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刘备的人格魅力无人可敌

三国时刘备的人格魅力无人可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047 更新时间:2023/12/25 22:26:47

最近论坛流行批判之风盛行。关羽,赵云,诸葛亮,刘备等被骂的一无是处。尤其刘备为甚。于是想为他们写点东西先从刘备开始吧。

仁民爱物之德行,正是刘备藉以白手起家,由平民一人发展至聚众集团式的称王称帝。

一、英雄乐业

孤军奋斗终必难成大事,唯有集合多人的力量,众志始得成城。

刘备对朋友有信,对属下有义,贫贱时坚持作风,富贵后不改宽厚,造就人心向往。从刘备早年时,便有不少年轻人崇拜而争相归附,连往来的马贩都觉得应该多给刘备金财,以助其大事。前往徐州,陶谦送资丹杨兵四千名;投靠荆州,刘表多益增兵卒;增援益州,刘璋大手笔相送「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

特别是昔日刘备颠沛流离,屡次被曹操击败,但是刘备麾下仍愿意回归刘备,为之效力。徐州之役,刘备被曹操击溃,转投袁绍,被俘掳的关羽,也亡归刘备,被人称之以义。刘备依附时,荆州当地豪杰投靠刘备愈来愈多,包括诸葛亮、徐庶、伊籍、霍峻、向朗、黄忠、魏延、蒋琬及廖化等荆州人,甚至于连庐江郡的雷绪,皆愿率领部曲数万人远来归附。庐江人不肯为当地统治者(曹操)效命,也不转投同乡人(周瑜就是庐江人)或是孙权等江东政权,却宁愿长途跋涉,向异乡人刘备靠拢,这说明民众选择的眼光是雪亮的,何者应亲,何者应离,自有分寸。有道是「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爬」。

刘表死后,曹操如狂风暴雨叩关,刘备在临急存亡之秋,仍吸引刘琮左右官员及大批荆州民众追随,「比至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但是刘备不愿放弃军士人民而自行逃命,抱着被曹操袭击的危险,故赴义之士愿意同甘共苦,荆州士民对刘备的投靠胜于对曹操的依赖。

赤壁战后,连孙权派兵占领南郡江陵城,但当地荆州士民不愿接受曹操统治,也不愿投效南郡太守周瑜,纷纷转投刘备,渡江之路络绎不绝,最后居然因人多而挤得刘备埋怨地方太小,不好收容,最后又向周瑜要求分地,始得宽容。荆州士民为何弃周瑜而就刘备呢?荆州士民不愿就近服从周瑜,而不辞劳苦渡江投靠刘备,显然在荆州士民的心目中,周瑜与刘备仍有区别,而且刘备有其值得投靠之处。

收川之役,益州不少人支持刘备,包括原效命刘璋的法正、张松董和、黄权及李严等人,还有吴壹及费观等刘璋的婚亲,皆愿意投降刘备而不愿为刘璋力战。除了表示刘璋之失人心,导致众叛亲离,但是可见刘备的得人心,而使魅力动人。

见人有难而相助,从刘备早年出兵援救孔融及陶谦可知,甚至于在曹操强压之力携民渡江,可见其仗义行侠的心态。

二、知人善用

重用人才是刘备任贤的最大优点,而且往往能因此得以发挥长才。

关羽及张飞虽为刘备部属,但是刘备待人和亲,「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甚至在刘备称汉中王时,高升拜关羽为前将军、加迁张飞为右将军,刘备称帝时,又高升张飞为车骑将军。纵使是文臣武将,刘备仍不吝皆封以将军,就以汉中称王时的诸位将军为例:荡寇将军关羽、征虏将军张飞、镇军将军许靖、军师将军诸葛亮、安汉将军麋竺、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翊军将军赵云、秉忠将军孙干、昭德将军简雍、建信将军申仪、副军将军刘封及镇远将军魏延。注意到除了征平各将军外(平西将军马超、征西将军黄忠及征北将军申耽),其余各位悉为杂号将军并列。因此刘备用人几乎全部责以重任,除非从官位来断章取义,误判刘备只用马超、黄忠及申耽(三位为征平将军),而轻视关羽、张飞、赵云及诸葛亮等(因为四位皆为杂号将军)。

比较起孙权用人,如果年纪太过短命的话,不是在还镇某地、留镇某地、还备某地中虚度光阴,还没有开始大展手脚或真正发挥实力时,可能会不幸早死,周瑜除了赤壁之战,曾经三度镇守边土而无机会立功;倘若年纪太长寿的话,可能被冷冻不用,就像托孤大臣张昭,孙权坚不拜相,「在里宅无事」,以年八十一的高龄在家等死,终老一生而毫无作用。因为孙权不愿重用的话,不管长命或夭寿,下场都一样,来不及参加或是苦无良机,壮志未酬而身已死。

