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解析《送别》表达的意境)

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解析《送别》表达的意境)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596 更新时间:2024/1/4 11:27:03

01褪去繁复华丽,真实自然的画面美最打动人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树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当你轻轻哼着这首词曲,眼前是否立即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风光迤逦,如诗如画。

幽静质朴的小亭伫立在空旷与惆怅中,斑驳沧桑的古道边,萋萋的芳草从路边蔓延开去,连连绵绵伸远方,如茵缤纷之间与天际相连,微微的晚风吹拂着柳枝在风中摇曳,一道绯红的夕阳斜挂在山间,悠长又落寞的笛声缓缓飘荡,残了夕阳,湿了眼眶......

我知道,无论多少优美的词语也不足以描写出叔同这首《送别》的美好与韵味。

多少年来,这首《送别》是那么的充满深情与力量,只需轻轻吟出,立即让人满心柔软与透亮,好像不曾去过,却早已立在那片地方许久,一幅送别的画面就这般施施然从词语中跳脱而出,显现在眼前。

我想,这就是李叔同诗歌中的画面美。这种画面美,是一种简洁自然而又真实美好的柔和与贴切,褪去繁复与华丽,只几个字就轻盈表达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与韵调。

传闻,李叔同创作这首诗是因为好友许幻园来跟李叔同道别:”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门也没进。

而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门外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屋,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这首词曲。

天涯五友,左一李叔同,右一许幻园

这首词曲的动听和优美自不必多说,曾经,知名音乐人朴树也说过:“如果我能写出《送别》这首歌,就死而无憾了。”

这首词曲只要是你听过,随即为之一振,从心灵深处立即浮现出那份或浓或淡的别离愁绪。

也许,很多人都被词曲中深深的别离思绪所打动,而我更被词曲中那充满意蕴的画面美所感动,寥寥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送别的画面,让人魂牵梦萦,百结愁肠。

我想,诗歌词曲除了意境与情感,我们更不能忽略的是词曲中的画面美。

02画面美,是诗词的另一种生命力。

如果没有画面美,短短几个字怎能如此打动人心,又怎能如此叫人难忘与铭记。

诗人写诗讲究意象意境,用几个字抒发出自己的情怀,但画面美似乎更是诗词中最摄人心魄的另一种力量。

李叔同的另一首:

《春游》

春风吹面薄於纱,春人妆束淡於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蔬钟送夕阳。

这首诗,更是把春日里的风,春风中的人,路边的花儿,菜地里的花,树上的鸟,山外的夕阳,交相辉映成了一幅图画。

春日的风轻轻吹拂好似比纱还轻柔,花在风中舞,人在花中行,白的梨花黄的菜花,从田野到路边,绚丽开放,一片繁茂,嫩绿的柳枝葱茏覆盖在路边,

那芥菜花儿的香也甜丝丝,春日里的人儿那妆容再美也淡于这春日自然恬淡的画,莺鸟啼叫着从外归来停靠在树上,听闻从花那边传来隐隐的疏离的钟声,微微回荡在空气中,送走了夕阳和归家的人们。

好一幅春日里美丽、鲜活、旖旎的图画,就这样在李叔同短短几句诗中清晰传达。

诗歌的画面与意境和情怀的交融,历来是诗人写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诗歌的画面美也各有特色。

从某一方面来说,诗歌的画面美代表了这首诗的基调与灵魂。

就如同,李白写诗总是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杜甫描述的画面则是柔软平和居多。所以,读懂诗词的画面美是深刻理解作者感情的最好办法。

李叔同的诗词,大多简洁自然,空灵而轻盈,惯用白描的手法来呈现出一幅图画。而且,这种画面美,总给人一种跳脱与恣意的舒展。

在来看这首词

《忆儿时》

春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橡,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呜,小川游鱼,曾把闲情。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这首词,更是轻松明亮,欢快的光景中略有淡淡的惆怅,儿时的欢乐,如今是再也回不去了。

