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九四二”记录者白修德:单枪匹马报道美大选

“一九四二”记录者白修德:单枪匹马报道美大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716 更新时间:2023/12/30 7:03:16

影片《一九四二》使白修德这个名字从历史深处迅速地走入到人们视野中。由于当时美国严格的新闻审查国民政府的阻挠,1942-1943年的大饥荒报道并不顺利,美国记者白修德克服各种困难,深入灾区采访,他的报道很快在美国引起轰动,也间接给国民政府施加了赈灾压力。

关于1942年发生在中国中原地区河南的那场并不为人熟知的大饥荒,白修德在后来的回忆录《探索历史》(InSearch ofHistory:APersonal Adventure)中这样描述:

把各县和各村的情况逐一加在一起统计,看来受灾最重的40个县里还有800万居民。其次是一些边缘县份,那里还有许多人正在奄奄待毙。根据我们目击的情况和地方官员给我们提供的死亡数字推算,我们可以推测有两三百万人已经背井离乡外逃了;另有200万人已经饿死。当时是三月份,我们估计,如果庄稼长势正,新粮也要到五、六月份才能够成熟,所以还会有两三百万人饿死。我在灾区的最后一个星期集中精力于统计数字。我的最可靠的估计是,有500万人已经饿死或快要饿死——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个数字可能有20%的出入。但是最准确的数字通常都变成了统计资料,因而很容易被人遗忘。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我所搜集的数字,甚至也不是我们在调查灾情时那种麻木不仁的心理,而是一天傍晚我们骑马外出时看见两个人躺在田野里哭泣的情景。他们是一对夫妇,躺在田野里互相搂抱,依偎取暖。我知道他们已命在旦夕,而我也不能停下来;但是在我看来,迎着凛冽的寒风,面对漠的世界,他和自己的妻子在弥留之际相依为命地蜷缩在一起,躺在坚硬的雪地上,是一幕惨景,然而他们相爱之深,委实感人肺腑。

——《探索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深受费正清影响对华产生兴趣

白修德是美国著名记者西奥多·哈罗德·怀特(TheodoreHarold White,1915.5.6-1986.5.15)的中名字。这位二战时期美国驻华记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这个东方国家充满兴趣,曾深入报道了二战时期的中国。作为熟练的政治新闻报道记者和小说家,他又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记录和分析了不同选期内美国总统大选的进程,从而进一步为人熟知,并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1915年5月,白修德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大卫·怀特(David White)是当地的一名律师。根据白修德后来在《探索历史》中所描述的成长经历:他在波士顿的犹太人聚居区长大,进入希伯来语授课的学校上学,并在那里对犹太教圣书塔纳赫产生兴趣,甚至在几十年后,他还能回忆起一些希伯来语的圣书内容。白修德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16岁时,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到街头卖报维持家计,饱尝了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给穷人带来的痛苦和辛酸。

在早年读书的时候,白修德还参与组织了一个早期的犹太复国主义学校协会。1932年,白修德从免费的波士顿公立拉丁文学校毕业,由于在校期间表现优异,他在1924年获得了220美元的哈佛大学奖学金。当时,他还获得一笔180美元的报童基金。这两笔钱加起来正好可以支付他在哈佛大学的一个学期学费,因此,他进入哈佛大学历史系读书,以后又转入该校的东方研究所学习中国历史。

乔伊斯·霍夫曼(Joyce Hoffman)在《新闻与幻象——白修德传》(The odore H.White and Journalism As Illusion)中这样描述白修德的哈佛生涯:他在哈佛读书时候,发现“哈佛的共产主义者多如虱子”,他曾站在图书馆宽阔的阶梯上,将一只拳头挥天空,宣称道:“我主修历史!我要领导一次革命!”他将自己描述为“温和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哈佛大学期间,白修德是后来成为著名汉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费正清(JohnK.Fairbank)的第一位弟子。白修德很早就对中国这个东方国家充满兴趣,他在哈佛期间修读了中国历史。在费正清的影响下,他开始尝试着以政治化的眼光看待中国。在师生关系之外,两人也是毕生挚友,白修德离开哈佛后一直与费正清保持紧密关系。他甚至以费正清的姓Fairbank为儿子大卫·费尔班克·怀特(David Fairbank White)命名。

1938年,白修德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与他同期毕业的同学中还包括小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P.Kennedy,Jr。),即后来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哥哥。毕业后,白修德申请到一笔海外旅行奖金,他带着这笔钱和费正清的介绍信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了当时国民党所在地——“陪都”重庆。

