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的理想国:一生仕途毁于理想主义

孔子的理想国:一生仕途毁于理想主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78 更新时间:2024/2/8 9:34:17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大调整的一段时期,很多仁人志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构建理想社会的看法。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这场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然而,孔子的理想并没有得到顺利的展现与实践。尽管他踌躇满志,但最后也不得不转而以教育著书的形式,来寄托他一生的理想与奋斗目标。追求理想主义,一生仕途毁于不现实,这样值得吗?

孔子贵族出身

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武伐纣,建立周朝,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从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

木金父生祈父睾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是为孔子的父亲,是鲁国著名的武士。孔子从小勤奋博学,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尤其对古代的礼仪很有研究,35岁时已是鲁国的礼仪专家。他把“祖述舜,宪章文武”作为其一生的主要工作,立志吸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圣人的经验,创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社会。然而,西周末年,整个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温文尔雅的周礼全然崩溃,原先维持社会政治的“礼乐”制度遭到肆意践踏。当时的鲁国,政权长期受控于大臣,而后来鲁昭公竟然被臣子赶到了齐国。孔子是鲁国的礼仪专家,作为周公的继承人,实在无法接受鲁国的这种政治格局。

为了看望被驱逐出境的鲁昭公,同时希望齐国能够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抱负、实现其理想社会的机会,时年35岁的孔子决定出走齐国,开始他第一次的列国之游。齐景公对于他的到来,虽然非常高兴,还曾热情地询问孔子怎么构建政治理想、社会有序等问题,但由于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对,加上自己目光短浅,最后对孔子采取了“敬而不用”的态度。

孔子五十出仕

三年后,孔子带着无奈又回到了鲁国。然而,此时的鲁国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目标远大、心怀安邦之志的孔子采取了另一种策略,他暂时打消了出仕的念头,以在家著书、教育的方式为实现政治理想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此后的十几年里,鲁国多次发生大臣叛乱事件,这些叛臣也曾邀请孔子出仕,但均被他拒绝。

在孔子的心目中,凡是不符合周礼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去做的。后来,可能是鲁国臣子叛乱不断,以及当时社会风气日趋恶化,鲁国政府开始觉得孔子平常提倡的“忠恕”、“仁政”、“德治”等政见,也许对鲁国走出困境有所帮助。所以,孔子在51岁那年被委以中都宰的官位,开始了“五十知天命”的仕途生涯。

孔子治理下的地区

孔子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政绩卓著,使得中都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各地纷纷效法他的治理办法。不久,他就被鲁国聘为大司寇,掌管全国的公安司法工作。在孔子任大司寇的两年里,采取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兼重的方法,使得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风气大变,逐渐形成了一个民安政清的政治局面。

然而,上述政绩并没有帮助孔子大展宏图,由于孔子一心想用周礼治理国家,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所以反而摧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孔子为了彻底贯彻他的治国理念,向当时实际掌握鲁国政权的皇族“三桓”建议拆除都城,还权威于国君,不料却遭到三桓的猛烈攻击。此后,三桓就处处为难、排挤孔子。无奈之下,孔子只好在他55岁那年,再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第二次列国之游。

孔子游说十年尝遍辛酸

十多年中,孔子路经卫、曹、宋、郑、陈、楚,足迹几乎遍及中原各诸侯国,期间受尽了苦难、艰险与凌辱。而他所强调的“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也到处碰壁,君王们不是以沽博爱贤之名对其敬而不用,就是受臣子反对。而孔子也多次受到生命的威胁。例如在宋国,他受到实际掌握权力的大臣桓魋的诋毁,差点掉了脑袋。《论语》里有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说的就是这段经历。

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因此,鲁国的君臣把在外流浪了14个年头的孔子请回了家乡。那一年孔子已68岁。这几年流离他乡的人生阅历,使孔子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鲁国的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于是,孔子本着“尽人事安天命”的态度,本着传承古代政治理想的使命和信念,决定在晚年专心于教授门徒、著书立说。