刘备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作法,不过是分享与宽待,这也是众心所向,愿意卖命的真正原因。只要能投入刘备门下,可充分可享机会出头天,而且不论出身高低、或是派系党别,除了犯错或触罪,刘备待人比起曹操及孙权等人,和谐而温情,而且恩泽及后世,皆能举用。曹操猜忌荀彧及杨修等人,甚至于进逼赐死;孙权派人骂死陆逊,甚至于广兴二宫之变,大杀群臣。而且孙权对功臣的后代,毫不手软,像周瑜之子周胤、甘宁之子甘瑰、潘浚之子潘平、蒋钦之子蒋休、凌统之子凌烈、顾邵二子顾谭及顾承等,均因犯罪而徙放或免职。排除江表诸将的后代皆为偷鸡摸狗的可能,不尽然每人如此虎父犬子,最有可能就是孙权有意的迫害,所以才导致江表诸将后继无人。曹操的士寒之争与孙权土人与门阀之争,造成派系斗争,故使人才凋零,反观刘备融合人才,一视同仁,不问出身及背景,反而造就成传承的蜀汉集团。

比方陶谦时的徐州争夺中,发生过丹杨兵卒与广陵豪族的矛盾,甚至产生晔变兵争,再加上刘备被吕布及曹操击溃,但是刘备最后却能录用徐州士大夫及兵卒,而消弭其中冲突。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刘表时的荆州内部纷争,曾有亲曹派与反曹派的争端,下场却被刘备网罗人才而走,不复其中互斥。还有刘璋时的东州与本土两派,亦被刘备入主后,逐渐减弱影响(最后则是诸葛亮完成用人统一,消除异声杂音)。合作都来不及,那有时间互斗,刘备以重用代替争斗,人才只有就任先后或高低,而无任用与冷冻的差别。因此刘备集团只分刘备派与非刘备派,人人皆欲共抗外侮而减少内斗,而无中原所谓被猜忌而死、或在江东因支不支持太子而死等、或在矛盾斗争中互咬而亡、要不然就是后代因罪而流放等,全无刘备集团多用故将后代之子。

再不济也是忠良之后,众多人才仍然可观,总不成人人皆没出息,若像孙权治罪群臣之后,纵使是虎父犬子也所剩无几。

三、高举仁义

厚以待人、仁义填膺,故投靠刘备大多能有机会一展抱负,除非触犯罪罚或在战场伤亡等。昔日徐州矛盾、荆州内斗及益州互争,皆被刘备广纳百川而成其大。若以被人送来空盒而被迫自杀(荀彧死)、被人派人骂死(陆逊亡)、刘备重用诸葛亮(任丞相)及广升官职(诸位杂号将军),再如关羽之后关兴、张飞之子张苞及张绍、赵云之子赵统及赵广、陈祗之子陈粲及陈裕、还有李严之子李丰等,群臣之子在刘备死后,仍未被翦除而不用。若是周瑜、甘宁、潘浚、蒋钦、凌统及顾雍等人后代也能被用,或许江东也不会因为没有人才,陆机在《辩亡论》也不必感叹江东已无「高才」,末季连「中才」亦亡,最后只剩「劣才」,江东不得不亡。

刘备收川后慷慨行赏,「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对待群臣也倾向不嗜杀。曹操虽以「急、暴、谲」,刘备则应之「宽、仁、忠」,才能免除桓灵以来的宦官与外戚互斗、名士与势族相争、甚至避免董卓乱政、曹操血腥杀戮及孙权术势压榨臣民。汉末宦官之祸虽灭,外戚也死伤殆尽,等于是两败俱伤;党锢之祸的朝野相争,不但见于曹操士寒之争,也兴起孙权二宫之争;至于嗜杀及屠城等,更直接使生灵涂炭,难怪中原避祸民众纷纷离开迁徒。

虽以干戈起家而争天下,但刘备更善于待人接物的统治,士人俯首、民心归向、军队服命,人民用行动来表现投靠刘备。从三国群臣下场的比较,也可知刘备麾下谋生,比起在曹操及孙权的猜忌及残害中苟活要强。仁义泽民,多多益善,高举亲善友好,总比主张暴政虐杀要好,孙皓以残暴亡国,曹髦却因无援而死,在用人与识人皆失方寸。

这就是刘备与孙权及曹操最大不同之处,按儒家之道则称之仁义,竭尽用人而为民谋福,不嗜杀人及鲜兴猜忌,故人心所向,安居而乐业。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法正、庞统、孙干及麋竺等人,皆能随着刘备高升而水涨船高,乃因刘备不吝于提拔追随,而且子孙也能克绍其裘。但是曹操猜臣忌下、孙权广刺僚属,不是被逼死就是罗织问罪,对荀彧、陆逊、孔融、崔琰、朱据及暨艳等人的下场,彷佛伴君如伴虎,这种恐布致死的氛围,与刘备集团所存在的安心,成为强烈的对比。除了人臣常因不得志郁郁而终,没有发展或参与的空间,早死晚亡的下场都一样,甚至于子孙还被追帐清算,包括张绣、周瑜、甘宁、顾雍及潘浚等人之子,皆因犯罪而中断用人,除非名臣之后全为天生的劣根性,否则不太会发生这种大规模的犯罪,因为刘备集团的群臣之后,犯罪比率就不大,反到是曹操与孙权臣属之后,常常犯罪,而且罪可抄家灭族,或永不录用等。「孔曰成仁,孟云取义」,刘备以仁待人,故臣民欣然向往,而且多有善终,至少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禅以缺乏人才而亡国,更显出刘备三顾茅芦的远见。家之兴,必因人众;国将亡,则乃人微:独行而无助,则孤漏而寡力。

