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去世享年56岁

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去世享年56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69 更新时间:2024/2/7 20:02:35

1月24日上午6时50分,带着那些让人思想、回味的故事,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永远地告别了他热爱的学术、生活、朋友。人们惊讶、痛惜、遗憾。从发现罹患胃癌到他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下个月的24日,即将迎来57岁的生日,他的生命却在56岁戛然而止。

“人不正则无气象,无气象则无大学问。”

“做学问并不是书本上的一个概念,他们很重要,恰恰是与生命相关的。”

“大学不是旅店,那么多人聚在一个地方,就是用青春思考遍及人类的问题。”

“我们要有读书人的独立人格,且不谈别的事情,至少要有做人的独立人格。”

“他是这个时代、这个年龄段最有故事的学者。体制内、体制外,蒙、革命、改良,民主、威权、转型,学术自救,学在民间。”历史学者马勇这样评价邓正来。

1月24日上午6时50分,带着那些让人思想、回味的故事,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永远地告别了他热爱的学术、生活、朋友。人们惊讶、痛惜、遗憾。从发现罹患胃癌到他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下个月的24日,即将迎来57岁的生日,他的生命却在56岁戛然而止。

一身长衫,一杆烟斗,见过邓正来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独有的风骨气场。

他从来都是学术潮流的引领者:1987年,翻译出版新中国第一本西方法律哲学著作——《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著);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220万字的著作,撰写了近60万字的哈耶克研究论;2005年,他发表《中国法学处去》长文,并藉此开启了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大讨论;2009年,他创办了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重点大学掀起了在现有体制中建构新型知识生产机制的热潮……

他创造的“第一”远远不止这些。“他有着学术的战略眼光,国内外有哪些学术的生长点,他很快会看出来。”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看来,邓正来身上更吸引人的是那股豪气,“他是一个学术、人品都值得深交的学友。”

1992年,邓正来在香港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在香港创办《中国书评》。多年来,邓正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组织者、出色的学术活动家。

他重义气、广交游,朋友极多。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办四年来,举办了近300场讲座,差不多每星期一场。海纳百川,观点交锋,各种各样的学者、学人都愿意来到这里,他也都欣然接受。

对于治学,邓正来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学术讲什么?四个字:追比先。”刘小平是师从邓正来的第一个博士。他告诉记者,邓正来的课堂从来都是讨论式的,他是一个很好的驾驭者,引导,追问,再追问,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他都和读书小组的学生一直泡在一起,进行原典精读。在邓正来看来:“带学生就像带学徒,在这种手工作坊的方式下,一代代传授下去,才是真正的传道授业。”

“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维特根斯坦《札记》中的这段话,是邓正来最喜爱的治学格言。

他说:“生命不在活多长,在它的精神维度。”如今,他走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国学术向何处去,暂存于世的我们,还将继续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坏典型”周厉王:老百姓的嘴被他堵了三年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周穆王的孙子的儿子周厉王继位后,特别贪财,喜欢“专利”,就是把天下山川水泽的资源都专归自家王族垄断占有,于是把天下的诸侯惹了。大家一起埋怨他,他就发明了一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成语,不许国人给他提意见,不许讥谤国事。老百姓的嘴被他堵了三年,终于大家憋得够呛,一起鼓噪叫唤,抡着板砖冲进王宫,把他给

  • “一九四二”记录者白修德:单枪匹马报道美大选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影片《一九四二》使白修德这个名字从历史深处迅速地走入到人们视野中。由于当时美国严格的新闻审查和国民政府的阻挠,1942-1943年的大饥荒报道并不顺利,美国记者白修德克服各种困难,深入灾区采访,他的报道很快在美国引起轰动,也间接给国民政府施加了赈灾压力。关于1942年发生在中国中原地区河南的那场并不

  • 女作家冯沅君的择偶标准:“好好读书”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好好读书”,一直是冯沅君选择志同道合的婚恋对象的第一指标。她与王品青分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王品青大学毕业之后不再读书进取。《春痕》中的女主人公瑗在写给璧的情书中,反复强调的同样是“好好读书”。落款时间为1927年1月18日的情书写道:“我虽然一年365天有300天是在愁苦中讨生活,然而我仍能读书…

  • 莫言:“谁叫我‘文学大师’,就是讽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莫言也不希望现在与得奖之前有什么变化。得了诺奖后,舆论中有人开始称莫言为“大师”,更有人把莫言形容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作家。但在机场简短接受采访时,莫言给予了否定,“永远不敢称‘大师’。‘大师’这个称谓有它内在的含义,谁要是叫我‘文学大师’,我会觉得暗含讽刺意味,我觉得自己

  •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的悲情身世:父母均遇刺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朴槿惠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父母遇刺身亡的悲情身世,又有崛起为政坛巨头的华丽转身。但令人唏嘘的是,朴槿惠至今未婚,其与弟、妹的关系也饱受外界质疑,此前甚至传出“有私生子”谣言。竞争激烈的本届韩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这也是她自1979年父亲遭暗杀后时隔33

  • 奥巴马的中国缘分:“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奥巴马"从小浸淫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亚洲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于拥有大量亚裔群体和亚洲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少年时期在印尼接触到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文化。奥巴马不无得意地说:"印尼的要员,包括有分量的印尼华人访问美国时,他们想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在印尼国内,他们经常将我视为他们中的一员,或者

  • 莫言:走向世界的山东农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莫言在影视中心参与过两部电视剧本的创作,其中一部是1999年的《红树林》。原来莫言不仅写“乡土”,也写“城市”。虽然他自言局限不少,除了商业规则,还有行业的规则:“要从正面表现检察官的形象,官员的腐败也要表现在尺度之内。”但莫言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不再写诸如检察官妻子下岗、孩子发烧、法网人情两难等等

  • 朱可夫元帅:斯大林终其一生不曾开怀大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世上不会笑(过度严肃)的人何止万千,但以此留名的寥寥可数,只有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笔者最近在人食人系列中提及的讽刺名家斯威夫特、格莱斯顿(W. Gladstone,十九世纪英国自由党大政治家)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据率领红军首先攻陷柏林的朱可夫元帅回忆录,斯大林终其一生不曾开怀大笑,他只听过他几声

  • 斯大林找替身:连女儿都无法辨别真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阴差阳错做替身一天深夜,一群人来到鲁本斯基家,不容分说地将他推上一辆遮盖得严严实实的小汽车。他被带到位于一处森林中的一栋小楼房,没有人和他说话,但桌子上随时都整齐摆放着美味的食品,供他享用。鲁本斯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守卫人员也不告诉他。就这样过了几天,他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一天早上,进来几个穿白大褂

  • 谢安:中国历史上搞言论封杀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晋哀帝隆和年间(562—565),才子裴启出了一本书——《语林》,记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言谈、容止和轶闻,开了志人笔记之风,“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可以箅得上是当时的畅销书了。一天,庾道季拉着谢安的手说:“裴郎(即裴启)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