二战时期的驻华记者生涯

白修德是二战时期西方记者进入中国活动的一个缩影。他1939年就来到了重庆,开始向西方报道中国的情况。最初,白修德在重庆的工作是国民党宣传部门的顾问,随着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他逐渐成为了一名中国战局和政局的自由报道者。白修德从1939年开始就跟随国民政府,深入观察了中国的政治情况变化,经历了重庆国民政府一系列重大事件。因此,从时间上而言,他比一般西方记者到中国报道二战战况和国共角力都要更早。

后来,另一位对中国充满兴趣的美国人——美国《时代》杂志的创立者和出版人亨利·卢斯(HenryR.Luce)了解到了白修德的新闻视野和敏锐的捕捉能力,于是邀请他为《时代》杂志供稿。于是,白修德成为了二战时期《时代》杂志在中国的通讯员。

1942年,白修德冲破重重阻挠报道了河南省的大饥荒情况。这段报道经历大大增加了他的影响力,也使他对于国民政府的失望与日俱增。在他看来,这场大饥荒虽然有“1893年光绪皇帝统治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这样的自然因素,也有日本侵华的外部因素,但是令他“最为愤慨”的是,当时中国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这场人祸。

他后来在《探索历史》中记录:“如果政府采取行动的话,则不致于有这么多的人死于饥馑,这种死亡是人为的”,“中国‘政府’在听任这些人死去,或者说是无意中把他们活活饿死。这个政府正在同日本打仗,为了战争,它横征暴敛。可是,它又不信任自己的货币,战场上的军队奉命可以征收粮食和实物来维持给养。军队在河南干的勾当就是大量征收军粮,数额超过了土地的产量。他们弄光了农村的粮食;他们又不从有粮的地区运进粮食来;他们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探索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审查很严格,而《时代》杂志的编辑也常常因为观点和报道角度上与白修德的分歧,不断要求他修改稿件。这些都令白修德感到烦恼。尽管他仍然怀有对卢斯的极大尊敬,但他还是辞去了《时代》杂志通讯员的职务,并回归到自由写作和报道的状态中。

1947年,白修德和另一位美国驻华记者贾安娜(Annalee Jacoby)合作撰写出版了《中国的惊雷》(Thunder Out of China)一书,记录了他们眼中处于战争年代和危急时刻的中国,包括国民党政府的无能和腐化以及共产党力量的逐步兴起。作者还呼吁美国重视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化。在这本书的引言中,作者告诫:“在亚洲,10亿人对世界的现状感到厌倦,他们生活在情况如此恶劣的奴役中,除了身上的枷锁,已经无所可失去……不到一千年前,欧洲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并走向反抗……今天的亚洲人民也走在同样的道路上。”

“总统的诞生”系列作品和美国大选

《中国的惊雷》虽然反响很大,但也影响到白修德的新闻事业。美国作家彼得·兰德后来在反映驻华记者生态的作品《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分析:“白修德的《中国的惊雷》出版后,就完全抛弃了中国。虽然避免了同谋罪的灾难,但纽约也抛弃了他。”

此后,白修德担任了海外通讯社(Overseas News Agency)的欧洲通讯员。1948年,他举家迁居巴黎,报道马歇尔计划的执行情况。他在这个时期的著作有描写战后西欧的《灰烬中的火焰》(Firein the Ashes)。

1953年,这位在海外漂泊了十多年的游子回到了美国,但回国后的生活却不如人意。他与很多替中国共产党说过公道话的美国进步人士一样,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吊销了护照;雇佣他的一家杂志社也破产倒闭,他成为一名无办公室可去的失业者。于是,他花费了一年时间,撰写了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山路》(TheMountain Road),回顾了他的二战报道生涯。这部作品记述了面对日本人的进攻时在华美军撤退的往事,也坦陈了当时美军内部的冲突,以及对中国的消极态度。这本小说出版后受到好评,并于1960年被拍成了反战主题的电影,也让白修德赚够了足够全家维持几年开支的稿费。

在经历了回国后的挫折和成功后,白修德决定实现一生职业的重大转变,投身专业写作。他开美国新闻史上的先河,单枪匹马地投入美国总统选举的专业报道。美国每四年举行一次大选,产生一位总统,他也打算每四年写一本《总统的诞生》的专著。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白修德陆续推出了他的“总统的诞生”系列,分别观察和分析了1960年、1964年、1968年、1972年和198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丰富的海外经历和敏锐的分析能力使他在这段时期的政治写作中得心应手。该系列的第一本书,即《总统的诞生,1960》,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也奠定了这个系列作品成功的基础,并帮助他获得了1962年的普利策奖。该书一直以来都是关于约翰·肯尼迪总统的竞选过程和最终如成为总统的最有影响的出版物。

