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关中小国到中原称霸,绝世高手不是郑桓公祖孙,而是这位扫地僧

从关中小国到中原称霸,绝世高手不是郑桓公祖孙,而是这位扫地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1841 更新时间:2024/1/1 22:46:11

喜欢下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对局通常来说可分成三个阶段:布局、中盘、收官。棋坛上的高手,有些擅长于布局,有些擅长中盘战斗,还有些擅长于临近终局的收官。所以棋坛上有人号称“前五十步天下无敌”,有人被誉为“中盘十三段”,还有些人却是靠着强大后盘收束、即收官功夫而取胜。

历史,有时也像极了围棋对局。就比如郑国的发展史,郑桓公祖孙三代人,恰好就如同下围棋一般,分别下了郑国棋局的“开局”、“中盘”、及“收官”。

郑国始封君为郑桓公姬友,他下了这盘棋的“开局”。郑桓公在西周灭亡前,先期把妻儿老小送到虢、郐之间,取得郑国安身立命之地。西周灭亡后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桓公与老情人郐妘内外勾结,设计陷害诸多郐国大臣,然后趁乱果断吞并了郐国,把郑国从危险的渭河平原上迁入了中原。

郑武公姬掘突在父亲死后把持了郑国国政,下了棋局的“中盘”。眼见携王政权不得人心,郑武公毅然决然地投靠了西申国集团。从公元前767年到公元前762年,在郑武公率领下,郑国先后灭掉郐国、东虢国、胡国、祭国、鄢国等等诸侯国,为平王政权东迁洛邑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举,让郑武公赢得了周王室执政卿之位,郑国国土也得以大大扩张。

郑庄公姬寤生作为郑国第三代国君,下了棋局的“中盘”和“收官”。在花费二十二年时间解决了内患之后,郑庄公巧妙利用各方力量,精心设计、老谋深算、合纵连横,让郑国在东周江湖上得到了“小霸”之名。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710年,郑国不但与齐国、鲁国结成了强大联盟,还击垮了以宋国和卫国为核心的敌对势力,更成功地与鲁国完成了一次战略性的土地交换,让郑国南下发展不再受人掣肘。

整个棋局,开局领先,中盘精彩,收官却收得不那么完美——以致郑国在郑庄公后就逐步走向了没落。人类大脑所下出的棋局,不可能毫无瑕疵,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小小缺憾。但是,过程的精彩,让这盘棋也不失为历史名局。

郑国三代人合力下出了郑国棋局的开局、中盘和收官,而且下得如此精彩,应该来说都是绝顶高手。

然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扫地僧”是随时随地都存在。

郑国这三位高手,都是遵循着另一位绝顶高手的指导来进行这场棋局的。这位高手不仅帮郑国取得安身立命之地,而且还精准地预言了东周以后数百年的发展趋势——他就是周王室的太史伯。这位太史,史书中未记录他的姓氏,也没记载下他的身世。然而,从《国语》中记载他与郑桓公的一番交谈中,就可展现出他非同寻常的大局掌控力和惊人的预见力。

郑桓公姬友刚刚被周幽王提拔为司徒不久,就意识到西周王室将有大难。为保全一家老小于乱世,郑桓公特意向太史伯咨询该怎么办。

首先,太史伯分析了西周末年周王国的整体形势:“看来王室是将衰败,戎狄必将昌盛,其势已不可挡。拱卫成周的诸侯,南有荆蛮(芈姓蛮族,以楚国为代表。此时楚国已占领汉水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区域。)、申(南申国,位于河南南阳市)、蔡(河南上蔡西南)、随(湖北随县)、吕(即甫国,位于河南南阳西)、邓(河南邓州市)、陈(河南淮阳)、应(河南鲁山东)、唐(湖北随县唐县镇)等诸侯国;

成周洛邑之南

西有虞(山西平陆县)、虢(西虢国,此时已东迁,位于河南三门峡市焦国旧地)、晋(此时还未发展壮大,位于山西翼城西)、魏(山西芮城北)、霍(山西霍州市西南)、杨(山西洪洞西南)、隗(位置不详,一说即夔国,位于湖北秭归东,但其位置明显不在洛邑之西)等诸侯国;

