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号东坡居士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的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970 更新时间:2024/1/5 22:44:24

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世人常称之为苏东坡。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全才,通才。在诗、词、书、画和散都有很深的造诣,所写诗作可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所写的词,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善书法,是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在散文圈里,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常人的成就只要有其中一项,就能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苏轼的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数百年来,苏轼以他特有的魅力广受世人的喜爱,受欢迎程度在历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苏轼留下的不仅仅是他的文学艺术作品,还有他豁达乐观的心态,无论时都能发现美的审美眼光,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还有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苏轼的成就简直就像开了挂的人生,让后世文人墨客都大为推崇。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起因还在于宋朝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谢上表》里出了写些例行公事,感谢皇恩之外,还发了几句牢骚,被御史台的人抓住机会,收集苏轼讽刺时事政治的诗作,就皇帝弹劾苏轼。一场波及数十人的乌台诗案爆发了,最终苏轼被流放到到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携家带口二十几号人来到黄州,因苏轼是以犯官的身份来到黄州,官员的基本待遇都享受不到,没有决策权和签署权。这时候苏轼一家面临常人的三个问题:一是住,二是工资少,三是吃。

一般官员到地方就任,政府会提供住处,但苏轼作为犯官,享受不到。不过在别人的帮助下,苏轼搬到城外废弃的驿站临皋亭,二十几口人挤到一个小驿站里。后来苏轼自己又盖了个客房,雪堂,雪堂成为苏轼会客,读书,写作的场所。

二是工资待遇问题,历数中国历代公务员工资,估计宋朝薪资待遇能排前几。但此时的苏轼是没有工资的,虽然这时候的苏轼已经四十五六岁了,之前也在地方上任职,按理说苏轼应该有点积蓄,但架不住苏轼是个月光族,有多少花多少,手上只有很少积蓄。他与妻子两人合计了下,每个月最多只有4500文,计划每天最多花费150文,最多只能花一年。一年以后怎么办,到时候再说吧,苏轼对待金钱的态度比较随意。

三是吃的问题,苏轼就向官府申请了五十亩荒地,带领全家耕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块地是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土坡上,苏轼管这块地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时候的苏轼是个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从官员沦落到农民,这种巨大的落差正常人一时之间都是难以接受,苏轼却自称东坡居士,还能在劳动中发现一些审美趣味,在劳动过程中感受美的存在。这种豁达的心态让他在任何境况下都能游刃有

标签: 苏轼

更多文章

  • 苏轼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赫赫有名,但是在王安石准备变法图强的时候,不仅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反对他,甚至连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反对,那么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一:王安石变法太过激进北宋建立之初,为了抑制武将的权力,北宋重用文官,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同时为了限制官员的权力,又实行一职多官的政策。这样的政策虽

  • 曹操的屯田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魏期间,群雄并起。曹操占据的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但是曹操硬是倔强其间,十数年之内,东擒吕布,西逐袁术,北破袁绍,南征刘表,基本统一了动乱的北中国。原因有很多,比如奉天子讨不臣的旗号,曹操的知人差任,用兵如神等等。其中有一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他早年在兖州就推行的屯田

  • 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曹操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中国人一般讲究落叶归根,死后归葬故乡,但苏轼、苏辙却选择离故乡眉山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这让人颇为费解,历史上对苏轼归葬郏县解读也颇多,主流说法认为,苏轼也通晓风水,是喜爱上了郏县的风水才遗嘱葬在这里的。苏轼的弟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此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经过汝州,与弟苏

  • 曹操有哪些民族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匈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乌桓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

  • 曹操在军中如何治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71]《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

  • 曹操割发代首是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如有违反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

  • 曹操是怎么统一北方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

  • 曹操是怎么唯才是举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 曹操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藏书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