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万历朝首辅改革家张居正

明朝万历朝首辅改革家张居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138 更新时间:2023/12/26 23:09:17

明朝改革家张居正,是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华和胆魄,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他也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是明朝嘉靖26年的进士。自朱元璋开始的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嘉靖4年,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的一位秀才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嘉靖26年,23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28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

明穆宗即位以后,张居正以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一年,张居正只有43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13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自鸣得意。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面,张居正无法轻松。他同时更担心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从此得以独掌国家大权。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他托《陈六事疏》,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他认为当时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他的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夕奉行”。

张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4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同时,张居正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他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万历七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节省服御费用,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

对于自己的用度,张居正也是力戒奢华。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明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

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不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做到了。

他又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万历九年,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19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9年,57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万历10年6月20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

标签: 张居正万历明朝

更多文章

  • 说说康熙皇帝的悲惨童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说说,皇帝,康熙

    ​康熙皇帝一生功勋卓著,被称为“康熙大帝”,这个在中国历史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童年却遭遇了比一般百姓家的小儿更多的不幸和挫折......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玄烨似乎有些生不逢时,他人生的最初阶段,竟与皇父和董鄂妃的生死之恋相始终:顺治十二年,玄烨两岁,福临与董鄂氏相爱。十三

  • 杨森:集多面孔于一身的四川军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军阀,四川

    阅尽百年事,沧桑多面人说起四川军阀,最出名的大概要数刘湘和杨森了,但刘湘在川军出川抗战初便不幸病逝,所以,后来作为川军在抗战前线中最高军衔的将领,可以说是杨森一个人的舞台了。四川军阀或者说川军,在人们的印象中很是不堪,这在过去文艺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什么《抓壮丁》,《傻儿师长》等等。尤其是这杨森

  • 李遵顼: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把国败完了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状元,历史,中国,皇帝

    昔为状元郎,后成亡国君状元的才能自是不用说的,必定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才能在众多学子中拔头筹,占鳌首,没点真本事那是不可能的。但这样的人往往很自负,以为自己真是具备治国理天下的才干。但文凭同才能实在不是能划等号,才能也要看是哪方面的才能,治国的才能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

  • 说说岳家军中的彪悍战将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说说

    岳家军不但兵多,而且将广;不但将广,而且个个彪悍。岳飞帐下有统制官(相当今师长)二十二人,将官二百五十二人,其中,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八十四人,而同时期,张俊的手下只有十名统制官,韩世忠手下也只有十一名。在岳家军的众多将领中,有一人的身份最为特殊,他就是岳飞的长子岳云。当时宋朝的宰相是正一品,月工资

  • 水浒108名梁山好汉以外很特殊的一位人物 他的结局耐人寻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水浒,人物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名著,全书中出现的人物有数百人,除了108名梁山好汉外,很多不起眼或事迹不多的“配角”很少能引起读者注意。而这些“配角”之中,有一个人很特殊,作者不但为其安排了戏份,还交代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这个人就是扈三娘的哥哥飞天虎扈成。书

  • 叶梦熊:将岳飞愿望化为现实的民族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岳飞,英雄,民族

    文才真国士,武略大将军惠州在民初之时可谓人杰辈出,邓演达、邓铿、叶挺、廖承志等等等等,但是在清以前,知名人物实在不多,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究其原因,惠州开发较晚,以前属百越蛮荒地,只有那些被贬谪,或是如文天祥这样在此征战的寄籍之人,方留下些许的影响。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东坡了,他的一句&ldqu

  • 王猛:“功盖诸葛第一人”的一流将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猛

    扪虱轻桓温,雄才佐苻坚一日,同朋友聊天,说到这南北朝时的王猛,朋友疑惑这王猛到底是相还是将,理论依据是郑观应是将其同韩信,李靖和徐达这一众人列在一起,曰大将。其实这个一点都不冲突,这将和相可相互间转换的,为将者,并不一定非要上阵厮杀,想那韩信上阵未必能敌得过几人,但却是名副其实之大将,再如那一生只打

  • 居里夫人一生献给放射性研究 最后却被她发现的化学物质夺去生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居里夫人,化学

    玛丽·居里1867年生于波兰华沙,又称居里夫人。1891 年,她移民法国,曾就读于索邦大学。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生于1859年,也是索邦大学的学生。两人算是同学。他们两人后来都成为索邦大学的教授,俩人一起从事磁性和放射性研究工作。1903 年,因为在放射性方面的贡献,居里

  • 浅说房玄龄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李世民的“第一秘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说房玄龄是李世民的秘书可能过于狭隘了。但如果从秘书的本质含义来看,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前,房玄龄还真可以说是李世民的秘书。秘书是什么?秘书是辅佐领导出谋划策、撰拟文字、沟通上下、内外协调的参谋助手。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房玄龄成了宰相,是制定政策、执行诏令的人,是行政者而不是参

  • 赫德:中国历史上官衔最高的外国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外国,中国

    半世掌海关,客卿第一人在上海外滩,以前竖立着一尊外国人的铜像,从碑铭上得知,他叫鹭宾•赫德,头品顶戴尚书衔海关总税务司,三代正一品封典,双龙二等第一宝星、花翎;大英帝国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十字勋位获得者。如果说得简单些,他就是控制中国海关,并对中国当时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的英国人赫德。说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