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正史上的程咬金真的是一个无知莽汉吗?别小看他

正史上的程咬金真的是一个无知莽汉吗?别小看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00 更新时间:2024/2/6 12:54:45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

说到程咬金,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力大无穷、挥舞八十多斤的大斧,但在三招过后就黔驴技穷的莽汉形象。但这只是演义中的艺术包装,正史中他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先看看程咬金最后一次带兵打仗的表现。公元656年,程咬金带兵攻打西突厥,但最终因为贻误战机、屠城杀降等罪名,被唐高宗李治免官。

这么看来,程咬金好像确实挺“莽”的。但这只是表象而已,作为一名历经两朝,跟随过两豪杰、三帝王的老江湖,他这实际上是走了一着妙棋。

正史中的程咬金,是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

程咬金(后改名程知节),出身于隋朝的济州东阿(山东聊城)。那个时代承接彪悍的南北朝,全民尚武之风浓厚;自幼习武的程咬金相当骁勇善战,尤其擅长用(魏晋以来重骑兵用的长枪),也就是说,他马背上的功夫很厉害。

隋炀帝的大业年间,天下大乱、盗贼横行,隋王朝的地方秩序几乎完全崩溃,很多民众不得不主动武装起来防备侵害。程咬金也在当地聚集起数百同乡,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家乡。

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势单力薄的小组织难以为继;当李密的瓦岗军在中原崛起后,程咬金前去投靠,被任命为“内军骠骑”。

这是个什么职位?内军,由李密在麾下数十万大军中精挑细选的8000人组成,分为四队,是他的贴身重骑兵,号称“8000人可当百万”;程咬金则率领其中一队。也就是说,他是瓦岗军精锐骑兵部队的统帅之一。

在跟洛阳王世充的战斗中,程咬金只身冲入敌阵,击杀数人、救援受伤坠马的同僚裴行俨;被敌人追击时,他转身折断对方刺过来的马槊(一般是木柄),反手捅死对方,最终带着裴行俨全身而退。

勇猛而仗义的表现,让程咬金声名鹊起。后来李密失败后,程咬金、秦叔宝等人均被王世充收到麾下,被委以重任、待遇极其优厚。

但他俩并不是单纯的利益就能收买的。出于对王世充人品的不齿,程咬金、秦叔宝商量后,在一次出征途中,带着吴黑、牛进达等数十个将领,在阵前公开与王世充道别而去;后者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骨干离开。(相比较之下,单雄信就是纯粹的“有奶便是娘”。)

程咬金这样的猛将投奔唐王朝,自然是优先分配给主管征战的秦王府。在这里,他重操旧业,担任了李世民麾下精锐骑兵——玄甲军的统帅之一;接下来的数年里,程咬金东征西讨,先后参与了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劲敌的重要战役,每逢恶战,他总是冲在最前列,立下无数战功,后来被封为宿国公。

作为李世民的死党,程咬金曾被太子李建成忌惮,故意被排挤到了康州当刺史;公元626年,他与秦叔宝一同参与了玄武门事变,事后官升右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整个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普州刺史、左屯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职务,爵位卢国公;在公元643年,凌烟阁功臣录名单确立后,他也位列其中,排名第19,比、秦叔宝都高,可谓典型的“人生赢家”。

不过功劳太大的武将们,向来都会面临烦恼。

功高震主、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父子的帝王心术

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几乎成为惯例的封建时代,李世民是少有的能善待功臣的帝王。这既有他本人能力出众、驾驭人才得心应手的主观原因,也有他比几乎所有功臣都年轻、不担心给儿子留下不可控因素的客观优势。

但即使这样,并不意味着李世民不防备这些武将。

比如多次救他性命、在玄武门立下头功的尉迟敬德,曾经有恃功而骄的苗头,立即被他以刘邦屠杀功臣的案例严厉警告。此后骄傲的尉迟敬德就像换了个人,几乎待在家里不轻易与人结交;

有了这个典型,其他聪明些的功臣可就自觉的多了。比如用兵如神的李靖,在朝廷上却一副木讷的样子,压根不怎么说话;秦叔宝专心养病,几乎从史书中消失;凌烟阁功臣录中的宗室名将李孝恭、柴绍(李渊女婿),几乎都退居二线。

而最能体现李世民父子心理的,当属对名将李世勣的处理方式。

,原名徐世绩、被赐姓李,即演义中的徐茂公,他也是来自李密势力的将领。而李世民对他的策略则是既拉拢重用、又防备敲打。比如在那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时代,李世民竟然愿意为李世勣剪掉自己的胡子。

但这还是不放心。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前对李治说:“我留下的这些武将中,徐世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没有恩德,怕他以后不服你。我现在将他降职,假如他即刻就走,等我死后,你以后可再重用他为仆射,视为亲信;如果他俳徊观望,那就立即杀掉!”也就是说,不管你功劳多大,但只要敢无视皇权、不听命令,那就毫不犹豫的除掉。

