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拓疆近千里的明朝后期将领

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拓疆近千里的明朝后期将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238 更新时间:2023/12/10 23:59:44

一生戍边人,盖棺实难定

李成梁,一个见仁见智,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官方称之为民族英雄,民间说他是祸国殃民,实在是个不好评价之人。

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数十年,先后十次奏大捷。为大明边防作出了杰出贡献。万历四十三年卒,享年九十岁。

说他是民族英雄,是因为他一生都在为大明镇守边疆,确保大明江山社稷无外患之忧;说他是祸国殃民,是因为他养虎为患,成就了努尔哈赤的发展壮大,直至满清入主中原,大明灭亡。

李成梁是哪个民族之人尚有争议,据《明史》记载,李成梁的高祖李英自朝鲜内附明朝,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但李英的民族还有蒙古人说,汉人说等争议。所以说法多多,但一般还是将其作为汉人看待。

李成梁英毅骁健,有大将之才,他属大气晚成,四十岁时方以生员袭职,一生征战,屡建战功,史书所载那也是长长地一列。按当时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但随着他位望益隆,便奢侈无度起来,军赀、马价、盐课、市赏随意侵吞;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不仅以贿赂权门朝士自固,甚至虚报战功,杀良冒级,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罢官。其后十年,辽东边备益弛。二十九年李成梁复职,年已七十六岁,之后复开马市、木市,缓和了东北地区的使紧张局势,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

从明代的隆庆到万历前期,明廷对长城的北部沿线与辽东沿线均感欣慰。北部的安定主要得益于戚继光镇守蓟州,北部边陲在数十年里基本上没有战事发生;而辽东则几乎年年有战事,岁岁动刀兵,但明朝在辽东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取得这些胜利的最大功臣就是辽东总兵李成梁。

当时的辽东边墙,正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明代的两个主要敌人北元势力与女真族,他们都想从辽东边墙上打开缺口,李成梁的前任们,多被蒙古或女真的兵马所杀。而李成梁宛如明朝的最后一根多米诺骨牌,在辽东屹立不倒。

相对于严防死守的袁崇焕,李成梁几乎把长城的战术用绝了。在他指挥的各次战斗中,明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有的是长途奔袭,有的是据险设伏,有的是直击对方大本营的“捣巢”行动,也有在退军中掩杀而取得的胜利。李成梁,成为了只手遮天的辽东“教父”。

但随着努尔哈赤部势力日益强大,李成梁却隐忍姑息,试图以对努尔哈赤的让步换取辽东地区的片刻安宁。这也是后世对他的最大的诟病,指责他养虎为患,随着他的隐退,女真部日渐强大,从此以后,无论毛文龙,还是袁崇焕,谁也没能力来压制住这出了笼,成了气候的猛虎。就在李成梁逝世的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率兵十万以“七大恨”告天,誓师伐明,直至最后入主中原。

读史之人大概都知道,万历朝是明由治及乱的开端,后人论及明亡,曾有“明实亡于万历”之说。虽说这时的边患是仰仗着戚继光和李成梁,对后人来说,戚继光的治军之术和平海患功绩虽更为后人称道,但在当时,李成梁威名远远胜之。但二人的治军方式却迥然不同,戚靠的是军纪严明,靠的是制度;而李则靠的是个人威望,靠的是感召力。正是这一不同,造成了后期军队战力上的废驰。李在则坚如磐石;李亡则散沙一堆。

努尔哈赤的确是在李成梁的扶持下逐渐壮大的,这其实也是万历一朝之一贯的主张,努尔哈赤崛起之时,正是万历怠政之期,这一时期明国力急速下降。而努尔哈赤在表面上对明庭也忠心耿耿,他五次入京朝贡,而万历也对其恩赏有加,还封了他二品龙虎将军。所以,其实可以说,努尔哈赤迅速地壮大,同万历皇帝的纵容紧密相关,不能一味地推在李成梁身上。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道理李成梁不是不懂,后人指责他是养寇自重,我觉得应该有点过了,想那李成梁的本意应该是想借助于努尔哈赤,行以夷制夷之道,帮助他来控制和管理这傲不驯的外族之人。他对待努尔哈赤,其实是汉民族对待少数民族的通用做法,即所谓的羁縻之策,但这个玩法比较危险。李成梁是玩这一招的高手,但李成梁死后,他的后继者还真是玩不转,最终是玩脱了。

所以,努尔哈赤实力坐大,错不在李成梁的放任,而是明朝官场内部的倾轧,赶走了能压服努尔哈赤的李成梁,又找不到能胜任李成梁的继任者,于是,大明悲剧了。

明朝的亡国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仅有努尔哈赤亡不了,仅有李自成也亡不了,仅有自然灾害也亡不了,就算崇祯上吊后,南明王朝还是机会多多。但内有误国之官吏,党争之祸害,加上天灾,瘟疫,后金,闯贼,这大明气数已尽,不亡都不行了。

人已去,物已非,留下的只有言官们的口水和史家的轻薄。终明一代,关于李成梁的是是非非还在继续,有骂声,也有掌声。人们似乎一直想为李成梁盖个棺定个论,但是纵观李成梁的一生,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又怎可一论而定?

