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侍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侍中在汉朝有怎样的作用?

侍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侍中在汉朝有怎样的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253 更新时间:2023/12/18 9:00:42

汉武帝为一代雄主,当政期间对行政机构进行了很大的创制。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种创制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政府首脑丞相权力的极大压缩,将丞相具有的参政,议政,决策的权力,以及人事任命权进行大幅度压缩,将丞相的职权压缩为一个政策执行结构,办事机构,二是伴随着丞相权力的大幅度缩减,是皇权的大幅度收权,成为实际上的政府行政首脑,特征是将加官,散官制度化,其中最核心的标志是成立尚书台,所谓,总典纲纪,无所不统,成为实际上的决策,监察机关,权重超过了丞相,此即为中朝制度。

侍中和尚书本是少府(掌管皇家财政,生活事物)的属官,这两个官职是皇权收缩,相权压缩的产物。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卫青,霍去病,均任侍中之职,也可以看出此官权重之大,是国家重大决策的参与人。

汉武帝中朝制度发生的背景

汉开国直至武帝朝,丞相为百官之长,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太尉掌国家军事,此职并不常设立,御史大夫是辅助丞相监察百官和皇室的官员,是副宰相。丞相此职主管国家一切行政,所谓,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具体而言,凡国事百官必须先上报丞相,由丞相组织官员商议之后,以丞相的名义上报皇帝批准,这可以看出宰相有参政,议政之权。重大的人事任命,需要由宰相主持廷议,在上报皇帝,这可以看出丞相有重大的人事任命有建议权,实际上还有任命权。再者,皇帝的诏书必先下达宰相方能实行,同时宰相还有封驳之权,驳回皇帝的诏令。对于属员宰相还有先斩后奏之权,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实际上宰相是政府行政的首脑,皇帝是国家的领袖和法理的代表。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从汉文帝与宰相陈平关于宰相之职权的对话,可以看得很清楚,宰相对外要镇抚四夷诸侯,这说明要管理军事擘画,于内则亲民爱民,使民相安,这是掌管内政,对下属则是使百官各司其职,这是管理官员。

丞相权重如此之中,主要还是与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出任宰相有关。

依照次序西汉到武帝朝的宰相有萧何,曹参,樊哙,吕产,王陵,陈平,周勃,灌婴,申屠嘉等等。这些宰相既是开国功臣,又是封国之主,因而权重,威望可想而知。

所以,不仅地位高贵,而且权重犹大。正是因为宰相有如此大的权重,才让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不得不进行抑制。

汉武帝抑制宰相职权

汉武帝对宰相权力进行抑制主要有两重手段,

一是将丞相之权逐渐由功臣集团的后代向平民底层的儒生进行转变,二是以生杀予夺的权力对宰相进行打压,以至于出现无人敢为相的局面。

丞相田蚡去职后,要么才具平庸,要么是毫无根基的底层平民出身。比如,才具平平的薛泽,以汉武帝之识人之明,岂能用平庸之辈,不过是有意为之。当然,丞相权力大幅度下滑是在任命海边喂猪出生的儒生公孙弘之时。

这种以贤良文学得官,毫无背景与社会地位的丞相,其权力完全来源于汉武帝的信任,自然只能以汉武帝的意志为宗旨,百官之长的丞相没有独立意志,也就意味着丞相参政,议政,决策,人事任命权的大幅度的被褫夺,后继的丞相在想从皇帝手中拿回已经被剥夺的权力,再无可能。

公孙弘以后的丞相也渐渐成为皇帝决策错误后的替罪羊,因此,丞相成了高危行业。

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

贺不肯起,上乃起云,贺不得已拜

。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汉书记载,公孙贺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竟然不敢接受,接受位极人臣的丞相之位按道理说应该是趋之若鹜,原因何在?翻翻历史书,可以找出明确的答案,公孙弘以后的丞相有且仅有一人石庆善终,其余要么下狱死于非命,要么自杀,公孙贺本人后来也是被杀。与丞相权力被打压和被杀的是是丞相属下诸曹的废弃,在一轮轮的被抑制之后,丞相从百官之长,沦为了皇权手下的办事机构,在不复开国丞相之风光了。

皇帝收权,中朝制度建立

何为中朝?中朝也就是内廷,这与丞相所辖的外朝相对应。

汉朝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以下,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郎中令之职。此职的是负责皇宫保卫,主官皇帝生活的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皇帝禁军统领和生活总管。郎中令的属下有大夫、郎、谒者,等职,主要是皇帝文学,政治,生活方面的侍从。这些人虽然没有在政府中任职,但是是皇帝的亲从,类似于大秘,因此皇帝国事多向这些人咨询。汉武帝也通过举贤良文学,招揽了一批人才,以作咨询,这些人很多都青史留名,如庄助、朱买臣、司马相如、主父偃、东方朔、等人。

这些皇帝的亲从不仅是皇帝问计的对象,也是皇帝制衡以丞相为代表的政府的反对派,体现皇帝的意志。比如,就征讨闽越的问题,皇帝就让庄助与丞相田蚡为代表的官员辩论,以确定国策。这这一节可以看出,这些侍从,不仅参政,议政,甚至深深的影响政府决策,是皇帝推行自身主张,抑制丞相的代表。后来丞相权力进一步削弱,汉武帝就通过加官重建权力中心,这些加官有侍中(有此加官可以出入宫禁)、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将军,列侯尚书都可以获得以上加官。由于这些人都跟随汉武帝左右,是参赞国家机要的人物,因此地位显要,这实际上取代了丞相参政,议政,决策的权力。

