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初名臣袁盎,他一生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汉初名臣袁盎,他一生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30 更新时间:2023/12/15 13:27:13

袁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袁盎是西汉初期的名臣,他在历史上毁誉参半,誉之者称之为“无双国士”,毁之者骂他是“卑鄙小人”,孰是孰非,一时难有定论,但大家都认可,袁盎有一个非常好的人缘。其实我觉得,袁盎并非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理想,他的奋斗目标,就是致力于维护秩序井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一、廷毁周勃,维护和谐的君臣关系

绛侯周勃诛灭诸吕,功劳甚大,被封为右丞相,甚为得意。文帝对待周勃也非常恭敬,群臣朝觐退朝后,经常目送他下朝。袁盎因此进谏:“丞相只是功臣,不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应该与皇帝休戚与共。在吕后称制时,诸吕擅权,周勃当时身为太尉,掌握着兵权却不能制止。群臣共同讨伐诸吕时,周勃只是顺势而为。周勃现在常有骄横欺主之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毫无君臣之礼,臣私下里认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文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议,群臣上朝时,逐渐威严起来,周勃也开始对皇帝产生了敬畏。

廷毁周勃,许多人都认为是袁盎鼓意离间君臣关系,我的意见正好相反,他实际上是要维护和谐的君臣关系。因为功高震主的大臣与皇帝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而周勃还不懂得韬光养晦,以社稷之臣自居,使得皇帝时常目送,这样的君臣关系迟早会生变故的。他建议文帝树起皇帝威严,回归正常的主尊臣卑的君臣关系,正是为了避免产生裂隙。后来周勃罢相回到封地,有人上书告他谋反,被召进京城关押在狱中。朝中的王公大臣都不敢替他说情,只有袁盎申明周勃无罪,尽力为周勃洗白冤屈。解救周勃,其实也是在维护和谐的君臣关系,周勃是重臣,他如果被冤杀,会使其他朝臣生发唇亡齿寒之感,极大地影响君臣关系。

二、引却慎夫人,维护和谐的后宫关系

慎夫人很受文帝宠幸,在内宫常和文帝、窦皇后同席而坐。一次,文帝到上林苑游玩,慎夫人跟从。等到就座的时候,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就座,文帝也很生气,就起身回宫了。

事后,袁盎劝谏文帝:“臣听说尊卑有别,内宫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已立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宠妾,怎么能和皇帝同席而坐呢!如果尊卑不分,名为宠爱,实则害了她,陛下难道不知道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的事吗?” 文帝觉得很有道理,并把袁盎的话告诉了慎夫人。慎夫人也马上明白袁盎是为自己好,就赐给袁盎金五十金。而窦皇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赏识袁盎。

袁盎引却慎夫人,当然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但他不同于老生常谈的简单说教,他能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来陈述利害,所以尽管是直言劝谏,却能被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三、调和宗室,维护汉帝国与诸侯王国的和谐关系

在如何对待诸侯王国的问题上,袁盎也曾提出与晁错近似的建议:削地。但仔细比较,二者却有根本性的不同。晁错的削藩是具有普遍性的,目的是削弱所有诸侯王国的实力,使之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而袁盎提出削地建议,是在文帝三年刘长擅自杀死了辟阳侯审食其之后。他的削地建议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是对淮南王刘长一人而言,其直接目的是对淮南王进行惩诫,更深远的目的则是维护汉帝国与诸侯王国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淮南王国谋反被贬到蜀地,用囚车押送之时,袁盎劝谏文帝善待淮南王,因为淮南王为人刚直,这样突然摧折,可能会发生不测,文帝会背负杀弟之名。

淮南王死后,文帝非常悲伤。袁盎又宽慰文帝,说太后患病,文帝亲尝汤药三年,是大孝;诛灭诸吕后,文帝由代国进入凶险难料的京城,是大勇;群臣推荐皇帝,文帝五次推让,是大贤。淮南王之死是护送官员不慎导致,罪不在皇帝。并且建议文帝封赏淮南王的子嗣,文帝于是将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

对于此事,有人说袁盎劝慰文帝是拍马屁,劝封淮南王三子为王,是无视诸侯王国已成为汉帝国巨大隐患的事实。我觉得在对待诸侯王问题上,袁盎确实没有贾谊和晁错的高瞻远瞩,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袁盎的为人,他劝谏适削淮南之地、劝止对淮南王的暴然摧折、劝慰皇帝不必过于自责,建议封赏淮南王三子,其目的是一致的,即维护汉帝国与诸侯王国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个愿望虽不现实,但本身却是美好的。

