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已经成为鲁国的宰相,孔子又为何会离开?

历史上已经成为鲁国的宰相,孔子又为何会离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66 更新时间:2024/1/31 23:33:01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孔子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离开鲁国之前,他已经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也即以大司寇的身份,行使宰相的职责。在很多人看来,宰相无疑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了。那么,问题来了,孔子当上鲁国宰相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孔子离开自己生活了数十年的鲁国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孔子推行的一件事情没有完成,而这件事情背后,是一场鲁国权力的激烈争斗。

首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公元前500年,孔子跟随鲁定公参加了鲁国和齐国的“夹谷之会”。虽然齐国实力远远强于鲁国,但是,在齐鲁夹谷之会,孔子辅佐鲁定公,以礼历阶,据理力争,从齐国手中讨回了汶阳之地。因为这件事情,鲁定公对孔子更加信任,让他当了大司寇。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由此,此时的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行使宰相的职责,或者可以说是鲁国的代理宰相。在此基础上,孔子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自此之后,如同商鞅“徙木立信”一样,孔子也在鲁国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孔子终于获得机会,开始推行他的主张,对于孔子来说,在鲁国讲究孝道,注重恢复周礼,这让鲁国的实力得到了一定增长。在小有成就后,孔子本想一展抱负,所以在鲁国推行了“堕三都”。堕三都,就是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私邑事件。

在春秋时期,鲁国君主逐渐大权旁落,也即鲁国的大权,被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所把持。而就孔子来说,自然想改变这一局面,也即加强鲁国君主的权力。于是,孔子在成为鲁国宰相后,派子路堕毁三都。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

但是,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在笔者看来,对于孔子来说,虽然获得了鲁定公的支持。但是,就鲁国来说,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占据了大部分的封地,拥有不输鲁国君主的势力。因此,堕三都这件事情,最终没能完全推行下去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时。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而这,意味着孔子在鲁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了,也即已经是在明示孔子该走了。所以,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进一步来说,鲁国复杂的局面,尤其是鲁国君主和三桓之间的权力斗争,不是孔子可以改变和解决的。

最后,孔子离开鲁国后,首先来到了卫国。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不过,孔子最终没能成功来到楚国。并且,孔子还有前往晋国的打算,但是都没有成功。

对此,在笔者看来,即便来到楚国、晋国、秦国这样的大国,也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因为在春秋末期,儒家学说显然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在当时,不仅秦国、楚国等大国忙着兼并周边的小国,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历史事件也在进行着。对于讲究周礼的孔子,自然是看不过去这些事情了。孔子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虽然没有受到重用,不过,这恰好让孔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和著书立作上,而这,无疑为春秋战国时期培养了众多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武帝死前为何要赐死最宠爱的钩弋夫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从秦朝开始经历了二十多个封建王朝,其中更是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皇帝。不过,能在历史中脱颖而出的帝王并不是很多,而汉武帝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汉武帝在位期间,不仅国力强盛,更是在对外的战争中屡次获胜,让汉朝成了历史上相当有名的朝代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英明的君主,却在自己临死前,要杀死

  • 明朝第一武将,戚继光晚年过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第一武将,戚继光晚年过得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戚继光在军事上的成就是非常大的,因此他得到了皇上的器重,并且很大的权力都给到了戚继光,所以他在军事打仗方面是有很大的权力,他也发明了很多的武器,并且有着非常大的威力,很多倭寇都很害怕遇到戚继光,因为遇到他就意味着输掉。所以戚

  • 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会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摆脱了曹操的追击终于获得了生机。并且诸葛亮在日后帮助刘备一步一步进行着在隆中就已经为刘备规划好的一统天下的路线,成就了蜀汉大业。

  • 历史上狄仁杰是如何走上官仕之路的?他的真实形象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电视剧《神探狄仁杰》让人们对“狄仁杰”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清晰,他的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工作作风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好感,但荧屏形象和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还是有所出入的,那么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又是怎样

  • 窦怀贞是如何成为宰相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古代官场上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古代封建社会,为官之道是一门大学问,有些人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什么无耻的事都做得出来;在唐朝有位名叫窦怀贞的人,为了能够当上宰相,做了一件世俗所不能接受的事,究竟是什么

  • 三国时期关羽张飞诸葛亮三人分别都是什么爵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五等爵,爵位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出自《周书·武帝纪上》。《周书·武帝纪上》中记载:“初令世袭州、郡、县者改为五等爵,州封伯,郡封子、县封男。”对于周朝时期

  • 赵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继位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有嫡长子为太子的一个传统,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储君的选立是一件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在封建社会中,每一次皇位的交接都有极大的风险。为了把这种风险降到最低,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当君主英年早逝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兄终弟及”的策略

  • 刘备临死前说子龙不可重用 刘备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对刘备和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临终前告诫:“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名著《三国演义》开篇的一句话。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路枭雄、才俊在此时期展现自己的才能,也为我们后人今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三国演义》因其浅显易

  • 司马懿经历曹魏三代 他们为什么都没有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和司马懿,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曹操看出司马懿有不臣之相,曹魏皇帝为什么都没有杀他?曹操在临去世的时候,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做人臣的人,他将来肯定会干预你的家事。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让曹丕注意司马懿,防止他反叛。可是曹氏历经三代,不但没有杀掉司马懿,反而对他委以

  • 孙权当初都强调不能杀关羽 吕蒙为什么还要执意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孙权和吕蒙,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孙权百般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为何仍执意要杀?吴下阿蒙终归还是那个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故事主人公可能被夸大。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把君王给的既定目标完成就算胜利,其他的话都是参考。每一句都听君主的必定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