然后,李世民毫无理由的将担任太常卿、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待遇)的李世降职为叠州都督。

李世勣情商何其高,他接到诏令后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任何分辨,甚至没有回家收拾行李、打招呼,立即动身前去叠州上任。

而李治即位后,也按计划第一时间把李世召回,君臣心照不宣,从此李世民时代的名将李世勣,就变成了李治的自己人。其后无论是平定高句丽,还是立皇后之争,都坚定的站在李治一边。

此时,其他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们,李靖、秦叔宝已经去世,尉迟敬德等于半退休,侯君集早就因谋反被杀,剩下的程咬金(程知节)该怎么办?

贻误战机、屠城杀降,程咬金晚节不保?这都是戏

公元655年,程咬金“迁左卫大将军”。迁这个字,在古代常有贬职的意思;左卫大将军是正三品,而程咬金之前的“镇军大将军”,则是从二品,也就是说,他被莫名其妙的降职了。

这跟当初李的情况有点类似,但貌似程度轻得多。

第二年,李治任命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前去讨伐不听话的西突厥。乍一看来,这明摆着就是个肥差嘛,毕竟那时的唐军可是在东亚横着走的。不过事情可没这么简单。

唐军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8月份在榆慕谷、咽城先后斩杀对方数万人;12月,在鹰娑川,唐军与西突厥狭路相逢,面对敌人的两万多奇兵,程咬金派苏定方带领500骑兵横冲直撞,敌军一溃千里。此时全军正要乘胜追击,被副大总管王文度阻止了。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王文度出于嫉妒,不愿意看到程咬金功劳太大,所以装模作样的声称:皇帝担心程咬金恃勇轻敌,所以给自己下了密诏,让自己节制全军的行动。

对此,苏定方表示不相信,他认为战机不可失,建议把说谎的王文度抓起来,先追杀敌人,然后上书向皇帝汇报情况。

但程咬金拒绝了苏定方的建议,对王文度言听计从,由此错过了扩大战果的机会。不仅如此,接下来唐军抵达笃城后,有数千胡人开门投降,但在王文度的建议下,程咬金不仅不受降,反而大肆屠城、掠夺而去。

因此,在唐军回师后,“文度坐矫诏当死,特除名;知节亦坐逗遛追贼不及,减死免官”。即王文度假冒圣旨,应当处死,但最终只是免官;程咬金一样,也是免除死刑、削去职务。

这惩罚,看起来很严重啊,不过看看后续再下结论。

公元660年,苏定方平定百济后,唐高宗李治“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其馀众”。

发现了吗,此时的王文度是四品官,而且还被安排了镇抚百济的重任。为什么让一个“假传圣旨、贪财屠城”的官员承担这一任务,不怕他故技重施吗?难道李治不明白,百济是否安定,将关系到接下来对高句丽军事行动的成败吗?

再看看程咬金。当初被免官后没多久,他就被任命为岐州刺史;不过当时已68高龄的他,却上表请求退休,得到了李治的首肯。其后近十年里,他享受着退休后的养老生活,直到公元665年去世。

程咬金死后,被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的职务,并享受陪葬唐太宗昭陵的待遇。他的三个儿子,个个享受高官厚禄,有的当上了驸马都尉,有的官至右金吾将军;孙子程伯献,在唐玄宗时期被拜左金吾大将军。一家三代,显赫无比。

因此,无论是王文度,还是程咬金,其实都没受到什么实质上的惩罚。只有一个解释:他俩的所作所为,正是唐高宗李治希望看到的。

绝无怀疑、高度服从,程咬金全身而退

首先,王文度真的是假传圣旨吗?未必。

初唐时,对于武将有一套制约体系。平日里将领待在朝廷,战时则由皇帝挑选一人行军总管率军出征,大多由战功显赫的名将担任;同时还会配备一名副总管,经常由文职出任,对主将起着辅助、制衡的作用,避免武将专权。比如当初唐太宗灭东突厥之战,李靖担任大总管,张公瑾则出任副总管。

这样一来,平日里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时,专业的武将指挥军事,皇帝派的副手加以辅助(监视?),既能保持战斗力,又可以防止武将专权、威胁政权安定。

因此,王文度不可能是一个假传圣旨的搅屎棍,结合之前程咬金被降职一事来看,王文度此行肩负着重要任务。

王文度的任务:考验程咬金听不听话

当初李世民对李世的处理,实际上是给儿子李治做了个示范:怎么驾驭武将,尤其是并非自己嫡系的武将。

不过,能力出众、时常独当一面的李世勣,是李世民留给儿子的干将,毕竟锐意开拓的大唐需要这样的领军人物;而年事已高的程咬金,就要李治自己处理了。

李治毕竟认真学习过父亲专门为自己编撰的帝王经《帝范》。就像当初李世民对待李渊留下的功臣一样,李治的思路很明确:享受荣华富贵没问题,担任军政要职不可以;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朕要培养自己人。

因此,他先把程咬金降了一级,其后又让他作为行军总管,去捡现成的“便宜”,实际上大有深意: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战功,另一边是王文度所传达的莫须有的“旨意”,程咬金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还是放弃功劳诱惑、绝对服从?

