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士诚:从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张士诚:从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238 更新时间:2023/12/17 14:12:23

对张士诚素有好感,原因有三,一是我祖籍高邮,他在高邮建国;二是根据族谱记载,我家族是从苏州阊门而来,张士诚在苏州苦心经营达11年之久,他宽柔的政策使苏州百姓大为受益,到了朱元璋之时,便采取了众多抑制政策,其中最狠的当属加重赋税,如此还不解恨,后来干脆将有钱的富民十四万户,全部强行迁到苏北,史称“洪武赶散”。作为受害者的后人,对张士诚有好感也是很自然的事了。不然,俺现在怎么也算是个苏州人哈;这三嘛,那就不用说了哈,都是俺们老张家的人儿嘛。

在元末风起云涌的舞台上,朱元璋当然是主角,作为配角,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影响力也是不小的,如果从三人在民间的口碑上来看,无疑张士诚是最好的,至今苏州还有纪念他的民俗就是证明。据说当年让这朱元璋都有些羡慕嫉妒恨。

苏南有“挂天灯”、焚“九四香”的习俗,相传也源于纪念张士诚。当年张士诚从常州败退,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便在路边树立起一根根木棒,挂上灯笼,形似现在的路灯,取名“天灯”。后来。“挂天灯”作为一种节庆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而点“九四香”,则源于张士诚的小名“九四”,谐音“久思”,一语双关。

张士诚,元末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人,元末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后定都苏州,次年,降元,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的广大地区,自称吴王。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苏州城破,被俘至金陵,自缢死,时年47岁。

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降元又叛元,反复无常,他同朱元璋反反复复地争斗了许久,是朱元璋很是头疼的强劲对手。虽然后世民众很怀念他,但如果从全方位来看,这张士诚也还是个昏庸之人,尽管他在起事之初也曾勤政爱民,大力减轻税赋,让饱受战乱、苛政之苦的百姓过了一阵好日子。可是随着他渐渐坐稳了割据东南的“吴王”之位后,便也一天天骄奢淫逸起来。

观张士诚发迹之路,也是惊心动魄的,他是盐民出身,以后混到了管理盐场的小吏,盐作为刚性需求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钱财来源当是多多,而他既管理盐场,想必这走私贩卖之事干得不少,所谓在哪行吃哪行嘛。就如同现在派出所所长弄个亲戚开个歌舞厅或按摩房什么的,这也属很正常之事哈。

手中有几个来得容易的闲钱,他便学那水浒宋江济起贫来了,以“及时雨”自居,当然也惹得一帮假武松“纳头便拜”。但不管怎么说,他轻财好施,在当地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他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从人品上讲,张士诚为人是元末群雄中数一数二的“好人”。

元末天下已呈乱象,也是一个偶然机会,张士诚便举事了,刚开始其实他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就是弄块地皮当个草头王,混个好日子而已,没料到事情的发展是如此之顺,不费吹灰之力便克泰州、破兴化,又轻松占领重镇高邮,一时苏北振动,而元人又鞭长莫及,于是他便想着要过过这当皇帝的瘾了。

动静太大,他又建国号,称年号地一通折腾,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儿嘛。于是,元丞相脱脱亲自率百万大军把高邮团团围住,当时的张士诚,叫天不灵,呼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脱脱铁定了心,要攻下高邮后要尽屠当地兵民,以在江南树威示警。

人算不如天算,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至于那“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终能逃过一劫。再不敢张扬了,率一股人马逃出高邮当流寇去也。

学这段历史时,记得的话是明末红巾军,什么韩山童刘福通这些人先举事,后来加上了这张士诚、郭子兴、陈友谅这些人,一起推翻了元朝。但实际上这红巾军的结构成分很是复杂,你打我,我打你的,也乱得个不行了,想弄清楚也非易事。

简单地说,当年群雄中分为两个派系,一是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系;另一就是以张士诚为首的非红巾系。而红巾系中又分为东红巾和西红巾两派,东红巾是刘福通奉小明王韩林儿为其主的一派,其中包括郭子兴和朱元璋,他们主要在两淮游荡;西红巾以徐寿辉和陈友谅为首,他们在汉水流域称王。他们虽然有共同的敌人元人,但相互间战争频仍,大过于同元军的争斗。

张士诚在高邮吃到苦头后,很快又东山再起,并迅速地攻占了江南最富庶的重镇常熟和苏州,势力遍及江浙及安徽广大地区,他也在苏州当起吴王来了。期间虽然也投靠元朝,但也还是以地方割据势力的形式,一直在苏州经营他的一亩三分地,并无心再发展它地,可见其内心还是个小财主心理,成不了大事滴。

在朱元璋同那诸雄争斗时,他坐山观虎斗,不思进取,错失大好时机,等到朱元璋灭了陈友谅等势力后,转而攻他时,才如梦初醒,可惜力不能敌。最终在朱元璋采取的“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战略压迫下,守苏州一城不得,城破被逮,于金陵羞愤自缢。不过在自缢之前,他辞无饶屈,绝粒自尽,也不失为大丈夫之气节。

对于吴地人民来说,张士诚虽自己也贪图享乐,但他为人宽厚多仁,赋税轻敛,因此吴人对他颇多怀恋。至于明人书中对他的多种指斥,均属狂狗吠人之辞,多不属实。不然,何以当地民众会如此地怀念他?