至于网上有人说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私生子,对此,就不作评论了,一笑而过吧,不值得费笔墨了。

标签: 明朝李成梁

更多文章

  • 张士诚:从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领袖,元朝,农民起义

    对张士诚素有好感,原因有三,一是我祖籍高邮,他在高邮建国;二是根据族谱记载,我家族是从苏州阊门而来,张士诚在苏州苦心经营达11年之久,他宽柔的政策使苏州百姓大为受益,到了朱元璋之时,便采取了众多抑制政策,其中最狠的当属加重赋税,如此还不解恨,后来干脆将有钱的富民十四万户,全部强行迁到苏北,史称&ld

  • 王坚: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抗蒙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非洲,名将,蒙古

    一柱支半壁,壮哉王将军作为四川人我始终不是太明白,四川是大后方,为何这宋时,无论是金人还是元蒙,怎么总是拿四川开刀,在这天府之国折腾呢?想当年无论是唐玄宗还是蒋委员长,不都是选择四川作为退路,到此避难的吗?而四川又是个盆地,你到这盆底来作甚?以前真是弄不懂。早年读陆游诗“楼船夜雪瓜洲渡,

  • 耶律楚材: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帝国,蒙古,耶律楚材,元朝

    无心修竹古,含恨瘦梅新历史上能获得文正谥号的,都是道德极致,士子楷模之人,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之词。史上获此殊荣者并不多,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非汉族人士往往被人所忽略,他便是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耶律楚材。这个姓一看就是契丹贵族的姓,在我的记忆中

  • 探秘水浒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探秘,后人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印象中的梁山好汉大都是不近女色,打熬筋骨的汉子,加之《水浒》的大篇幅都是写快意恩仇的故事,在儿女之情上着墨不多,因此这一印象愈加深厚。其实梁山上的很多好汉都是有家属和子女的,如果细读全书,不难发现蛛丝马迹,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梁山好汉的后人们。一、书中明确交代有子女的梁山好汉。综观

  • 说说“初唐四杰”的悲剧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说说

    对唐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初唐四杰”这个称呼。它指的是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他们四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四个人命运都很悲惨。王勃:仕途多舛,英年早逝王勃是个文学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

  • 盘点水浒传中暗藏的四大飞刀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传,盘点

    提起飞刀,想必大家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应该就是古龙经典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风云第一刀)中的主角“小李飞刀”李寻欢了,小李飞刀在书中例无虚发,名震江湖,见过的人从来没有能活命的,令天下英雄无不畏惧三分。由于飞刀属于暗器,与常规的刀、枪、剑等兵器不同,小巧便携,不易防范

  • 李德裕:唐王朝逐渐没落的最后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一代之高士,千古之良相以前我们接触的唐史总有一种感觉,前后两段是断裂的,这分界线自是“安史之乱”,前面是政治史,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那叫个热闹和详细;后面则成了文学史,庙堂上的事情好像就变得隐晦了起来,我们除了知道一个“藩镇割据”外,就是元白、大历十

  • 卢象升:大明王朝无力回天的悲壮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明

    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明朝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国家是无可救药了,但崇祯皇帝还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为如何拯救这个国家,或出谋划策,或戮力血战,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如果说大明是必然灭亡,清人必定会一统全国是历史潮流的话,那么这些有担

  • 洪承畴:本为大明蓟辽总督 降清后沦为贰臣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总督,贰臣,大明

    悠悠青史上,贰臣贼子名晚明人物写不少了,但这洪承畴却一直是不敢动笔,原因不言自明,对这铁板钉钉地汉奸,论述之文汗牛充栋,史上早有定论,不仅在后世,即使在当时,他也是被列为《贰臣传》中,如果谁敢为他翻案,自己就必然顶汉奸之名,随即是一堆地板砖拍来,挨骂是必须的。对洪承畴的评价现在也是在定论的基础上,有

  • 揭秘武松擒拿的方腊原型:此人实力堪比岳飞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松,揭秘,岳飞,方腊

    提起韩世忠,很多读者脑海中估计会浮现“中兴四将”、“蕲王”、“梁红玉”、“黄天荡大捷”等名词,韩世忠作为两宋之际的人物,同时也是抗金名将,与同为抗金名将的岳飞之间的故事也为后世称道,一直以来在文学作品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