而具体执行的任务,则交给了副总管王文度。面对皇帝的信任,这位老兄勇敢的接下了背锅侠的重任。

程咬金的应对很简单:绝对的服从、高度的执行力

对于程咬金而言,这次出征非常尴尬。

第一,自己只能胜,不能败,毕竟这次出征关系着大唐在西域的重大切身利益;也就是说,这次打仗不可能放水;

第二,不能像李靖当初打击东突厥那样一战灭国,否则极有可能让自己显得贪功贪权、野心勃勃,毕竟自己是先帝老臣。

好在有个副总管王文度。根据大唐军队的传统,对方说的话是否正确不重要,但他所代表的人则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何况人家恰巧是位刚刚继位不久、意图立威服众的新君。

因此,当王文度声称自己怀有密旨、制止大军穷追猛打时,面对立功心切的苏定方等人的压力,程咬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坚决执行“可能存在”的旨意,放弃赤裸裸的军功诱惑。

当初灭东突厥时,一向治军严格、令行禁止的李靖不就“放纵”唐军掠夺了嘛,最终他功过相抵,既办成了事,又没有带来功高难、封无可封的危险,成功全身而退;

如今自己在笃城借王文度之口,复制一次杀降、屠城、贪财的举动,不正是给自己、给皇帝一个台阶下吗?

这就是王文度背上“假传圣旨”重罪却能官运亨通的原因,也是程咬金得以顺利退休、子孙永葆荣华富贵的秘诀。

什么,你说这是阴谋论,毕竟李治“宅心仁厚”,不可能这么腹黑?为了夺回权力,连当初把自己扶上太子之位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都敢杀,这样的李治,你真以为他是个怕老婆的窝囊废吗?其实,凡是大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都是心狠手辣的“阴谋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寥寥数语就能劝服关羽的大臣,此人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在此基础上,汉中王刘备派益州前部司马、犍为人费诗去关羽驻地授予关羽官印,关羽闻知黄忠地位和自己一样,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

  • 清朝将领兆惠一生有何战绩?一次性收复六分之一国土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将领兆惠一生有何战绩?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元1755年,清高宗乾隆登基20周年,乾隆想一展内心的抱负,决定出兵伊犁,一举荡平准噶尔。准噶尔部落首领噶勒藏多尔济畏惧清朝军队,在稍作抵抗之后,投降清朝。正在乾隆大喜过望时,准噶尔的另一位首领阿睦尔撒纳叛变,驻扎在伊犁的

  • 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杜袭有多厉害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可谓人才济济。就武将来说,既有于禁、徐晃、张郃、张辽、乐进这五子良将,以及夏侯渊、夏侯惇、曹真、曹仁、曹休等曹魏宗室武将。就文臣谋士来说,则有司马懿、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陈群等人。其中,在曹操的谋士之中,杜袭明明劳苦功高,却没有相对应的名气,也即经常被人们所忽略。杜袭(生

  • 关羽收留周仓,又为何拒绝廖化?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为何关羽收留周仓,却拒绝廖化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关羽为了曹操,斩杀颜良和文丑后,报答了曹操的活命之恩。他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千里寻兄。途中,关羽先后斩杀六员不开眼的守将,还遇上了廖化和周仓两位义士。这两位壮士,对关羽非常钦佩,都愿意跟随关羽,鞍前马后,愿效犬马

  •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经历了四次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 西汉初期的三大功臣,只有韩信结局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外还有汉初三大名将之说。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在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

  • 袁术放任“小霸王”孙策是为了什么?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袁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三国演义》记载,孙策为了夺取吴地,使自己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便把自己父亲孙坚获得的“传国玉玺”敬献给了袁术,从中借得了一些兵马,回到吴地,顺便脱离了袁术的控制。这只是《三国演义》里面所记载的内容,陈寿的《三国志》里面并没有提及此

  • 东吴被忽略的名将:揭秘步骘的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于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人物来说,往往是蜀汉的人气最高,也即具有更高的知名度。与此相对应的是,曹魏和东吴的整体实力虽然不输蜀汉,但是,很多将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步骘来说,就是东吴被忽略的一位名将。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

  • 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到底为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一统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历经7年。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兵陇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先得后失。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诸葛亮第

  • 吕岱:50岁开始领兵打仗,91岁成大司马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在汉末三国时期,因为频繁的战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