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辽成为曹魏第一将是因逍遥津大胜么

张辽成为曹魏第一将是因逍遥津大胜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02 更新时间:2024/2/7 5:09:33

《关云长》张辽剧照三国时期,曹操最擅用人,手下文臣武将群星灿烂。除去诸夏侯曹因为亲属原因备受恩宠外,异性武将中最有名的是曹魏五子,也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那张辽为何备受曹魏恩宠,成为五子第一人呢?说起排名,在中国一向有讲究。

三国时期,曹操最擅用人,手下文臣武将群星灿烂。除去诸夏侯曹因为亲属原因备受恩宠外,异性武将中最有名的是曹魏五子,也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那张辽为何备受曹魏恩宠,成为五子第一人呢?

说起排名,在中国一向有讲究。首先是论亲疏,于是才华平平的夏侯惇成为仅次于曹操军中统帅,斤斤计较的大款曹洪也可以担任骠骑将军;其实是论资历,在五子之后曹魏其实还有不少骁将,比如李典、臧霸、文聘之流,说起武功和五子差别并不很大。尤其是李典,颇受陈寿推崇,反倒是五子之中的于禁、乐进战功平平,缺少独当一面的成功战例。不过于禁和乐进是董卓之乱时期就追随曹操的老人,资历摆在那里。打仗的时候就算没有建立大功,但是几次大战也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曹操又是个比较重感情的人,于是进入五子也可以理解了。

五子之中,张辽来到曹操的身边比较晚,经历也比较复杂。于是在一直在扫平袁绍之时,张辽的排名依然在;乐进、于禁之后。等到平定荆州时,张辽征讨陈兰有功,名位渐渐超越乐进。于是,当曹操率领大军征讨张鲁之时,把南方守卫边疆的重任就交托给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

然后,孙权抓住时机进攻曹魏要塞合肥,于是张辽于是人品爆发,以逍遥津之战威震天下。

在逍遥津之战中,张辽表现神勇,以八百人大败孙权十万人,在张辽死后多年,魏文帝曹丕还感念张辽,特别下诏褒奖张辽:“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确实,张辽晚年多病,但是只要张辽在合肥,孙权就不敢轻举妄动,孙权还特别交代手下将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一朝被蛇咬,多年之后孙权依然颤栗,可见逍遥津之战张辽无敌情状。

不过,曹魏诸臣中,难道就没有人的功劳可以盖过张辽吗?有的。

曹魏第一功臣是荀彧,荀彧犹如汉之萧何,帮助曹操打理国政,建立各项制度,可是如此大功的荀彧最终被曹操逼死。原因很简单,荀彧曾经反对曹操称魏公,在曹魏的霸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选择了皈依没落的汉朝,既然道不同那不相为谋,曹操这个人可以容忍手下有各种毛病,但是绝对不允许有别样的想法,于是曹操杀荀彧,杀崔琰,杀孔融

而在五子之中,徐晃在破刘备、破吕布、破袁绍时皆有大功,尤其是在剿灭马超的时候提出率军奇袭马超后方,居功至伟。之后在关羽围攻樊城、襄阳时有率军救援,曹操大赞徐晃有辅汉名将周亚夫之风。可以说,徐晃的功劳绝对不弱于张辽。即便是在五子之后,驻守江夏的文聘,也曾经施展空城计独立对抗孙权五万大军的突袭,在孙权犹疑撤退时更主动出击大败吴军,捍卫国土,名震敌国。为何张辽名位却远在他人之前?

我看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张辽的忠诚,由于张辽事事以曹操为先,把曹魏的天下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这才是他受到曹操和曹丕欣赏的最重要原因。

在袁绍被灭之后,张辽和夏侯渊奉命平定郡县,在东海和悍将昌豨交手,昌豨能征惯战,几个月下来,随军携带粮草吃尽,也不能攻破城池。于是夏侯渊考虑撤军,可是张辽不同意。张辽依据自己对昌豨的了解,觉得昌豨很可能和己方一样筋疲力尽,此时放弃,必将让昌豨重新壮大。加上张辽观看昌豨,觉得昌豨似乎有想要归降的意思,建议由自己出面去劝服昌豨。于是,张辽单人独骑千万nag拜访昌豨,果然成功招降昌豨。事后曹操得知,非常感动,也非常生气。曹操批评张辽:“这可不是一个大将应该做的啊。”张辽说:“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豨必不敢加害故也。”

张辽不简单,战场上,冲锋陷阵,于百万军中横行;帷幕中,机巧决断,只言片语胜过十万雄兵;就算是在官场,在政坛,应对辞令也绝不输于那些谋臣策士。收服昌豨,张辽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把所有的功劳都推给主公曹操,因为曹操的威名,自己才获得成功,功归于主上。曹操听后自然更加高兴,得将如此,如何不视为腹心!