成周洛邑之西

北有卫(国土横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建都朝歌,即河南淇县附近)、燕(传统上都认为是指北燕国,但个人认为北燕国距离洛邑过远,此处应该是指南燕国,位于今河南延津附近)、狄(韦昭注为北狄,位于今山东省高青县南)、鲜虞(大致分布在河北正定附近)、潞(山西潞城东北)、徐、洛、泉、蒲(此四国皆为赤狄之国,位置不详)等国;东有齐(山东大国,都城临淄)、鲁(山东大国,都城曲阜)、曹(山东定陶)、宋(国土横跨河南、江苏、安徽三省,都城商丘)、滕(山东滕州西南)、薛(山东滕州南)、邹(即邾国,位于山东邹城市附近)、莒(山东莒县)等诸侯国。这些国家不是周王室之亲,就是戎、狄、蛮、荆,难以与之争胜。”

成周洛邑之东北

周人的龙兴之地,渭河平原已经无法保证安全,那些先知先觉的大臣们都已纷纷东迁中原。然而,中原成周洛邑的东西南北,不是亲戚故旧,就是戎狄异族,哪里才是后来者的安身立命之所呢?

太史伯接下来就解答了这个问题:“只有济水、洛水、颖水与黄河之间,这里的东虢国和郐国国君仗着地势险要,骄横而奢侈,又贪图财物。如果以周王室有难为名,把一家老小托付在那,这两国国君一定不敢不答应。周王室遭遇祸乱而衰,两国国君骄奢贪鄙,久后必然会背叛您。这时,阁下就可以王室名义讨伐他们的背叛,二国领土就是郑国囊中之物了。”

短短的这么几句话,太史伯就已经把郑国三代人的发展蓝图都策划好了。郑桓公身为王室司徒,位高而权重。只要向东虢国、郐国等国提出寄托妻子财产要求,东虢国和郐国国君贪慕郑桓公权势,一定会答应。但如果周王室堕落,这两国国君贪婪成性,很可能会倾吞郑国财产。这时郑桓公就可利用司徒身份,率领成周洛邑之众,“奉辞伐罪”,讨伐这二国,必可成功。

郑桓公

这项计谋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郑桓公能率领“成周之众”。身为关中诸侯国,郑桓公凭什么能得关东民众的人心?

成周洛邑,是周初周人安顿殷商遗族的集散地之一。由于殷商遗族地位低下,大多数只能进入在周王国地位低下的经商行业,所以成周洛邑大多都是祖祖辈辈经商的商人。为拉拢商人,郑桓公将他们召集起来,与他们盟誓:“你们不要背叛我,我也不强买强卖,更不会强行掠夺。你们买卖获利,我不予过问!”(《左传·昭公十六年》)郑桓公此举,赋予商人经商自由,在周代重农轻商的大环境下,无疑颇具前瞻性,极大地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当然就很快赢得了殷商遗族的衷心拥戴。由此,《国语o郑语》中才有“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的记载。有了东土“人和”之利,在郑国谋划东迁的战略性规划中,太史伯才能充分利用,“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

郑武公

后来郑桓公灭郐国,实际还比太史伯规划的更巧妙:设计让郐国陷入内乱后,仅仅率领七乘兵车、步兵三十人,就在老情人郐妘接应下,成功地吞并了郐国。(清华简《系年》)郑武公执政后,继续按照太史伯规划,于公元前767年消灭了东虢国。此后,郑国一发而不可收拾:“邬(即鄢国,河南鄢陵)、华(即莘,河南陈留县)、弊、补、舟(即丹)、依、黑柔(即畴国)、历(以上诸国位置不详)就都是您的国土了!”虽然上述八国多数地点不详,但是从鄢国与莘国位置判断,应该都位于洛阳平原周边一带。郑国的扩张,就按照太史伯规划,最终从荥阳扩张到郾城,完成了对洛阳平原的合围。

郑国领土能扩张到这么大,但郑桓公还是不满足。他的野心还更大,眼光又盯上了南阳盆地:“再向南发展不行吗?”太史伯却意外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南阳盆地中)唯独楚国有光明正大之德,如果周王室衰落,楚国必兴!”太史伯的意思,楚国人经营南阳盆地多年,根基深厚。以前强大的周王室,遏制了楚国向汉水以东发展;但楚国实力强厚,一旦王室出事,一定会突破汉水,占领整个南阳盆地,还是不要去触楚国人的霉头了!

郑桓公仍然不死心,问道:“谢西之九州如何?”谢,即古谢国,也就是后来的南申国所在地。南申国之西,大致有庸国、绞国、吕国(即甫国)、巴国、邓国等等九个国家。郑桓公意思,我不南下与楚国直接对抗,但郑国既然已经扩张到南阳盆地门口,向南阳盆地西北发展总可以吧?