首先这首词的画面感非常强烈,从茅屋到老树,再到鸟和鱼,这几句白描手法相当自然贴切,再然后借由鱼儿说出儿时的自在,由此隐喻现在的被束缚。

整首诗的画面感非常轻盈,意境纯美简洁,借用几种事物来恰当表达对儿时的怀念和感伤。

03悲悯与慈悲造就了轻盈与空灵

李叔同诗词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美和意境,其根源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情怀和修为。

李叔同出生前,全家信佛,他父亲李莜楼虔诚拜佛,终生乐善好施。大约是常年感染家人潜心念佛的氛围,李叔同从小就表现出一种悲悯心。

儿时,他常与三弟一起在家中学僧人做法,在家念佛玩。15岁,他就念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种充满澄明与透彻的诗句。

少年时李叔同

后来,李叔同到外求学,结识了很多人雅士,但李叔同始终保持着乐善好施的习惯,常常支助学生。

母亲去世后,李叔同悲伤不已,只用简单的葬礼送走了母亲,但满腹惆怅与悲伤的情怀萦绕在心间。

后来,好友又一次离去。大约是李叔同又想起了母亲的离去,所以才写出了这首《送别》。也是那时,他常借来佛教寺庙的古书研读。

李叔同自画像

第二年,李叔同在杭州定慧寺试验断食17天,入山前作词:“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此后他开始素食。两年后,李叔同正式出家。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

出家后,李叔同心底深处的悲悯和慈悲心真正浮现出来,他严格受戒,过午不食,不求名利供养,一双僧鞋,一把雨伞一床薄被用了二十多年。他把所有精力用来研究佛法,讲经。

只因为,他想用短短几十年光阴为世人多留下些东西,诚如他在《护生画集》的跋中曰:“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

就是怀着这样一颗悲悯与慈悲心,所以李叔同的诗词总是那么充满了温情与善意。

李叔同的诗词,除了抒发情感,更多有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在里面,这种情怀下,本该是忧愁与伤感的,但李叔同却用豁达与澄明的胸怀将诗词变得轻盈而空灵。

他说过:“人要有颗接受失败的心,有了失败,便看穿无常,便有了新的开始。”

因为慈悲,所以透彻轻盈;因为悲悯,所以空灵洁净。

这种慈悲与悲悯早已跳脱出世俗的名利与虚妄,所以,尽管那时的李叔同还未出家,但这份悲悯心早已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才能有如此美妙的诗词。

04写在最后

我们读诗,是为读一段情怀,从中找到共鸣,感知于诗歌的美好,再领悟作者的意境。

一首诗歌,意象意境都离不开诗人传达的画面美,唯有画面美能清晰体现诗人的心怀和情意。

读李叔同的诗词,不管你是先抱着情怀来读,还是以一种平淡的心来读,只要读完,那舒畅与慰藉的画面感会立即让你感到满心喜悦,因为再没有比这诗更好的表达了你想说的话。

你只需轻轻吟出,什么也不必说,那份情意就自然流露,轻盈跳脱在你的眼前,让内心空灵柔软,思绪万千,恍如隔世。

有人说,诗如其人,我们读诗就是读一个人。

李叔同的诗词,正是他悲悯的灵魂让轻盈与空灵永远镌刻进了人们的心里,流芳百世。诚如他的人那样,用悲悯与慈悲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髓。

诚如,他后来所言:“长我慈心,存我天良。”

更多文章

  • 慈禧和光绪到底是什么关系(梳理一下慈禧到光绪皇帝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慈禧和光绪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一些古代影视剧作品里,演员们演绎出来的慈禧总是个心机高手的形象,总是残害其他的妃子们,但是从史料来分析,这与历史上的慈禧并不相同,其实史上的慈禧与遗孀相处的还是很好的,而且对她们也还不错,就例如被尊称为咸丰的众妃之首的庄静皇贵妃。在咸丰二年的年初,庄静皇贵妃便参与了清廷所举办的宫女选秀,这次的选秀