之后在平定陈兰、梅成叛变之时,二人仰仗险要地势,在天柱山上盘踞。诸位将领都认为兵少道险,一旦孤军深入,遭遇伏击就性命难保了。可是张辽却说:“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当张辽率军出现在陈兰面前时,陈兰、梅成大惊失色,一战被擒。时候曹操封赏诸将,高度评价张辽:“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正因为张辽临事,奋不顾身,让曹操深深感动。

渐渐地,张辽在军中的位置,也超越了于禁、乐进,成为异姓诸将之首。

逍遥津之战时,孙权率军来到,曹军只有七千人,将士震恐。曹操曾经留给护军薛悌一封锦囊,指示到敌人来临的时候再打开看。等到孙权军到,诸将集会,大家打开一看,曹操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一共才七千守军,可是曹操却要求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率领本部人马守卫,连护军薛悌也不能够参战。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曹操是什么意思。大敌当前,曹操竟然命令分兵出战,不是自取灭亡吗?

诸位将领议论纷纷,有人提议不如坚守,等待曹操大军救援。一时之间大家纷纷赞同,大家都对曹操的命令表示怀疑。

此时作为前敌总指挥的张辽发话了,张辽的说话非常有艺术,他这么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曹公还在汉中征讨张鲁,等到救兵来到合肥,我们早就被攻破了。于是曹公的教令指示我们,要在敌人大军没有集结之前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气势,安定众人的心思,这样才可能守住合肥。

张辽在维护曹操。曹操的教令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仅仅有七千人,还要分兵,那不是送死吗?可是否定曹操的教令即便最后守住了合肥也必然惹恼曹操,万一失守更是罪无可恕。于是张辽首先表态拥护曹操的教令,并提出了自己相对合理的理解。确实,在当时的环境下,单纯的守卫也未必能够保住合肥,只有主动出击打击敌人,才有一线生机。

那曹操究竟有没有张辽说的这层意思,是不是真的就有这样的预见性呢?

我看不是。首先说,曹操很厉害,不过哪里能够预知未来。曹操之所以率领大军征讨张鲁,而只留下七千人驻守合肥,有他自己的考量。

在公元214年,也就是逍遥津之战的前一年,曹操曾经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夺取了东吴的江西大营,取得了不小的胜利,虽然最后因为春水上涨,无法短时间攻克曹操明智的选择了撤退。但是曹操满以为这一战必然让孙权有所畏惧,采取守势,即便是出兵,也只会做小股的骚扰。正是出于这样一个预判,曹操才会把主力放到攻打张鲁上。

可没想到孙权就是看到曹操攻打张鲁,甚至可能进一步攻打益州的刘备,曹军主力势必陷入苦战,无法及时救援江南,于是才倾国大战,进攻合肥。

张辽的这一番解释,使得曹操的形象更加伟岸,英明领袖的光环更加耀眼了。难怪曹操在后来视察合肥,走到张辽作战故地,会啧啧称赞,感叹不已了。只因曹操自己也没想到张辽竟然把自己的教令发挥的如此出色,估计曹操心中感动中也会有一丝惭愧吧。

最后曹操下达命令封张辽为征东将军,给张辽增兵,同时留下许多军队驻扎合肥。曹操的命令其实恰恰说明了他当初的教令的错误。曹操的伟大,张辽出力不少。对于这样的张辽,曹操怎么会不感动,不以为心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景帝刘启:给百姓人人封官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汉景帝刘启从老爹手里接过国家重任和家族遗产的时候,老爹曾嘱咐他两句话,大概意思是:你当政以后,务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把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延续下去,切莫不要自己瞎折腾;万一哪天国家发生动乱,一定要让周亚夫统领军队去平息,他绝对能够保证江山社稷的安全。景帝这个人,自己虽然缺少治国韬略,拿不出更多好

