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礼法

礼法

  • 汉字文化圈最长的年号 “天授礼法延祚”是最长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4/1/9 23:43:23阅读:3547

    看过中国年号列表,中国日本越南,四个字如“太平兴国”的年号很多,六个字的就只有西夏的“天授礼法延祚”了,应该不会有更长的吧?其实还有繁称更长的,王莽的两个年号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地皇上戊六个字的有: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五个字

  • 儒家文化对西汉造成了哪些影响?家庭伦理有了明显变化(西汉儒学对社会的发展影响)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24 12:01:34阅读:1477

    儒家文化决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根基,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只能算是主流思想之一。其他礼仪大家都可以容忍,但是汉武帝继位后,决定独尊儒术,使得儒术成为唯一的礼仪文化。儒家思想对西汉,或者说对汉武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能让皇帝如此崇儒。其实带来的变化大概体现在三大方面。这次给大家做个总结,有兴趣的朋

  • 彩礼的由来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12 4:49:49阅读:1202

    彩礼是中国现代婚娶风俗之一,又称订婚财礼、聘礼、聘财等。中国旧时婚姻的缔结,有正在婚姻商定开端告竣时相互奉送聘金、聘礼的风俗,那种聘金、聘礼雅称“彩礼”。正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一段光阴,彩礼以及取彩礼相干的定亲以及婚约皆遭到了批评,曾经一度被兴行,但正在平易近间初末倔强存正在。风俗去源古籍《礼记.昏礼

  • 从君臣、礼法、刑政三方面,来看荀子的政德思想

    历史解密时间:2024/3/14 9:28:18阅读:1816

    在荀子思想中,提出了性恶论,通过“礼法并用”的治国方案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荀子看来,荀子政德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论君臣、论礼法以及论刑政的三个关系方面。[var1]在君臣关系上,荀子认为君主应该论德定次,臣子应该忠诚爱民。在礼法关系上,荀子认为应该隆礼至法,再重视礼法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在刑政关系

  • 成也周礼败也周礼,周礼是如何影响周朝兴衰?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8 17:01:05阅读:4994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周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它不仅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大节点,还是“大一统思想”的起源。这个朝代前后延续了791年,在其整个的发展时间内,周朝经历了多次毁灭性的打击,但每一次都没有将周朝彻底摧毁,深挖其中原因,便是因为周礼。周礼可以说是周朝建立的纲领,在《周礼》一书中详细且明

  • 宋襄公这么注重礼法,为什么会被人说愚蠢,最后结局很惨?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5 8:52:18阅读:949

    可是宋襄公显然没有意识到他所处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一直都坚守自己的底线。他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品德高尚,可是在很多人眼里却是愚蠢。可是他却不管外界对他的看法,执意要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var1]也许是群主本身就很守礼,宋国的文化氛围很好,被称作是礼仪之邦。可就是因为他太执着于仁义道德,最后

  • 古代特殊习俗:自梳女与不落家的特殊习俗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9 12:57:58阅读:3442

    过去时代,封建礼法苛严,其中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约自明代中后期起,相继产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习俗。自梳女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随着女性社会地位

  • 摒弃世俗礼法的狂人阮籍为什么会失声痛哭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4 15:17:05阅读:4279

    阮籍是个颇为有名的历史人物,因此历史上流传的关于阮籍的故事有很多,有阮籍醉酒避亲的故事,关于青白眼的典故,还有阮籍蔑视世俗礼法而发生的故事,更有被世人所熟知的阮籍丧母的故事。阮籍醉酒避亲的故事出自《晋书》这本史书,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阮籍作为魏晋时期才名远播的贤士,肯定会有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想要招

  • 庄子干嘛要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13:22:20阅读:555

    孤立地解读《庄子》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很难说准确。所谓不能“断章取义”,就是不可脱离全篇文章的主旨来单独分析某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于《庄子.胠箧》。其全篇,反驳的是儒家的“仁义”和“礼法”,这句话,也必须融入全篇来理解。概括地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直斥的,是“窃钩者诛,

  • 古代女子为何要学礼法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0 8:58:50阅读:1494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 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