与此类似的,是他任吴国丞相时,每天饮酒度日,不管事务,只是时常规劝吴王不要谋反。这样既是为了明哲保身,更是为了维护诸侯王国与汉帝国和谐关系之意。

四、劝谏申屠嘉,维护和谐的臣属关系

袁盎在从吴国告老还乡的路上,碰到了丞相申屠嘉。他下车行礼拜见,但申屠嘉只是在车上欠身回礼,这让袁盎觉得很屈辱。但他并没有忿忿不平,伺机报复,而是来到丞相府上劝谏。此时的申屠嘉态度傲慢,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接见袁盎。见到之后,还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语气:“如果你所说的是公事,请到官署与长史掾吏商议;如果是私事,我不接受私下的谈话。”

袁盎仍然忍辱负重,跪着劝谏:“您从材官蹶张这样的小卒,积功做到了淮阳郡守,并没有出谋划策、攻城夺地的战功。现在还堵塞言路,这样的自我封闭只会越来越愚昧。再看看当今皇帝,他积极地招揽天下贤能之士,非常虚心地听听取大家的建议,一天比一天英明智慧。皇上英明,臣下愚昧,你遭受祸患的日子不远了啊!”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申屠嘉立刻表示歉意,引袁盎入内室同坐,把他作为上宾。

袁盎劝谏申屠嘉,首先是为了给自己争回面子,但他也从这件事看到了丞相与臣属之间的不和谐。所以在劝谏时,他没有喋喋不休于个人恩怨,而是建议申屠嘉广开言路,广泛交往,以此建立起和谐的臣属关系。

五、折辱赵谈,维护和谐的内廷与外朝关系

赵谈(司马迁为避父讳写作赵同)仗着文帝的宠信,经常在文帝面前造谣中伤袁盎,袁盎忧愁不已。一天,文帝坐车出行,赵同在车上服侍。袁盎便跪在马车前,向文帝进言说:“皇上,我听说能和您一起坐在乘舆上的人,都是英雄豪杰啊,可是陛下现在怎么和一个太监坐在一起呢?”文帝闻言大笑,就立即让赵同下了车。

袁盎在文帝面前折辱赵谈,是有意将他和赵谈之间的矛盾公开化,明白地让文帝知道,他们之间有私怨,赵谈打小报告是利用皇帝近侍的身份在泄私愤,从而减轻小报告的可信度和杀伤力。

如果我们把袁盎折辱赵谈与申屠嘉斥责邓通相比较,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制止近臣的谮越。不同之处是,邓通并没有得罪申屠嘉,申屠嘉斥责他不是出入个人恩怨,是为了维护封建纲常,树立朝廷威严,打击佞幸待从的嚣张气焰。而袁盎要温和得多,他折辱赵谈首先是为了自保,其次就是让文帝不要轻信佞幸谣言,希望内廷待从与朝廷大臣和谐相处。

六、广结善缘,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袁盎善于看人之长、护人之短,以广阔的胸襟广结善缘。他任陇西都尉时,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他以病告老还乡后,和游侠剧孟相善。有人劝他不要和剧孟交往,因为剧孟是个赌徒。袁盎不以为然,因为他看到了剧孟的过人之处。剧孟母死,前来送葬的车辆有千余乘,说明他人际交往广泛,而且他特别看重交情,当你有急事求救的时候,不找理由推脱的,只有季心和剧孟。

袁盎也有容人之量,能宽容别人的小是小非。他任吴相时,身边有一个从史和侍女私通,袁盎得知后,装作不知道,对待他和原先一个样。有人告诉从史说,袁大人已经知道此事。从吏听了很害怕,就偷偷逃走。袁盎驱车追上他,并把侍女赐给了他,让他继续当从史。

后来吴国联合其它几个诸侯王国发动叛乱,袁盎被派遣出使吴国。吴王知道袁盎的才能,打算任命他为将领。袁盎自然不愿参与叛乱,吴王便派一名都尉带领五百人把他围困在军中,想杀死他。 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就是那个从史。他为了解救袁盎,变卖随身财物,灌醉了守城的士兵,趁着夜色,割开营帐,救出了袁盎。他的宽宏大量,让自己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然而,袁盎最终还是死于非命。在窦太后的极力主张之下,景帝欲立梁王刘武为储君,袁盎得知消息后,就进言劝谏,坚决制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前去刺杀。第一个刺客了解了袁盎的为人,不忍杀害,但随后而来的梁国刺客还是用利剑刺穿了他的胸膛。

