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袁绍和曹操

袁绍和曹操

  • 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为何不能共谋大事?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7 8:59:58阅读:4356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这话非常有道理,山大王也只有一个,二虎必然相争,但如果是一只公虎和一只母虎,那事情就好办多了,变成一家人就成了。袁绍和曹操都是官宦子弟,生活优渥,不愁吃喝,可是二人内心深处都有伤疤,生怕别人揭穿。袁绍的伤疤就是他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他从小自卑,总感觉低人一等,似乎

  • 官渡之战只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不,还是寒门与豪门之战斗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18:48:50阅读:3273

    首先我们来看看交战双方的身世背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宦官之子的身世算是寒门吧?而袁绍呢,四世三公啊,袁氏一族四代里三代都有位列三公的地位,这身份妥妥的豪门啊。曹操与世家大族之间的恩怨从兖州之战就开始了,当时的叛乱就是因为曹操杀了名士边让,边让可是当时兖州的名人。曹操因为此举得罪了当时

  • 袁绍和曹操决战前,曾有位强大的对手,却一直被人忽视

    历史解密时间:2024/2/3 12:49:24阅读:4876

    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飞燕、白饶、眭固,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轻便者言飞燕……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贼帅常山人张燕,轻勇矫捷,故军中号曰“飞燕”。善得士卒心,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燕乃遣使至京师

  • 三国历史: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实力对比就明白曹操赢在智谋上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5 16:54:31阅读:778

    第一:地缘实力的对比。在官渡之战之前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的袁绍占据着中原的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实实在在的天下第一军阀,然而内有黑山军掣肘,外要防备辽东的公孙度与塞外异族。当时的曹操占据着司豫兖徐四州,然而南面有荆州刘表,东南一隅有孙策在彼,西有马腾和韩遂,境内又有刘备煽动的汝南郡的叛军。曹操和袁绍双方虽然

  • 袁绍与曹操背靠背闯出一片天地,又在相爱相杀中分出胜负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31 19:50:40阅读:2817

    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袁绍和曹操早已达成了某种默契。谁都想统一天下,但是每位诸侯的身边总有一群杂七杂八的实力派。他们或许也想统一天下,但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却是在一旁瞎折腾(玩所谓的均势)。在这种瞎折腾的思维引导下,是不太可能有联盟存在的。所以公孙瓒杀了刘虞、袁绍收拾了韩馥、曹操干掉了张邈。而袁绍和曹操

  • 刘备杀了袁绍的兄弟,为何在刘被曹操追杀时,袁还会收留他?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9 13:08:39阅读:4397

    自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各地形成大大小小无数割据势力,曹操经过几年精心耕耘,更是势不可挡。建安五年,董承等人谋杀曹操计划泄露,同党全体被诛三族,只有刘备侥幸逃脱。刘备先后投奔了6个人,只有曹操没死,不过他却遭到了曹操的追杀,只因其叛变不仅挑战了曹操的底线,还侮辱了曹操的智商,于是曹操派遣部将前去

  • 袁绍败于曹操,并不在官渡之战,而在于仓亭之战及袁氏兄弟内斗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2 6:36:34阅读:3621

    袁绍画像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分别率大军于官渡大战,在这次大战中,曹操以不到袁绍五分之一的军力大败袁军。此战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而袁绍则一败涂地,仅两年后就逝世了。出身官宦世家的袁绍为何败给了身为宦官之后的曹操?况且在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依然要强于曹操,为何仍会分崩离析?官渡大败并没有动摇

  • “横大河之北”对决“天下归心”,袁绍与曹操的十年长跑

    历史解密时间:2024/4/7 8:32:33阅读:4731

    袁绍问曹操:“如果此次不顺利,那么我们可以在何处落脚?”曹操反问:“阁下的看法呢?”袁绍说:“我南面以黄河为界,北边到达燕、代之地,同时吸收戎狄的力量,再向南争夺天下,是否可行?”曹操说:“我任用天下的有志之士,用正道来统御他们,那么就无所不能了。”袁绍看到的是地利,曹操看到的是人和;袁绍的格局在关

  • 袁绍本来可以打败曹操,由于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痛失良机。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4 17:51:34阅读:3489

    公元200年,刘备杀死了徐州刺史车胄,占领了徐州,背叛了曹操。曹操亲自率领主力征讨刘备,这说明对于曹操来说,刘备是个很大威胁,必须动用主力才能消灭刘备。按照《三国演义》所述“操谓程昱曰:“今董承等虽诛,尚有马腾、刘备,亦在此数,不可不除。”昱曰:“马腾屯军西凉,未可轻取;但当以书慰劳,勿使生疑,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