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诗词大全>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和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和赏析

所属分类:诗词大全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372 更新时间:2024/1/22 15:16:18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所属类型: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登高,哲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及注释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所属朝代:宋代

标签: 登飞来峰

更多文章

  • 海棠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海棠

    海棠宋代:苏轼所属类型: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写花,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译文及注释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只害怕夜深人静花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注释东风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卜算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代:王观所属类型:宋词三百首,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送别,友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译文及注释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代:范成大所属类型:田园,写景,小学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通:唯)译文及注释译文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代:范成大所属类型: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农村,夏天,劳动,生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浣溪沙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所属类型:宋词三百首,小学古诗,写景,抒怀,人生,哲理,言志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译文及注释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所属类型:宋词三百首,小学古诗,初中古诗,乡村,生活,劳动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发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无)译文及注释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所属类型:宋词三百首,小学古诗,初中古诗,婉约,夏天,农村,写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丰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译文及注释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

  • 舟过安仁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所属类型: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赞美,儿童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译文及注释译文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注释安仁:县名,1914年

  •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所属类型:小学古诗,写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译文及注释译文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注释书:书写,题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所属类型:西湖,写雨,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写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献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