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叔同为何没长寿(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叔同为何没长寿(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400 更新时间:2023/12/7 17:47:20

弘一法师是近代佛学界乃至是化界的奇人,其入世之时以才学闻名内外,斩断红尘之后精研南山律宗,数百年内与之并肩者可谓寥寥。

且不说当今之人对于他传奇一生的不断感怀,就是与他同时代的文化名人,对于弘一大师也赞誉倍加。

一生刚硬如鲁迅者,却以得到弘一墨宝为荣,欣欣然而不能自已。而一以毒舌薄凉著称的张爱玲,更是公开表示自己对大师的敬重:“至少在弘一大师的院墙外,我是谦卑的。”

而如黄永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郁达夫、马叙伦等名人,更是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写下了大量回忆大师的文字。

然而,这些文字美则美矣,笔者觉得其中有稍稍不足。究其根本,或许是叔同在成为弘一之后,已然悄悄地甚至是光明正大地被捧上了神坛,而关于其一生行迹的文字,在光影的流变与众人的参拜中已然失真。

泉州承天寺与开元寺都留下过弘一的足迹,尤其是弘一大师晚年圆寂之前,驻锡于海滨邹鲁的佛国泉州,或许我们可以在此重现一个更为真实的弘一。

世人谈弘一,要么是谈论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要么就是谈论他身为李叔同时的过往,要么就是对已成悬案的“悲欣交集”揣测议论。

但似乎大多数人都忘记了,李叔同也好,弘一也好,他终究不过是一个浮尘俗世中的人。对于一个人而言,什么才是最最难以舍弃的身外之物呢?什么才是对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六尘和合之物呢?

家世?才华?声誉?财富?眷属?不错不错,世人看弘一,往往着眼于这些外在,故而大量的关于弘一的文字都局限于此。所谓翩翩佳公子,一朝斩断红尘而专修律宗,这对于世人来说的确是极大的震撼。

广屋精舍、娇妻幼子、挚友高堂、华衣美食、琴棋书画、半生才名,对于外人来讲,大概这些东西便构成了我们印象中的李叔同。

而青灯古佛、衲衣破钵、经卷宝幢、粗茶淡饭、戒行精严,这些在外人的眼中,又构成了我们认为的弘一大师。然而然而,对于弘一来讲,或许这些仍旧是不值一提的身外之物,能够终身与其相伴的,只有那一躯心识寄宿的色身!

“峨冠大带,布衣草履”,这是外人眼中的自己,唯一能与有情众生相伴到老的,便只有那“反客为主”的肉身。

众生心性所迷,以为肉身便是我、意识便是我,殊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寄宿者。我们忽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色身,也本能地认为他人的色身即是本尊,愚痴中颠颠倒倒。

人能够真正地意识到自己与肉身的关系,大概只有在生病尤其是重病的时候吧,故而多病者往往与佛有缘。

故而,要想真正地体味弘一大师的一生行迹,必然要从其多病的一生开始入手。所谓膏粱,所谓才名,所谓眷属,不过是色身的附属,我们原来是寄居在其内的过客。

弘一大师一生多病,这是世人所熟知的,但他究竟病在哪里,这是世人所忽略的。幼年时多病的李叔同,写下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诗句,这大概可以看成他与佛教因缘的开端。

或许从此时开始,便注定了他与佛教的不解之缘,而这样的因缘与历史上许多高僧的经历不谋而合。

久病未必能够成良医,但久病之人更能感受到无奈与孤独,而无奈与孤独是成佛的基础。倘若没有无力感与孤独感,一个人是不会主动接近佛教的,没有历经旷世的孤独与悲戚,一个人学佛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幼年多病的人,青年时大概会有一段快意的时光,这既是自然生长的规律,也是人性发展的规律。

所谓自然生长的规律,青年时期人的血气最为旺盛,此时不易被疾病所侵袭,所谓人性发展的规律,多病的人往往会更加注意身体健康,也更容易得到家人更好的照料。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便是如此,此时的他成为了闻名沪上的人物,东渡扶桑之后又驰名海外。1899年,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四人与李叔同在“城南草楼”义结金兰,号称为“天涯五友”。

多年以后,许幻园站在李叔同门外的雪地告别:“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后会有期吧!”此事竟如梦幻一般,冥冥之中的事情真的难以讲清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是李叔同为许幻园做的词,名字叫作《送别》。但1899年的李叔同还未想到“长亭外,古道边”,而是任由热血在自己身上流淌,世事竟是如此难料啊。

青年李叔同画画、演戏、写诗、作文、参加社会活动,与当时的所有进步青年一样,他在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豪情与热血。

1905年,李叔同26岁,他的生母氏病逝。在葬礼上,李叔同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悲戚,反而弹着钢琴唱着歌为母亲送别——此时的他,身体是极为康健的。

随后,他便将自己的妻子与两个孩子留在国内,转身奔赴东瀛留学。在日本,李叔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与浪漫才情,他的身上是有着旧时代的才子气的。

再娶、狎妓、醉酒、狂言,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会在日后成为一代高僧。而事情的转折点,就在他37岁那一年,这一年的李叔同来到了杭州的虎跑寺。

在虎跑寺,李叔同开始了为期18天的断食生活,这并非由于他彻悟或是如何,而是困扰他一生的神经衰弱相当严重——曾经不可一世的青年,已经步入中年了。

在夏丏尊和丰子恺的回忆中,李叔同似乎在担任教师期间的地位很高,是一位很受欢迎的教师。

但笔者以为这是夏丏尊与丰子恺过分崇拜他的缘故,诉诸笔端的时候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后人不明就里产生了错觉。据一些资料记载,李叔同在当时被人诟病为“神经病”,因为他经常请假,理由是神经衰弱。