在今天看来,孔子努力倡导的理想在当时最终没能实现,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追寻的政治理想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实,当时其他学派,如墨家的“爱无差等”,与道家“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说法,也是如此。

标签: 孔子

更多文章

  • 宋江:曲线求仕 有孔子的“庙堂基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江

    宋江的“庙堂基因”说宋江身上有郭解的“江湖基因”,人们虽可能有些意外,但较为容易接受。而如果说宋江的形象与《论语》有关,与《孔子世家》有关,恐怕大家便不太相信。金圣叹曾指出,《水浒传》刻画宋江形象时,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手法是“把李逵与宋江合写”。将谦谦“君子”与黑凛凛“莽汉”放到同一场景,相互映衬,

  •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也并不是从刚出生就是圣人,他也是经历了一些磨难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成为我们伟大的圣人。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他拜师的故事了。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

  • 孔子真实身高2米以上而且还是个武林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子

    一个人一个方面的才能太优秀,就会掩盖他在其他方面的才能。比如张学友其实演技堪称影帝,但是大家都只知道他是“歌神”。孔子也是这样被人误解,因为孔子在儒家文化上的才能让后人记住了他,但是孔子其他方面的才能就被后人忽略了,其实孔子能文能武,还是个武林高手,而且他不是人们人物的矮子,他身高2米以上,堪称巨人

  • 野史趣闻:孔子背的最大的一口黑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子

    孔子可能是史上背黑锅最多的人了。就因为懂他的人实在太少,而自命不凡的人又实在太多。古往今来,文化由盛到衰,日益没落,特别是当今社会,文化变异相当严重。从文字的表面到内涵,都已面目皆非。古话被歪曲,名言被滥用,一切都在庸俗化、小人化,久而久之,中国人已经看不懂古代的文化了。所以,孔子才会背那么多的黑锅

  • 揭秘:孔子为何开了历史先河做出休妻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

    孔子的太太是谁?恐怕许多人不知道。《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没有一个字涉及他的太太。历朝历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没有看到有谁专门研究过他的太太。对许多人而言,这个人似乎不存在。但是孔子肯定有太太。因为,《论语》记载着孔子教子和嫁女的事。既然有儿子有女儿,可见孔子一定有太太。第一个提供孔子太太信息的人,是

  • 孔子居然是私生子:身高九尺六寸似姚明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

    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两千多年来世人一直没有定。山东省文物部门近日透露,目前最早的孔子壁画像已经在山东现身——这就是前不久在东平县一座汉代墓室中发现的孔子见老子问礼故事的彩绘壁画。孔子研究专家认为,这身布衣打扮的孔子像表明,在当时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学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孔子,可是清晰

  • 中国军训历史悠久:孔子也当过军训教官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对学生的军事教育,周朝的标准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就是射箭技术,御则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因为一直到春秋时战车都是战场上重要的作战工具。孔子是中国民教育的开创者,他在教育过程中,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家语·观乡射》就记载有孔子教射的内

  • 你不知道的孔子:草根出身游列国如丧家之犬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

    话说,古时候的人就已经知道什么叫环游世界。周游列国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说即是环游世界,那时候的交通不方便全都是靠脚走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孔子就是个圣人,是个优秀的老师。今天要来说说你不知道的孔子,看看孔子的另一面是怎么样的。在鲁国,孔子感到终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10

  • 历史轶闻:圣人孔子为什么会三次流泪?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

    一哭丧主《论语》有两处记述了孔子的哭泣,其中一次是为丧主。“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临丧哀,不甘。日哭,则不歌。”孔子早年曾治丧礼,他主持的丧礼应该很多。可如何一遇丧主在旁便食不甘味并哀伤哭泣?这也太没有职业水准了。即使“丧,与其易也,宁戚”。那也应该是丧主悲戚,何至专业主持“哀”而“日哭”?那

  •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圣人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作为一代大贤,孔子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见解,其言论很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他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常常能从身边细小的事情,自然万物中领悟到人生百态的哲理。孔子游春孔子游春出自《论语》: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内容叙述的是: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