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策之死是孙权一手策划的吗?孙策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是孙权一手策划的吗?孙策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830 更新时间:2024/1/18 20:15:20

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很可能谋杀孙策。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指出了孙策力能胜人,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会用人等特点。

张(纟龙)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后来,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众将和从人迟迟在后,策遇到许贡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敌,以致“被伤至重”。孙权却不像这样。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

从孙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来看,孙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处。据《三国志·孙坚传》上说:“坚四子:策、权、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据后人考证:孙坚有五子较为可靠。

我们已经知道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即孙河)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这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朗在《三国演义》中只在第七回出现一次。《三国志》中也无孙朗,从裴松之所注引的书籍来看,《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中,实有孙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说:“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朗)为定武中郎将,(遣)【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其中的孙匡实是孙朗。可能因为他被“禁锢终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遗忘了。可孙权又为何因一次战役胜负,就把自己的庶生弟弟别族禁锢呢?

这样看来,孙家五兄弟中,孙策、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难道还不令人深疑吗?另外孙权的三个父叔中,孙静和孙贲都无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孙辅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孙权关了起来。据《三国志·孙辅传》上说:“(孙辅)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另外像孙韶“不进见者十余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像这样。还不令人怀疑吗?

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纟龙)、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他都干啥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皇帝不上朝时间,万历不上朝,万历和嘉靖为什么不上朝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历史上颇具争议,在其长达48年的皇帝职业生涯中,竟有近三十年不上朝,消极罢工的程度令人瞠目,以至于时人和后人对其评价偏低,其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沉迷酒色、怠政荒诞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万历皇帝究竟如何呢,他在历史上都曾干出过哪些大手笔?(图)明神宗万

  •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其实是战国时期一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有赵括纸上谈兵今有,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纸上谈兵讲的是战国时期谁的故事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能为统治者服务,能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因为中国的正史都是官家编著的。故意避重

  • 杀人不见血!诸葛亮盖世“气”功天下无敌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死亡之谜,诸葛亮死后四人抬棺材的故事,诸葛亮临死前要求四人抬棺为什么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父亲诸葛圭,字君贡,汉末为泰

  • 王阳明是何许人呢 他到底得出什么结论来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王阳明这个人,从小以“做圣人”为志向,而且还真是极少见的在立功、立言、立德三方面都牛得不行的人物。但他在论述“知行合一”的道理时,有句话听起来我曾经觉得很不对劲。《传习录》载,王阳明的学生问他:你说知行合一,但是有些人明知道做人要孝悌,却做不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不是说明知与行是两回事吗?王阳明回了

  • 这人做了30年太监 为何死后却享受皇帝待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这些年来,电视荧幕几乎被各种宫廷剧占领;宫廷剧里,总少不了说话阴阳怪气的一种人——太监。各种影视剧和历史书籍给我们传达的太监印象,大多残忍、自私、贪婪、冷血,就像一个心智不全的成年人。比如赵高、张让、刘瑾、魏忠贤之流。相比之下,东汉时期的太监曹腾就像一个另类。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

  • 为何花木兰和战友同吃同住 却没被发现她是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现在电视剧上演绎的女性就算学以前的那样女扮男装,也一样会被认出来,而原因就归结于服装,发鬓,因为现在电视剧上的服装标配并不严格的按照古代那样的标准,如果按照古代的严格标准来做的话,首先就是服装的改变,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男女服饰标准都是按照礼部规定的标准划

  • 从刘备收黄忠看如何沟通赞美人 主要有哪几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第49集里面,当关羽收复了长沙,刘备进驻长沙后在诸葛亮的组织下对以前的人员进行了一次清理。当问到黄将军在哪里的时候,关羽说黄将军说身体不适没有来迎接。刘备说那先不要打搅他吧,等他好点再去拜访,而诸葛亮则主张刘备立即去探望黄忠。刘备见到黄忠的时候,黄忠正在练习射箭,其实我想并不是在练习,而是在

  • 历史上吕布诛杀董卓 其实与貂婵毫无瓜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世间盛传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正史上却毫无记载。貂蝉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据传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歌妓并养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体态轻盈。某日夜间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恰巧为王允瞧见。王允

  • 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个人才不惜三顾茅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件事应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士出来讲情,说:“新野的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

  • 文学家曹操 对曹操的评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曹操不仅在军事上有很大的成就,是一个军事家。而且他还是三国时期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