笔者倒认为后者的可信度颇高,艺术类的老师在世俗人的眼中,是不可能有多大地位的,这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更何况李叔同三天两头请假,理由又是颇为新奇的神经衰弱,这样的老师注定是不大如意的。当然,李叔同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因为他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他不需要为柴米油盐这类生计去发愁。

后世关于李叔同的前半生的文字,往往都是写他如何卓尔不群,但这里面是有一个大前提的——他不需要考虑生计问题。

不过,即便是如此,他仍然感受到了无可奈何,这种无力感来源于他的肉体,进而影响到了他的精神。37岁前后,他的神经衰弱越来越严重,后面竟发展到了整夜无法入眠的地步。

为此,他寻找了很多办法,包括中医、西医、道教以及佛教在内。有一件事情颇为耐人寻味,其实李叔同一开始靠近佛教,仅仅是为了治疗神经衰弱,中医西医他都试过了,效果甚微。

夏丏尊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的床头多有道藏”,事实上,李叔同对于道教的研究也多半是为了治病。

只有他自己知道,“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却是任何人都要面临的境遇,这既不是自暴自弃的悲观,也不是断灭因果的乐观,而是经历生死流转之后,心性之间绽放的刹那光明。

这一点光明,便是成道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弘一事迹能够学到的东西。

1942年10月13日,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以吉祥卧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至今无人能解。“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谨以此文致敬南山律宗中兴祖师弘一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文章

  • 皇帝不急太监急什么意思(相关说法的来历与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皇帝不急太监急

    首先太监,不等于宦官:电视里经常会出现“谅他一个小小太监有何能为,自古宦官无成事”之类的词,所以都会认为宦官和太监就是一回事。其实,在中国古代,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宦官和太监都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宦”,原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

  • 李渊恨李世民吗(唐太宗李世民抢了李渊的皇位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渊恨李世民吗

    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可谓惨烈至极,秦王李世民杀死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亲弟弟齐王李元吉,连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不分年龄大小都杀死,还霸占了弟媳杨氏,更是顺势逼宫唐高祖李渊,使自己先成为太子。玄武门之变看似是一场夺嫡政变,是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但其实本质上是唐高祖李渊通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手,来打压

  • 内务府相当于什么机构(清朝的内务府是现在什么部门)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内务府相当于什么机构

    “树小房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这是对清朝时候内务府的一句谑称。若是看见一座新盖的大豪宅,院子里树都是刚栽的,屋子里挂的书画也都是当世人的作品,那这家的主人准是在内务府当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内务府这个机构实在太肥了,这帮当差的进去都赚的盆满钵满,全是暴发户。赚了钱就买房子置地,附庸风雅,所以才

  • 巡抚于成龙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历史上他是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于成龙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一份奏折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奏折的作者是于成龙,内容是推荐于成龙为江宁知府。于成龙推荐于成龙,乍一看,还以为是于成龙毛遂自荐呢,其实,这是两个人重名了。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写奏折的这个于成龙是山西人,时任两江总督,人称“大于成龙”。被推荐的这个于成龙是直隶人,时任通州

  • 胡惟庸为什么杀刘伯温及他儿子(真的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胡惟庸为什么杀刘伯温

    史料记载,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史料上是这样说的,刘伯温生了重病,朱元璋让作为宰相的胡惟庸派御医去看刘伯温。御医看了刘伯温,给刘伯温吃了药以后,刘伯温就感觉他的心中有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怎么也下不去。刘伯温心里很怀疑,觉得是胡惟庸派的御医,在药里动了手脚。于是他把这件事给朱元璋讲了。当然了,他不可能

  • 明朝朱标有几个儿子(朱标这一支后代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标有几个儿子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王朝,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为朱元璋,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做到一朝天子。朱元璋的成就是非常高的,朱元璋的成就在封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朱元璋是一位非常重视太子的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朝历代的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的微妙,皇帝也害怕太子的势力太大会

  • 朱元璋时代有多可怕(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非常残忍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时代有多可怕

    明朝开国功臣是被杀的最狠的一批,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一个乞丐和尚,经过十几年出生入死的艰苦生活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但朱元璋却十分清醒,大明王朝虽然建立了,但是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对付这批天不怕地不怕的骄兵悍将,如何制服这些心高气

  • 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崇祯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明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皇帝是明帝国在大一统时期最后一任皇帝,作为一个二百多年大帝国的末代君主,这位皇帝最终自杀殉国。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主动自杀殉国的皇帝并不多,崇祯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因此,后世对于崇祯多表示了同情和理解,认为他接手明朝的时候已经难以挽回,明朝灭亡罪不在他,而是大势所趋。但是,也有人认为,明朝灭亡是

  • 明英宗这么昏庸为何还叫英宗(明朝朱祁镇是不是昏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英宗这么昏庸为何还叫英宗

    明朝继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之后,出现了一个明朝的治世局面,那便是“仁宣之治”也就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时代,这个时代堪比唐朝的贞观之治。只是,仁、宣二宗较之明初的三位皇帝“知名度”不是很高,才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然而,朱瞻基去世之后,年幼的英宗即位,自此明朝政治便一蹶不振。可以说明英宗时代是明朝由盛而

  • 文武二圣指的是谁(古人所称文武二圣哪两位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武二圣指的是谁

    在虚拟小说中“圣人”历万劫而不灭、染因果而不沾。与天道同在,与大道同存。一念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人、事、物,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毁灭无数宇宙,可开天辟地、再创洪荒。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