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970 更新时间:2023/12/27 9:35:18

在中古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时期,当时群雄割据,诸侯混战,纷纷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来逐鹿天下,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曹操的魏国实力最为强大,对于曹操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不同的,他的猜疑心理很强,但是对他的手下有非常的信任,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有人说他是一位枭雄人物,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奸雄,他说过宁让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但是他对待关羽的时候却是仁至义尽,他的心思非常的缜密,很难让人看透,其中对于杨修司马懿曹操对他们也是不一样的,曹操对于杨修非常的欣赏,但是对于司马懿却是非常的忌惮,但是在他临终之前却是杀死了杨修而留下了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出身在世家,是一位名门望族的子弟,并且天资过人,在很早的时候曹操曾经让他去做官,他却拒绝了,因为当时的时候司马懿对于当时的局面非常的清楚,不敢将自己压在实力弱小的曹操身上,之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了,但是实力还是非常的强的,这时司马懿的投靠无疑是雪中送炭,司马懿认为自己可以得到重用,但是曹操却看出了他的野心,曹操看出司马懿不是轻易就能掌控的一个人,并且一直在制衡着司马懿,就算是他临终的时候也是不忘记提醒自己的儿子放着司马懿。

相比起司马懿,杨修同样也是名门出生的,也是非常的有才华,曹操对他非常的欣赏,便让他来自己这里做事,杨修做事也是非常的小心的,善于观察人心,曾经多次获得曹操的称赞,虽然杨修很有才能,但是为人非常的高调,不知道隐忍,之后曹操便开始对他有了看法,但是他却不知道,之后曹操在临终之前这可个借口就将他杀死了,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和杨修两人的拥护对象不同,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是犹豫了很长时间的,对于曹植曹丕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但是杨修支持曹植,司马懿支持曹丕,曹操开始的时候看好曹植,但是曹丕在司马懿的帮助下得到了曹操的看重,最终曹操选择了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曹植在失宠之后杨修不择手段的帮助曹植,使得曹操对他非常的厌恶。那么曹操既然选择了曹丕当做自己的继承人,那么就肯定要为他清理道路上的障碍,杨修就成了曹操的第一个目标,司马懿虽然让曹操忌惮,但是缺非常的有才能,曹操不忍杀死他,只要对他进行制衡就能掌控此人。

下一个原因就是杨修和司马懿为人处事方面差距太大,虽然他们都非常的有才华,但是曹操对他们都是有着杀心的,最后选择了杀一个留一个也是跟他们的做法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司马懿看出了曹操对自己有所忌惮,害怕会拿自己开刀,所以在做事的时候都是非常的小心,平时也很低调,曹操也抓不住他的把柄,只能放过他,而杨修却不一样,他做事非常的高调,认为能够得到赏识就能为所欲为了,最终还是被杀了,曹操对于这种自作聪明的人是非常的不喜欢的,他在行军打仗的事情上发言非常的冒失,所以曹操就以这个为借口把他除掉了,如果他当时能够低调行事,不让曹操抓住把柄也就平安无事了。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出身了,杨修的父亲是东汉的重臣,忠于汉室,所以与曹操的意见不和,曾经他的父亲也是反对过曹操,所以曹操对于他们一家都是没什么好感的,杨修跟他的父亲一样都是忠于汉室的人,会成为曹丕的一个阻碍,所以曹操不得不除掉他。

标签:

更多文章

  • 苏轼号东坡居士的由来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世人常称之为苏东坡。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全才,通才。在诗、词、书、画和散文都有很深的造诣,所写诗作可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所写的词,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善书法,是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在散文圈里,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常人的成就只要有其中一项,就能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 苏轼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赫赫有名,但是在王安石准备变法图强的时候,不仅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反对他,甚至连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反对,那么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一:王安石变法太过激进北宋建立之初,为了抑制武将的权力,北宋重用文官,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同时为了限制官员的权力,又实行一职多官的政策。这样的政策虽

  • 曹操的屯田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魏期间,群雄并起。曹操占据的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但是曹操硬是倔强其间,十数年之内,东擒吕布,西逐袁术,北破袁绍,南征刘表,基本统一了动乱的北中国。原因有很多,比如奉天子讨不臣的旗号,曹操的知人差任,用兵如神等等。其中有一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他早年在兖州就推行的屯田

  • 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曹操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中国人一般讲究落叶归根,死后归葬故乡,但苏轼、苏辙却选择离故乡眉山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这让人颇为费解,历史上对苏轼归葬郏县解读也颇多,主流说法认为,苏轼也通晓风水,是喜爱上了郏县的风水才遗嘱葬在这里的。苏轼的弟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此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经过汝州,与弟苏

  • 曹操有哪些民族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匈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乌桓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

  • 曹操在军中如何治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71]《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

  • 曹操割发代首是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如有违反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

  • 曹操是怎么统一北方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

  • 曹操是怎么唯才是举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