  • 范进后来当了多大的官(范进中举后到底担任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范进后来当了多大的官

    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九品中正制一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到了隋朝统一全国后,原本的举荐式人才选拔方式已经不适应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出现,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才结束,也就是说科举制度在我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于现在国内的应试教育,

  • 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皇贵妃和皇后可以同时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

    《清史稿·后妃列传》有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清朝入关以后,后宫等级制度经过顺治朝的短暂试探,于康熙朝逐渐成型,制定了一整套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妃嫔制度。清朝时期的后宫妃嫔中,“皇后”,为后宫之主,等同于普通人家的“

  • 慈禧太后的生活秘闻大揭秘(历史上慈禧一天生活怎么过)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慈禧太后的生活秘闻

    清朝的慈禧太后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一个女人,但是她在这五位女权力者的排名里算是最后的一个。她是同治皇帝的母亲所以在前任皇帝驾崩来之后自然成为了皇太后了,有着非常大的野心,想要皇朝的权力,所以在一番努力之下联合一个亲王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权力。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凭借着子贵从一失宠的妃子变为

  • 李自成和陈圆圆什么关系(陈圆圆李自成是一段什么样情缘)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自成和陈圆圆什么关系

    明末清初的历史中,吴三桂是个争议极大的人。涤荡历史尘埃,洗去粉饰的铅华,现在来看吴三桂,他毫无疑问是汉奸,是民贼。但在当时,人们眼中的吴三桂其实形象还不错,至少在吴三桂入缅甸绞杀永历帝之前,当时的读书人对吴三桂的看法还是不错的。甚至是吴三桂之后举起反清大旗,还有士人奔走相告,足见吴三桂当年给人的形象

  • 朱棣是明君还是昏君(历史上朱棣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是明君还是昏君

    朱棣当皇帝时,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修撰《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修建长城等。但是,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他对自己身份的不自信。因为,有太多人说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这无疑是对朱棣的否认,给他施加了一种心理压力。于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胜任皇位,朱棣只能去做这些事。当初,

  • 杨秀清不死清朝必亡(杨秀清不死可以推翻清朝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秀清不死清朝必亡

    东王杨秀清对太平天国真的是太重要了!可以说东王不死,天国不灭。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何那么重要?其一,当起义准备就绪时,冯云山被捕,洪秀全无法营救,着急不已。眼见大家就要散伙时,杨秀清突然装作口吐白沫,假借天父下凡之说鼓励众人,要求众人齐心协力。由于他表演出色,很快便稳住了众人,不久冯云山被放了出来,起

  • 电视剧人世间周秉昆郑娟结局(原著周秉昆郑娟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人世间周秉昆郑娟结局

    人世间已经迎来了大结局,相比于原著里面的结局,电视剧里的会相对圆满,结局的改动幅度还是有点大的,这也是为了照顾下大家想看圆满大结局的情绪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结局都是圆满的,有遗憾,才是人世间的常态人世间这部电视剧里,大家都为“六君子”的友情、“青梅竹马”和”邻里之间“的感情而感动,人世间一开始的画风还是

  • 中国历史上10大罪人(古代历史罪人每一个都影响深远)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上10大罪人

    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庄公之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掉两个国君,后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逼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不久又杀死李斯,自任丞相,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却被子婴诛杀。东汉大罪臣,两个妹妹分别为顺帝、桓帝皇后。

  • 朱棣为什么要杀解缙(明朝大才子解缙为何被杀)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为什么要杀解缙

    (紫禁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北京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喧哗声此起彼伏,人们仍然沉浸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靖难之役”已经过去整整十三年,此时中原平定,四海太平,八方拜服,万国来朝,俨然一副盛世光景。而在紫禁城正阳门西北角的诏狱里,却呈现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景象。水火不入,疫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