  • 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奸诈诡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任天下之智力——曹操与人才群曹操和袁绍起兵对抗董桌时,两人之间曾有过一次颇有意思的对话: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三国第一帅哥孙策是如何征服江东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策称霸江东,孙策为什么在袁术手下,孙策16岁称霸江东

    初平四年时,中国的大时局已经混乱到了无法再混乱的地步,但各方诸侯小地盘却逐渐安稳,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些具有实力与能力的豪强已经初显割据雏形。新版三国沙溢版孙策先重点说一下将来的吴国:子承父业的孙策。孙坚中伏死后,传承问题马上就摆在了眼前,…初平四年时,中国的大时局已经混乱到了无法再混乱的地步,但各

  • 汉宣帝刘病已:在监狱中成长的传奇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许平君和刘病已,家事汉宣帝,汉宣帝刘询的儿子

    长安天牢里的刘病已是一名钦定的死囚。他这辈子连平平安安做个老百姓都是奢望,却鬼使神差地成为皇帝。刘病已登基后改名刘询,史称汉宣帝,被誉为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这个原本与皇位绝缘的孩子,最后成了一代明主,有人说他是“长安牢狱中走出的天子”,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还有人根据刘

  • 汉献帝刘协:结局最好的亡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破巢之下几完卵?亡国之君多悲惨。在历史上,亡国皇帝被毒害、刺杀、砍头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那些有幸能够委曲求全、苟活性命的,其结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汉献帝刘协不仅享受天伦,寿终正寝,死后以天子规格和礼仪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还广施仁政,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堪称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

  • 探析曹操阵营中的第一猛将——张辽张文远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曹家大将,刘备阵营有哪些人,魏国第一猛将

    《关云长》张辽剧照 蜀汉的五虎上将多半是小说家的虚构,历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却是在三国志中的明文记载,而五子良将之首的就是张辽张文远。作为浴血沙场能征善战的将军,张辽当为曹魏阵营的第一人。王歆更赞曰:“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关云长》张辽剧照蜀汉的五虎上将多半是小说家的虚构,历史上

  • 关于曹操和三国演义的真实性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三国差别大吗,三国演义是正史吗,三国演义误导历史

    古人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现在好象有不少人反对了。认为演义没有那么真。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演义有“拥刘反曹”倾向吧?在宋代,苏东坡就说小孩子听三国故事,曹操赢了就愁眉苦脸,刘备赢了就喜笑颜开。可见在名分思想非常严重的古代,身为正统的刘备(虽然是没落皇族)是很得人心的。老罗当然不能免俗,

  • 刘伯温退隐续命12年是真实存在还是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伯温斩龙脉传说,诸葛亮和刘伯温续命,刘伯温往生在昆仑山修炼500年

    刘伯温简介刘基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的一名军事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他字伯温,是汉族人,祖籍是浙江省文成县人,因此,又有人称刘伯温为“刘青田”。在明朝建立了之后,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被人称为“刘诚意”。死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此又被成为“刘文成”、“文成公”。刘伯温自幼便十分的聪

  • 刘备和“衣带诏”之间的缘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桃园三结义谁是,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和刘邦

    衣带诏本是汉帝委托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诛杀曹操的血字密诏。自刘备参与并签订义状,收得部分朝廷重臣人心之后,便开始“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惜韬光养晦的结果,还是被见识过人的曹操怀疑,一出惊险万分的“青梅煮酒论英雄”过后,知道不但国贼难诛,自身还有生命危险,于是打起跑路

  • 蚩尤长什么样?上古十大魔神之兵神蚩尤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十大钝兵器,古代十大凶兵,蚩尤为什么叫兵主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听到魔神两个字就觉得特别好奇和热血澎湃。是的,魔神来了。关于上古的十大魔神,包括兵神蚩尤 ,战神刑天,星神夸父,水神共工,风伯飞廉,雨师屏翳,冥王神荼、郁垒,魔星后卿,旱神女魃,遁神银灵子。先来介绍一下兵神蚩尤。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