结论:刘备屡败屡战,或见其污,但从其用人之善,亦详其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张辽成为曹魏第一将是因逍遥津大胜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关云长》张辽剧照三国时期,曹操最擅用人,手下文臣武将群星灿烂。除去诸夏侯曹因为亲属原因备受恩宠外,异性武将中最有名的是曹魏五子,也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那张辽为何备受曹魏恩宠,成为五子第一人呢?说起排名,在中国一向有讲究。三国时期,曹操最擅用人,手下文臣武将群星灿烂。除去诸夏侯曹因为

  • 汉景帝刘启:给百姓人人封官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汉景帝刘启从老爹手里接过国家重任和家族遗产的时候,老爹曾嘱咐他两句话,大概意思是:你当政以后,务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把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延续下去,切莫不要自己瞎折腾;万一哪天国家发生动乱,一定要让周亚夫统领军队去平息,他绝对能够保证江山社稷的安全。景帝这个人,自己虽然缺少治国韬略,拿不出更多好

  • 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奸诈诡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任天下之智力——曹操与人才群曹操和袁绍起兵对抗董桌时,两人之间曾有过一次颇有意思的对话: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三国第一帅哥孙策是如何征服江东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策称霸江东,孙策为什么在袁术手下,孙策16岁称霸江东

    初平四年时,中国的大时局已经混乱到了无法再混乱的地步,但各方诸侯小地盘却逐渐安稳,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些具有实力与能力的豪强已经初显割据雏形。新版三国沙溢版孙策先重点说一下将来的吴国:子承父业的孙策。孙坚中伏死后,传承问题马上就摆在了眼前,…初平四年时,中国的大时局已经混乱到了无法再混乱的地步,但各

  • 汉宣帝刘病已:在监狱中成长的传奇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许平君和刘病已,家事汉宣帝,汉宣帝刘询的儿子

    长安天牢里的刘病已是一名钦定的死囚。他这辈子连平平安安做个老百姓都是奢望,却鬼使神差地成为皇帝。刘病已登基后改名刘询,史称汉宣帝,被誉为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这个原本与皇位绝缘的孩子,最后成了一代明主,有人说他是“长安牢狱中走出的天子”,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还有人根据刘

  • 汉献帝刘协:结局最好的亡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破巢之下几完卵?亡国之君多悲惨。在历史上,亡国皇帝被毒害、刺杀、砍头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那些有幸能够委曲求全、苟活性命的,其结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汉献帝刘协不仅享受天伦,寿终正寝,死后以天子规格和礼仪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还广施仁政,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堪称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

  • 探析曹操阵营中的第一猛将——张辽张文远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曹家大将,刘备阵营有哪些人,魏国第一猛将

    《关云长》张辽剧照 蜀汉的五虎上将多半是小说家的虚构,历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却是在三国志中的明文记载,而五子良将之首的就是张辽张文远。作为浴血沙场能征善战的将军,张辽当为曹魏阵营的第一人。王歆更赞曰:“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关云长》张辽剧照蜀汉的五虎上将多半是小说家的虚构,历史上

  • 关于曹操和三国演义的真实性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三国差别大吗,三国演义是正史吗,三国演义误导历史

    古人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现在好象有不少人反对了。认为演义没有那么真。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演义有“拥刘反曹”倾向吧?在宋代,苏东坡就说小孩子听三国故事,曹操赢了就愁眉苦脸,刘备赢了就喜笑颜开。可见在名分思想非常严重的古代,身为正统的刘备(虽然是没落皇族)是很得人心的。老罗当然不能免俗,

  • 刘伯温退隐续命12年是真实存在还是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伯温斩龙脉传说,诸葛亮和刘伯温续命,刘伯温往生在昆仑山修炼500年

    刘伯温简介刘基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的一名军事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他字伯温,是汉族人,祖籍是浙江省文成县人,因此,又有人称刘伯温为“刘青田”。在明朝建立了之后,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被人称为“刘诚意”。死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此又被成为“刘文成”、“文成公”。刘伯温自幼便十分的聪

  • 刘备和“衣带诏”之间的缘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桃园三结义谁是,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和刘邦

    衣带诏本是汉帝委托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诛杀曹操的血字密诏。自刘备参与并签订义状,收得部分朝廷重臣人心之后,便开始“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惜韬光养晦的结果,还是被见识过人的曹操怀疑,一出惊险万分的“青梅煮酒论英雄”过后,知道不但国贼难诛,自身还有生命危险,于是打起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