中朝制度确立的标志就是设立中书,尚书官署。

为什么这样说?这要看,中书,尚书的职能。从汉武帝对尚书台制度的权力设定可以看出,

一是官员的奏疏可以不经外朝通过尚书台直达内廷,并由皇帝与尚书决策,下发丞相执行,二是皇帝的旨意不在经过御史,而是经过尚书发丞相执行。

也就是说,丞相完全沦为了一个执行机构,而此时尚书台的编制不断扩大,成为了一个下辖四尚书分曹办事的机构,首长为尚书令,分别负责,民政,财政,外交,监察等权力的正式机构。这也就标志着丞相权力彻底跌入谷底。

结语

因此,汉武帝设置中朝制度,本质上就是收丞相之权。而通过建立中朝制度形成了兼具决策,参政,议政,以至于设置代替丞相行政的尚书台。在这期间,侍中,尚书又从少府属官而走向政府机关的前台,使威高权重的丞相彻底的沦为了一个不在参政,议政,决策,掌握重大人事任命权的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抑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章德窦皇后有哪些功与过?她为什么会成为刘肇的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窦漪房的孙子刘彻,汉章帝的皇后,窦太后喜欢刘武不喜欢刘启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窦太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进止有序,风容甚盛。”的章德窦太后,是一个漂亮到汉章帝都多次在宫中打听的女人;入宫多年颇得皇帝宠爱。但这样一个漂亮女人却是个“毒妇”,她陷害皇帝的女人,抢夺妃嫔的孩子,培养外戚等等;各种“坏事”上都有她参与的影子。可偏偏就是章

  • 汉武帝实行穷兵黩武的政策,在当时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和成吉思汗,汉武帝时实行了什么制度,汉武帝穷兵黩武的例子

    前101年,汉武帝下达宣战诏书。沉寂了数年的汉匈战争,重新启动!可是,很快,汉武帝就发现:汉军仿佛不记得怎么跟匈奴人打仗了。怎么打怎么输。屡败汉武帝与匈奴进行了3次上规模的交手,结果:1次比1次惨。第一次,汉武帝派李广利率3万骑兵出酒泉,沿着祁连山西进。在击败右贤王后,李广利在班师途中遇到围攻,苦战

  • 刘表占据荆州后,又将荆州让给刘备是为的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备为什么不取荆州,刘表什么时候让荆州,如果刘备接受了刘表的荆州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表占据荆州,手下猛将如云,为什么有意让荆州给刘备呢?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汉末三国初期,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又是汉室后裔。在董卓掌朝期间刘表代替王叡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从此成为荆州最高的军政长官。刘表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把荆州治理得非常好,让荆州避免了多年的中原战火。可

  • 汉宣帝用12年为什么就解决了匈奴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汉宣帝的儿子,汉武帝后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

    汉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的时间在打匈奴。虽说汉武帝给予了匈奴重创,尤其是在漠北之战中,匈奴遭到了汉朝致命的打击。但是在整个汉武帝期间,匈奴一直没有臣服。而在汉武帝晚年,由于他喜怒无常,猜忌太多,杀戮太多,因此也造成了汉朝对外战争的能力减弱,无论是赵破奴受降城之战、李广利天山之战、李陵浚稽山之战,以

  • 吕不韦的一生有多传奇?他的三次豪赌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吕不韦原来是一个什么人,韦小宝历史上有此人吗,吕不韦传奇评价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不韦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是吕不韦的传奇一生的总结,他从一介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政客,他的眼光是毒辣的。在政治上,吕不韦依旧靠自己经商时期的智慧,为秦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次

  •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何对求仙之事乐此不疲?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入海求仙,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体现在哪,汉武帝求仙问道

    汉武帝明知方士愚弄他,杀一个再立一个,对求仙的事乐此不疲,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自导自演了一出出令人难以捉摸的求仙闹剧。到底汉武帝为何对这些荒诞不经的神仙方士等迷信学说能全面接受、诚信有加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汉武帝自身的经历和性格是其原因之一。汉武帝自七岁即被立为

  • 汉献帝为何心甘情愿将玉玺交给曹节保管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献帝有逆袭的可能吗,曹节为什么要帮汉献帝,汉献帝禅让是自愿的吗

    众所周知,在曹老板死后,曹丕早已按捺不住那颗谋逆之心,还没等自己父王的英灵飘远,就开始忙着联络群臣,逼迫献帝退位了。而当时的献帝,也早已处于了一个众矢之的的境遇,除了最后一个宁死不交玉玺的执玺官祖弼之外,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帮着大汉王朝说话,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献帝在群臣的要挟之下,只得被迫将社稷禅让到

  • 李克宁篡权夺位,欺嫂卖侄,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皇子争权夺位,雍正夺位是真的吗,夺位成功的皇帝都有谁

    李克宁(?-908年),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奠基人李克用幼弟,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叔父。李克宁为人仁孝,是各兄弟中最贤良的一位。大唐日渐衰微,各路英雄豪杰烽开始群雄奋起,问鼎中原。李克用虽然身处伐北也不敢寂寞,毅然加入了争霸的行列中。而他带领的这只部队就是唐末闻名天下无往不胜的铁骑—沙陀劲旅。有

  • 朱元璋好不容易建立明朝 朱元璋为何还要分封藩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如果建文帝不撤藩,朱元璋为什么要封藩王,朱元璋为什么不削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分封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历史,对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毕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是太子外,他想要让其他25个儿子都称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探索杜审言的生平,他的人生轨迹与苏轼的极其相似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苏轼人生轨迹路线图,与苏轼经历相似的诗人,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作品的关系

    你真的了解杜审言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个狂人,敢说出:“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当得王羲之北面”,这样“狂言狂语”。他狂妄到觉得自己的文章比王羲之还好,能让苏味道能羞愤欲死。也因此杜审言的狂妄让他得罪了很多人,遭受贬官等陷害,甚至他的儿子都为了替他报仇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