太史伯回答:“这些地方的民众拖沓轻率,贪婪而残忍,不好统治。唯有谢、郏之间的诸国,其国君奢侈骄横,百姓都怠慢他们的君主,尚未受惠于周王室功德。如果国君更换,以周礼驯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办到,而且也容易长治久安。”

所谓“谢”,就是之南申国;“郏”,指的是郏鄏山,也就是今天洛阳北部的邙山。邙山从洛阳北部向东一直延伸到到郑州附近的巩义县,恰好就是东虢国所在地。因而,谢、郏之间,就是泛指从东虢国(河南荥阳)到胡国(河南漯河郾城区)的广大区域。太史伯意思,南阳之西的诸国,民风与中原差异明显,难以教化,郑国占领这些地方福祸难料。谢、郏之间的民众,却长期浸染于周文化之中,只要辅以周人传统的仁德教化,就可统治他们,从而获得长久安身立命之地。

郑国扩张

历史上,郑国果然按照太史伯预测,未能突破谢、郏之间。这一方面是郑国在郑庄公死后,陷入长时间内乱,无力继续南下;另一方面,楚国在楚武王时期就基本控制了南阳盆地,在楚文王时期就已冲出了南阳盆地,频繁地向中原发起进攻,发展迅猛。从此,郑国完全丧失了南下扩张领土的时机。

能如此精确地为郑国在人生地不熟的中原,策划出一块全新的创业天地,可见太史伯才是隐藏在郑国身后的“扫地僧”,是深藏不露的真正绝世高手!

规划郑国的发展蓝图,不过是“扫地僧”的牛刀小试。在回答郑桓公过程中,太史伯还把以后几百年东周列强发展格局提前预告出来了:“……姜姓、嬴姓、芈姓将与各姬姓国彼此代相消长。姜姓是伯夷的后代,嬴姓是伯翳的后代,芈姓是祝融的后代。伯夷能礼敬神灵以辅佐,伯翳能驯服百物以辅佐舜,祝融能光融天下。这三姓历史上有大功,其后代至今没有废弃祭祀,但是却还没能在周代兴盛起来。现在周衰落了,这三姓的国家就要兴起了。姜姓的齐国,嬴姓的秦仲,芈姓的楚国,这三国实力强大,是这三姓国家中的翘楚,这三国必将兴盛!……姬姓国中,文王留给后代的福泽已经到头,武王之后将要继承。武王子嗣国中,晋国地势险要,周边国家又非常弱小,只要能施行德政,发展的前途非常远大!”(《国语·郑语》)

早在周幽王时期,太史伯就能清晰地预见到春秋战国时天下的发展、演化格局了。而历史后续的发展也与太史伯的预言高度吻合,这让后人惊叹不已。太史伯通过分析西周各诸侯国局势,准确地预言出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国家能成为主角,这需要非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而这种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形成,必然来自于太史伯对西周各诸侯国人文、历史、地理的深入了解。

太史伯为郑国规划的发展蓝图,不是强行地去改变历史发展的轨道,而是在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从中找出郑国发展的空间。郑国三代人,都是忠实地依照太史伯的战略规划在进行拓展。

太史伯能准确预言历史发展的趋势,又能为郑国指出战略发展的方向,所以他才是真正的绝世高手,是隐藏在西周朝堂之上的“扫地僧”。

可惜的是,这么一位功力深厚的绝顶高手,却没能被周王室所重用,成为了一位鲜人问津的“扫地僧”,此后就埋没在西周的断壁残垣中去了——周王室的衰落,岂不是必然?

标签: 郑桓公周王室诸侯国齐国郑国

更多文章

  • 古代名人智慧:郑桓公智借敌手除劲敌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大喜,郐国,国君,贤臣,奸细,郑桓公,古代名人智慧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西周末年,郑、郐两国相郐。郑桓公为了扩大地盘,打起郐国的主意来。但郐国有不少贤臣良将,却使郑桓公十分头疼,。这时,臣子中有人给郑桓公出主意,说可以借郐君之手杀掉这些人。郑桓公一听大喜,忙照他说的布置起来。郑桓公先派奸细打入郐国内部,千方百计打听到那批贤臣和良将的名单。郑桓公得

  • 春秋左传的智慧-郑桓公的一个决定,让郑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郑桓公,郑国,春秋左传,齐国,晋国,楚国,春秋,春秋(书),周朝,先秦,中国古文献

    《春秋左传》开头第一个故事就是郑庄公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极为经典。后来清代吴调侯选《古文观止》,这篇文章也是第一篇。郑国是春秋第一个霸主国家,郑庄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比齐桓公还要早,虽然实力比后续的齐桓晋文要差一些,但纵横捭阖的霸气那是一点不输啊。古代的地缘智慧——兵家必争之地《史记 郑世家》开头的故

