人独揽清廷大权,顺治帝不过徒有虚名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孝庄文皇后感到多尔衮随时都有发动宫廷政变、篡夺皇位的可能。因此,她只有依照蒙满的习俗,下嫁摄政王多尔衮,才能缓和矛盾,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

太后下嫁虽无明文记载,但对一些史料的分析研究就不难看出太后下嫁是确有其事的。清末刊行的《苍水诗集》中有“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太后婚”是指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这件事。诗作者是清初人张煌言,与多尔衮同时,从而说明太后下嫁是可信的。据蒋良骥的《东华录》说: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清史稿》中也有“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大有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的记载。无疑多尔衮已把太后置于妻子,皇帝置于儿子的地位了。如果太后没有下嫁,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多尔衮死后,竟被破例追封为成宗义皇帝,这就十分清楚太后下嫁确有其事了。另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仁祖二十七年(一六四九年、清顺治六年)二月,清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棕看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朝使臣:“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使臣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在这里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的一个有力旁证。另外,在《清史稿》中有顺治五年,多尔衮逼死肃亲王豪格后,纳肃亲王豪格福晋为妻的记载。豪格为皇太极长子,福临亲兄,多尔衮的亲侄。多尔衮对侄媳都可以无礼,就更不用说嫂嫂了。从而可以推知,多尔衮冠以“皇父”之称,必是多尔衮妻顺治之母,而顺治尊之为皇父的。

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在病重时,对,康熙说:“大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这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这说明她有难言之处,由于她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再同皇太极同穴合葬,怕世人耻笑。因此,孝庄文皇后死后不愿去昭陵与太宗皇太极同穴合葬。孝庄文皇后死后,康熙遵照祖母的遗嘱,把祖母太皇太后的灵枢停放在东陵,直到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正式葬入东陵地宫,称“昭西陵”。这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以上史料,从不同的侧面旁证和推测,得出了太后下嫁确有其事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刘邦真如人们所说的那般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原标题 :仁者大德,长风当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刘邦逝世至今,两千多年已如白驹过隙间悄然滑过,两千多年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只不过是一朵泛起的浪花而已,其间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刘邦传奇的一生为历代所评价,其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司马迁誉其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宋人苏轼曰:“古之英主

  • 杨广为夺皇位“性压抑” 继位后终露荒淫本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杨广是个臭名昭著的衣冠禽兽,荒淫、奢靡、残暴……这是世人皆知的一面;话说回来,他能爬到皇帝宝座上,绝非运气,而是苦苦地下过一番功夫,那种暗中咬牙的韬养手段的确是千古少有。隋朝的历史典籍里储存了杨广为老爹杨坚特制的“迷魂汤”,儿子冒充傻瓜、模仿父亲,你喜欢什么,我做什么;你反感什么,我远离什么,

  • 为何司马衷是脑残皇帝 他是西晋之乱的罪魁祸首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西晋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王朝。西晋统一的时间短,公元266年到316年,共计51年,共5位皇帝,如果从灭东吴开始算起,则仅37年。本来时间就短,而就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除了晋武帝司马炎立国初期似乎励精图治外,之后的这段时期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这个王朝。司马炎当政后期,他就开始腐化堕落,之后历

  • 揭秘:赵匡胤为什么是最具侠义心肠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是一个非常大气的政治家。这种大气建立在他对人情世故烂熟于心、对宏观大势与人的微观心理都具有极强的洞察力上,因而显示出一种特别富有人性魅力、在历代帝王中极其罕见的王者风范。一、侠义质朴的性格 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赵弘殷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手下的大将。有道是虎父无犬子、将门无庸辈,赵匡胤从小

  • 班超传奇一生:如何投笔从戎征服了55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班超一家子都是牛人,他爹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写成了《汉书》。班超刚做官的时候,也就是抄写文书,但他不甘心这样下去,于是投笔从戎,参军去打匈奴。从此,他开始了传奇的一生。班超出使西域的鄯善国,但鄯善国和北匈奴有来往,对班超等人不客气。班超召集部下36人,夜袭击北匈奴的营地。班超亲

  • 太平天国奇男子石达开:凌迟一百多刀 一声未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这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与苗族同胞欢聚时的即席赋诗,此诗同时也抒发了他的鸿鹄之志。石达开文学才华极高,他应该算得上完美的人了。1847年,33岁的洪秀全和32岁的冯云山到贵县(广西贵港)访问一个人,邀其共图大事,最终,这个16岁的少年答应

  • 清朝康熙帝为何要废除长城?只为实现国家大一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秦筑长城,别内外,界“中国”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大行“包举宇内”之志时,其宿敌匈奴正纵横于北方辽阔的

  • 子不如父:吕布典韦的后代为何不是一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熟读三国演义有一种说法,叫“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就是说吕布赵云典韦的功夫天下无敌,那么这些人的后代,为何不堪一击。难道这些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军,不能对自己的儿子指点一二,要知道知子莫若父,自己把自己的一身本事给自己儿孙,难道不是对儿孙的最好回报吗?其一,名将们都忙,常年奔波在外,他们公务

  • 揭秘:厚黑鼻祖朱元璋有着怎样的发迹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身贫苦,当过和尚,无奈之下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的麾下,不久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干。作战勇敢,颇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还很讲义气,这一切都让他用了崇高的威信。欲擒故纵朱元璋曾做过郭子兴的亲兵长,他不象其它的士兵,从不贪图财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首先献给郭子兴,如

  • 皇帝儿子不好当:刘邦有哪些儿子死的很难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的儿子贵为皇子,除了刘恒、刘盈做了皇帝,大儿子拍吕后的马屁,其他的都死得很难看,包括吕后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庶出的长子是齐悼惠王刘肥;次子孝惠皇帝,是吕后的儿子;三子是戚夫人的儿子赵隐王如意;四子代王刘恒,后来被立为孝文皇帝,是薄太后的儿子;五子梁王刘恢,吕太后当政时被改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