张士诚从揭竿而起,到最后自杀身亡,前后共计14年,走完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作为元末农民领袖之一,他领导的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他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这点来说,当地民众怀念他,也是自然之事了。

虽然张士诚最终败给了朱元璋,但后世人们对张士诚仍旧好评如潮,称他为明君圣主,更可敬的是他被俘虏后坚决不向朱元璋投降,他不屈不挠地保留着自己最后的尊严。朱元璋虽然打败了张士诚的人,却没能征服他的心,就凭此一节,他也是个足以令后人敬仰的人物。

为什么张士诚会被当地人纪念呢?估计有以下原因:一是朱元璋对苏南人们压制是很疯狂的,这出身乞丐的皇帝对富人有种天然的强烈仇视感,相比较就让人觉得张士诚要好很多了。

二是张士诚礼待文人,对知识分子是相当地尊重,如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曾投其门下。相形之下,这朱元璋几如那将儒冠当尿壶的刘邦,文人呤句诗都可遭到灭族之祸,如那被朱元璋腰斩的高。于是文人们难免会怀念张士诚,创作歌颂他的作品流传于民间,进而引导民众“久思”。我想,这两点大概是有人将他奉为“明君”的主要原因吧。

标签: 领袖元朝农民起义

更多文章

  • 王坚: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抗蒙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非洲,名将,蒙古

    一柱支半壁,壮哉王将军作为四川人我始终不是太明白,四川是大后方,为何这宋时,无论是金人还是元蒙,怎么总是拿四川开刀,在这天府之国折腾呢?想当年无论是唐玄宗还是蒋委员长,不都是选择四川作为退路,到此避难的吗?而四川又是个盆地,你到这盆底来作甚?以前真是弄不懂。早年读陆游诗“楼船夜雪瓜洲渡,

  • 耶律楚材: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帝国,蒙古,耶律楚材,元朝

    无心修竹古,含恨瘦梅新历史上能获得文正谥号的,都是道德极致,士子楷模之人,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之词。史上获此殊荣者并不多,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非汉族人士往往被人所忽略,他便是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耶律楚材。这个姓一看就是契丹贵族的姓,在我的记忆中

  • 探秘水浒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探秘,后人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印象中的梁山好汉大都是不近女色,打熬筋骨的汉子,加之《水浒》的大篇幅都是写快意恩仇的故事,在儿女之情上着墨不多,因此这一印象愈加深厚。其实梁山上的很多好汉都是有家属和子女的,如果细读全书,不难发现蛛丝马迹,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梁山好汉的后人们。一、书中明确交代有子女的梁山好汉。综观

  • 说说“初唐四杰”的悲剧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说说

    对唐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初唐四杰”这个称呼。它指的是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他们四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四个人命运都很悲惨。王勃:仕途多舛,英年早逝王勃是个文学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

  • 盘点水浒传中暗藏的四大飞刀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传,盘点

    提起飞刀,想必大家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应该就是古龙经典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风云第一刀)中的主角“小李飞刀”李寻欢了,小李飞刀在书中例无虚发,名震江湖,见过的人从来没有能活命的,令天下英雄无不畏惧三分。由于飞刀属于暗器,与常规的刀、枪、剑等兵器不同,小巧便携,不易防范

  • 李德裕:唐王朝逐渐没落的最后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一代之高士,千古之良相以前我们接触的唐史总有一种感觉,前后两段是断裂的,这分界线自是“安史之乱”,前面是政治史,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那叫个热闹和详细;后面则成了文学史,庙堂上的事情好像就变得隐晦了起来,我们除了知道一个“藩镇割据”外,就是元白、大历十

  • 卢象升:大明王朝无力回天的悲壮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明

    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明朝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国家是无可救药了,但崇祯皇帝还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为如何拯救这个国家,或出谋划策,或戮力血战,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如果说大明是必然灭亡,清人必定会一统全国是历史潮流的话,那么这些有担

  • 洪承畴:本为大明蓟辽总督 降清后沦为贰臣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总督,贰臣,大明

    悠悠青史上,贰臣贼子名晚明人物写不少了,但这洪承畴却一直是不敢动笔,原因不言自明,对这铁板钉钉地汉奸,论述之文汗牛充栋,史上早有定论,不仅在后世,即使在当时,他也是被列为《贰臣传》中,如果谁敢为他翻案,自己就必然顶汉奸之名,随即是一堆地板砖拍来,挨骂是必须的。对洪承畴的评价现在也是在定论的基础上,有

  • 揭秘武松擒拿的方腊原型:此人实力堪比岳飞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松,揭秘,岳飞,方腊

    提起韩世忠,很多读者脑海中估计会浮现“中兴四将”、“蕲王”、“梁红玉”、“黄天荡大捷”等名词,韩世忠作为两宋之际的人物,同时也是抗金名将,与同为抗金名将的岳飞之间的故事也为后世称道,一直以来在文学作品中都

  • 平阳昭公主:一朵盛开在大唐的铿锵玫瑰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公主

    剑履驱龙骧,助父开大唐提起唐朝,那可真是长了我中华民族之志气,“贞观之治”,“盛唐气象”,唐诗风流,气概昂扬,不仅男子意气风发,连女人也百舸争流,不输须眉,既有则天女皇指点江山之豪情,又有贵妃醉酒婀娜妩媚之娇羞,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朝代,各色人等都尽显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