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横扫六国,为什么没有追击匈奴?

秦始皇横扫六国,为什么没有追击匈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062 更新时间:2024/1/15 13:24:35

我们知道,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由蒙恬带兵,在河套地区与匈奴展开了一场战争,由于天下一统,军队士气高昂,不仅拿下了河套地区,还将匈奴赶到了大漠中去。但是,秦始皇却并没有下令乘胜追击,反而做了一件看似更加劳民伤财的举动,修筑长城。这又是为什么呢?秦始皇雄才大略,他这么做又有什么道理呢?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一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竞达到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广袤的草原,也无法耕种。中原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衷于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坚固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以逸待劳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牢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进退自如,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于是皇帝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五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八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又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鲁肃为什么能代替周瑜镇守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一直以来,鲁肃给人的印象都是忠厚老实,但是没什么大用处。这当然算是罗贯中造成的,太多人把他的三国演义作为正史,以至于忽略了去研究真正的历史情况。那么,真实的鲁肃又是什么样子,他有过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他又是如何代替周瑜镇守住荆州的呢?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绝对是“忠厚无用”的

  • 卧龙凤雏是徒有虚名还是刘备不会用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这句话好像有点吹大了,因位刘备两人都得到了也没能得天下。看来当时给人推荐谋士也需要一些夸张的手法,不然怎么能名震天下。诸葛亮和庞统的确都是人才,但是人才也要看你的平台是什么样子,如果不适合你或者地方太小可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卧龙凤雏不是徒有虚名

  • 宋末三杰是谁?他们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末年,年仅七岁的赵昺在懵懵懂懂中,成了最后一任皇帝,但第二年,他就被左丞相背着,一同跳海殉国。我们几乎没办法去了解这位皇帝,他太小了,也太悲惨。而当时有三个人,被称为“宋末三杰”,在即将倾覆的南宋,他们也用自己的力量尽力挽回。他们分别是什么人?虽然南宋还是亡国了,那他们各

  • 皇后是个残疾人,为什么还一直被皇帝挂念?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古代皇帝来说,子嗣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嫡长子。皇室的很多婚姻都是政治联姻,一般谈不上什么感情,真正受宠的可能只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妃子。但是,明英宗的钱皇后,这两样都没有占到。她不能生育,而且还眼瞎腿瘸,可就算这样,明英宗依然将她立为皇后,即便自己临死之前,最惦记的也还是她。这样感人的情谊,究竟是因

  • 历史上的包拯中了进士之后为什么没有去做官?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这个名字,恐怕没有几个人会陌生,断案如神正直清白,人称“包青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包拯,少年时期便屡破奇案,被朝廷所赏识,但毕竟是虚构出来的,真实历史上的包拯,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才能出众?他二十八岁中了进士,却一直在家待到十年之后才出去做官,这又是出于什

  • 三国最厉害的10位谋士排名,魏国独占5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里的谋士最容易让人们津津乐道,因为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些传奇色彩,而且斗起来使用的计谋也是非常精彩。其实古代打仗除了兵法战术以外,更多的是要学会揣摩人心,如果你懂得对方是怎么想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如果我们按照三国演义里给各位谋士做个排名,前10位的会是谁呢?魏国综合还是最强的,能独占5个名额。10、陈

  • 失败的项羽为什么还能得到后世的青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时候,成王败寇,人们会记得成功的人,第一名,却连第二名都很难记住,更不要提失败者了。但是,项羽却是一个例外,就连司马迁都把他当做一个帝王来记叙,更不用提无数的后世人。那么,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到底有着什么样吸引人的地方,能让后世如此青睐?两千多年前,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

  • 彭羕得到庞统重用,为何最终被诸葛亮铲除?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彭羕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还是有点点陌生的,其实更多的时候听说这个人的还是很少很少的,最近不少的网友都说了,其实作为庞统还是有经常性的有举荐过彭羕的,但是到最后也还是被诸葛亮给铲除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可别错过了,欢迎大家一起来分析揭秘!彭

  • 孔融为什么留下了不孝的名声?孔融不喜欢曹操为什么还要跟着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让我们知道孔融是一位非常懂得谦让的人,但是孔融被杀的理由却是不孝,孔融到底做了什么呢?其实孔融也算是一位大才子了,但是嘴巴实在太过厉害,简直把冷嘲热讽做到了机制,而且对象还是曹操。但很奇怪的一点是,孔融既然不喜欢曹操为什么他离开他呢?最后还因为惹恼曹操直接被杀,这一生也是非常不值得。在三国时

  • 蒋干真的有那么蠢吗?真实的蒋干是什么样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蒋干这个名字,就算有人不熟悉,但是一提起赤壁之战时,周瑜用反间计除掉蔡瑁张允,可能就想起来了,蒋干就是那个给曹操传回消息的人。在整部小说中,蒋干就出场过两次,而且两次都给曹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可以说,整个三国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猪队友了。但是,毕竟是小说,真实的历史上,蒋干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