1972年,在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而被迫下台后,白修德暂时中断了他的“总统的诞生”系列写作,在1975年出版了《信任的缺口》(Breach of Faith:The Fall of Richard Nixon),心平气和地记述了这桩政治丑闻及其相关人物。因此,“总统的诞生”系列缺少了1976年的那一卷。1980年,白修德又回到了总统大选的分析写作中,同年,他结合早年的大选报道和他对过去约25年间里根和卡特之间竞争的观察分析,开始写作《寻求自我的美国:总统的诞生》(America In Search of Itself: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1956-80)。

“总统的诞生”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总统的诞生,1984》。白修德晚年的作品刊载在他在上世纪40年代曾与之分道扬镳的《时代》杂志上。1986年5月15日,白修德突然中风,随后在纽约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女作家冯沅君的择偶标准:“好好读书”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好好读书”,一直是冯沅君选择志同道合的婚恋对象的第一指标。她与王品青分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王品青大学毕业之后不再读书进取。《春痕》中的女主人公瑗在写给璧的情书中,反复强调的同样是“好好读书”。落款时间为1927年1月18日的情书写道:“我虽然一年365天有300天是在愁苦中讨生活,然而我仍能读书…

  • 莫言:“谁叫我‘文学大师’,就是讽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莫言也不希望现在与得奖之前有什么变化。得了诺奖后,舆论中有人开始称莫言为“大师”,更有人把莫言形容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作家。但在机场简短接受采访时,莫言给予了否定,“永远不敢称‘大师’。‘大师’这个称谓有它内在的含义,谁要是叫我‘文学大师’,我会觉得暗含讽刺意味,我觉得自己

  •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的悲情身世:父母均遇刺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朴槿惠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父母遇刺身亡的悲情身世,又有崛起为政坛巨头的华丽转身。但令人唏嘘的是,朴槿惠至今未婚,其与弟、妹的关系也饱受外界质疑,此前甚至传出“有私生子”谣言。竞争激烈的本届韩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这也是她自1979年父亲遭暗杀后时隔33

  • 奥巴马的中国缘分:“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奥巴马"从小浸淫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亚洲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于拥有大量亚裔群体和亚洲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少年时期在印尼接触到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文化。奥巴马不无得意地说:"印尼的要员,包括有分量的印尼华人访问美国时,他们想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在印尼国内,他们经常将我视为他们中的一员,或者

  • 莫言:走向世界的山东农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莫言在影视中心参与过两部电视剧本的创作,其中一部是1999年的《红树林》。原来莫言不仅写“乡土”,也写“城市”。虽然他自言局限不少,除了商业规则,还有行业的规则:“要从正面表现检察官的形象,官员的腐败也要表现在尺度之内。”但莫言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不再写诸如检察官妻子下岗、孩子发烧、法网人情两难等等

  • 朱可夫元帅:斯大林终其一生不曾开怀大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世上不会笑(过度严肃)的人何止万千,但以此留名的寥寥可数,只有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笔者最近在人食人系列中提及的讽刺名家斯威夫特、格莱斯顿(W. Gladstone,十九世纪英国自由党大政治家)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据率领红军首先攻陷柏林的朱可夫元帅回忆录,斯大林终其一生不曾开怀大笑,他只听过他几声

  • 斯大林找替身:连女儿都无法辨别真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阴差阳错做替身一天深夜,一群人来到鲁本斯基家,不容分说地将他推上一辆遮盖得严严实实的小汽车。他被带到位于一处森林中的一栋小楼房,没有人和他说话,但桌子上随时都整齐摆放着美味的食品,供他享用。鲁本斯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守卫人员也不告诉他。就这样过了几天,他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一天早上,进来几个穿白大褂

  • 谢安:中国历史上搞言论封杀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晋哀帝隆和年间(562—565),才子裴启出了一本书——《语林》,记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言谈、容止和轶闻,开了志人笔记之风,“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可以箅得上是当时的畅销书了。一天,庾道季拉着谢安的手说:“裴郎(即裴启)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

  • 《文史参考》:难于评价的司徒雷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五十年前,司徒雷登在美国华盛顿逝世。作为燕京大学无可争议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他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史和教育史上都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今天再来认真思考和总结。不过,司徒雷登在国内之所以妇孺皆知,却不完全是因为他创办燕京大学的经历,更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因为创办燕京大学而在国际

  • 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去世:曾称中国为第二个祖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西哈努克国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长期致力于中柬友好事业,并多次访问中国。他曾先后创作了《怀念中国》、《万岁,人民中国;万岁,主席毛泽东》和《啊,中国,我亲爱的第二祖国》等赞颂中柬友好的歌曲。他也曾多次慷慨解囊,向中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捐款。柬埔寨太皇诺罗敦-西哈努克简介诺罗敦·西哈努克 (N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