  • 难度堪比哥德巴赫猜想的两周之交历史难题:郑桓公该是谁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郑桓公,巴赫,周宣王,竹书纪年,左传,史记

    一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最有名的难题之一。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生都在全力破解这一难题,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前,也只能是在“1+2”上止步不前。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是数学领域的诸多难题之一,众多人类的天才人物提出了这些难题,又引发了更多的天才为之呕心沥血,奉献了终身。陈景润不单是数学领域,在历史领域

  • 古代名人智慧:郑武公假借联姻灭胡国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郑武,胡国,诸侯国,郑国,国君,大臣,古代名人智慧,郑武公,先秦,周朝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春秋初礼坏乐崩,诸侯国尔虞我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常常会不择一切手段。郑武公虽然势单力薄,没有足够的军队和经济实力称霸一方,但是他的野心并不小,他想先吞并胡国。郑武公有自知之明,他明白不能强夺,只能巧取。郑武公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他先打起了女儿的主意,把她许给了胡国国君为

  • 郑武公变身扩张狂魔,古代王朝开启领土扩张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渤哥点评标签:国君,诸侯,先秦,周朝,郑武公,统治者,古代王朝

    郑武公继承了郑国国君的位置,成为这个古老王朝的统治者。而在他召开的扩大会议中,他提出了国家扩张的重要议题。这对于一个古代国家来说,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而郑武公的这个决定,自然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在这个扩大会议中,郑武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即扩大领土和疆域,确保郑国在诸侯中立足,并为后世子孙奠定

  • 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郑国,先秦,周朝,郑武公,周平王,周王室,周幽王,历史故事

    郑武公,姬姓、郑氏、名掘突,郑桓公长子,郑国第二位国君。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除他的女儿申后以及外孙姬宜臼太子之位,联合犬戎袭击西周都城镐京。镐京城破后,郑桓公与周幽王都惨死于犬戎之手。郑桓公去世后,郑国国人拥戴郑桓公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即位之初,联合秦、晋、卫三国一

  • 手心手背都是肉,武姜何以一愚至此?

    历史解密编辑:小恩说历史官方标签:武姜,寤生,世子,武公,庄公,先秦,周朝,窦太后,手心手背

    郑武公十年,申侯之女远嫁郑国,即武姜。四年后,武姜为武公生了长子寤生,至于为什么叫寤生,史书没有明言,但解释大约有几种,一是说寤生是在武姜熟睡中诞生的;二是说难产,脚先出,头后出;三说生下来没有声响,不会哭;四说这个孩子一生下来不像别的小孩子那样怕光,即可便睁眼看人了。但不管是哪种情形,都留给史学家

  • 程婴与公孙杵臼:中国古代的义士,为了正义,不惜生命

    历史解密编辑:子阳简笔画标签:程婴,门客,屠岸贾,公孙杵臼,赵氏孤儿

    忠义讴歌赞程公,嫉恶如仇英灵动。救一孤儿身自险,生死之间心向红。公孙杵臼亦同心,殒命保护主文明。指控屠岸欺众邪,依法论断凭正义。义舍舍亲报真情,传颂千秋可歌声。古今忠义流芳永,豪气千古一座山。公孙杵臼是一位非常勇敢和忠诚的人,他在《赵氏孤儿案》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营救赵氏孤儿,他与程婴合谋,藏匿

  • 春秋传奇:宋襄公伐齐立世子,高国公城楼除竖刁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世子,宋襄公,齐国,管仲,诸侯

    春秋传奇:宋襄公伐齐立世子,高国公城楼除竖刁因齐国生变,世子昭逃奔宋国,见了宋襄公,哭拜于地,诉以易牙、竖刁作乱之事。斯时,宋襄公召集群臣问道:“昔齐桓公曾以公子昭嘱托于寡人,立为世子,屈指已十年。此事寡人藏在心中,不敢忘怀。如今易牙、竖刁内乱,世子被驱逐,寡人打算约会诸侯,共讨齐罪,拥世子昭入齐,

  • 太监的一生:竖刁,第一个做太监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竖刁,太监,管仲,赵高,齐国,宦官

    作者: 甘棠提起太监,或许很多人都会说是赵高。赵高并不是第一个太监,但是赵高是第一个让人们注意到太监的存在,多么的可怖。根据历史,最初的太监并不需要被阉割这么不人道,直到东汉,才开始要求所有的太监必须是被阉割的男性,自此之后,太监才有了独特形式的存在,也有了近千年的延续,直到封建年代的结束。那么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