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他强调等级名分,要求人们都按“礼”的规定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他劝谏文帝维持帝王的威严、引却慎夫人的坐席、阻止宦官和文帝同车而乘等都是礼治思想的体现。他和陆贾、贾谊等人一起奠定了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成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士都有哪些贡献?最后又为何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荀彧作为曹操的谋士都有哪些贡献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谋士,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 张武随着代王刘恒进京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张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汉文帝刘恒在代国时,最倚重的大臣是郎中令张武和中尉宋昌。王国的郎中令,就是王爷的贴身侍卫长。郎中令张武是一个谨慎的人,在朝廷大臣派人迎立刘恒入京继承皇位时,他和大多数臣属意见一致:称病不去。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阴谋,周勃、陈平等大臣都是刘

  • 宋昌的一生最大的功劳是什么?他为什么主张代王进京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宋昌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宋昌,是被项羽谋杀的卿子冠军宋义之孙。反秦战争时,他以家吏身份跟随刘邦起兵山东。他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时期的战斗经历,史无记载,但可以肯定,一定是战功卓著。在刘邦、项羽荥阳鏖战之时,宋昌就被任命为都尉,并且有了食邑——这是高级爵位才有

  • 导致嵇康双重性格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的嵇康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也是近年来学界的热点研究对象。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他呈现给世人的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一是谦谦君子,儒雅风流;二是反抗者,傲世不羁。嵇康的双重性格是时代的产物,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身处动荡不安的三国时期,嵇康经历了什么?导致他双重性格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

  •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人称刘阿斗,他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力很差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阿斗兄应该是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帝王。刘禅统治蜀汉长达41年,虽然一开始有诸葛亮辅政,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整个蜀汉帝国就进入了刘禅时代,由我们的阿斗兄乾纲独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蜀汉帝国政治平稳,内部几乎没

  • 刘秀废除郭圣通,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刘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刘秀建立了东汉,据史料记载,刘秀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将东汉治理的仅仅有条。在刘秀的一生中,做出了许多大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刘秀废除皇后这件事情。哪怕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废除皇后这种事情也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开国皇帝,废除皇后的更是寥寥无几。所谓“糟糠之妻不可弃”。

  • 赵光义为什么射杀了花蕊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965年,赵宋灭后蜀。奉命清点孟昶御用之物的侍卫,带回一把夜壶,对赵匡胤说:“陛下,此溺器太过贵重,臣等不敢擅自做主!”赵匡胤大怒道:“谁让你们带此污秽不详之物回来?砸了,赶紧与朕砸了!”因此溺器乃七宝装成,精美无比,侍卫们非常心疼地将其砸碎。赵匡胤见状,不禁说道:“溺器尚且用七宝装成,可以想见食器

  • 他预言刘备汉中之战会获胜,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大战在即,为安民心,古代战争,很多主帅在大战前总喜欢请相士帮忙占卜问卦,了解战事吉凶!三国时代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刘备出征前,在大家印象中,应该会去询问诸葛亮;但三国时期奇人异士多不胜数,会占卜之学的可不只有诸葛亮,在发起汉中之战前夕,面对强大的曹军,刘备就特别跑去问了一个人,这人名叫周群。周

  • 司马懿真的比诸葛亮强吗?强在哪些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中最精彩的二人博弈,当属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汉魏之争,他们同为谋士、也是汉魏两国的中流砥柱、股肱之臣。为什么两人的最终结局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策。《出师表》中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诸葛亮身为汉臣的真实写照。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 揭秘:历史上的窦漪房得到过盛宠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美人心计》让我们看到了汉文帝刘恒与窦皇后窦漪房的爱情,两人情比金坚,携手度过了一道道难关。刘恒对窦漪房也从最初的猜忌到后来全然信赖,完全没有因为后来自己做了皇帝就对窦漪房变心。而剧中的慎儿的出现,成了刘恒和窦漪房能和和美美过一生的最大的绊脚石,心狠手辣甚至害死了雪鸢。同样这个人物也让人有一丝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