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种官职慢慢改变了设立官职的初衷,以至于很多官职都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时宇就是其中之一。《说文解字》里有一句话"于"这个词的意思是"做一匹马",有开车或操作的意思。从字面上看,时宇应该是一个记录和管理历史和
档案的官员。
其实周朝刚设御史的时候,也确实算是史家的一种。《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君主当政时"执法在下,建议在后"帝国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办事员和秘书。
当然,现在做文员、秘书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但古代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没有纸笔,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读书写字特别困难。当时我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来记录历史,比现在的专家教授都强。另外,天天围着君主转,所以帝国的地位特别高。
御史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人格高尚。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尧,不畏骄横,据实记载"崔尧杀其君"崔尧知道后,杀了史官。继任史官不变,崔尧又杀之。第三个史官不屈不挠。
听说史家在齐国被处死后,很多外国史家居然拿着写好的竹简跑到齐国,非要记录崔尧被害的经过,一副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样子。最后,崔尧只好让史家记录下来。
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学家来说,已经超出了工作的范畴,成为他们的人生信仰。如果历史被歪曲,历史学家会将其视为个人生活中的污点。为了让后人读到真实的历史,他们献出了生命。
文化水平高、道德品质优秀、记录历史、直言不讳这些优点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兴亡,如果这些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历史学家能担任监察官,那就太好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御史变成了督察。
成为督察后,时宇官署更名为御史台,又称兰台、仙台,明清时期更名为都察院。御史台的长官叫御史台,副官叫御史中丞,参谋叫时宇。御史台的名字虽然变了,但从先秦到清末,御史台都是监国。御史台除了负责监察官员是否贪污枉法,唐宋时还合并了谏官。合流后,御史和谏官合成了谏言,对国家政策进行批评和监督。
总的来说,御史台监督官员的职能类似于现在的纪律委员会。哪个官员腐败,哪个大臣任人唯亲,哪个县令执行命令不到位,都在御史监督范围之内。
秦汉时期,御史刚刚脱离史家体系,御史由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三人兼任。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属于政府首脑。由于宰相的领导,秦汉时期的御史不能独立监督行政系统。
西汉末年,太史公改名为大史空,太史公由中丞领导,太史公逐渐脱离了行政系统的控制。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权加强,相对权力削弱。为了掌握足够的监察权,强化的皇权将御史台收归旗下。
现代管理学认为,有效的监督只能通过与管理权力并行的监督权力来实现。如果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既负责管理又负责监督,那么这个部门或者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必然不会被纳入监督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监督要么沦为空talk,要么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
在完全脱离了行政体系的控制后,御史台不需要对长官和总理负责,对政务的得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客观中立。
唐宋独立后,御史台的组织结构得到加强,御史台的数量不断增加。扩建后的御史台由一个庭院、一个寺庙庭院和一个搜索庭院组成。台院的建议叫建议史,纠察刑事监狱诉讼;殿御史称为殿御史,重在殿礼;查朝廷叫监朝廷,主要负责纠察官员的作风。
从组织结构上看,由皇帝直接领导的御史台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监察机构。除了给予御史台独立之外,还特别提升了御史台在唐朝的地位。官职虽然只有五品,还不如一般的县官,但是官职有其他五品官没有的上朝权,可以在官员面前扮演天子。
唐宋御史台的一个特点叫"帝国历史上没有官员"虽然御史大夫总是领着御史台,但御史只对皇帝负责。建议的工作内容根本不向建议医生汇报,建议医生无权命令建议医生弹劾或不弹劾某人。
建议一方面拥有巨大的参与解散权,另一方面官职较低。一个帝国可以说没有衰落,也没有惩罚。无刑不罚,不受政府行政系统领导,对御史工作无后顾之忧。就算是王朝的宰相,只要被御史抓住把柄,也会效仿。
唐朝神龙年间,古代御医李承甲在弹劾下属之前,因未向自己报告而表示不满。御史萧致中说:御史无官,御史是皇帝的耳目。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允许才能弹劾,如果有一天我想弹劾你,我该怎么办?
比给审查员一个崇高的职位更有力的保证是得到风声。道听途说就是道听途说,类似于现代的匿名举报。有权得到风声的审查官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可以调查所有可疑的案件。这样既保护了举报人,也增强了监控系统的威慑力。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男宠、张易之、张宗昌等人贪污受贿,枉法裁判。钦差大臣宋敬闻其事,在会上弹劾二人。如果弹劾必须签署,谁敢向御史台告发男宠女王?如果查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哪个建议敢参加张氏兄弟?
隋唐时期形成的监察制度虽然具有现代监察制度的雏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御史台的结构逐渐落伍。随着中央集权进一步向皇帝靠拢,监察制度在明朝迎来了大倒退。
朱元璋废丞相后,亲自领导六部,监察制度也迎来了重大变革。明朝废除了御史台,提高了朝廷的地位,建立了朝廷。收拾官员作风成了监察系统的首要职责,监察政策的得失成了六个部门的事。
明代都察院有左右都、左右都副都、左右都都都都,还有六部官员的监都。
从组织上看,明清的都察院比隋唐的御史台规模更大,更完善,监督能力也要相应增强。然而,扩张后的监察制度面临着与秦汉时期相同的问题。
唐宋时期的监察制度至今为人称道,主要是因为监察制度与行政制度相分离的制度优势。宰相作为政府首脑负责行政,天皇作为国家元首负责监督。为监察官工作的监察官与政府系统没有利益冲突,在弹劾官员时不怕打击报复。
朱元璋在胡案后废丞相,行政监察集中于一方面。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皇帝自己的问题,监管最终都会找到皇帝头上。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体系必然会变成空talk。
没有了制度的保障,帝国就成了皇帝打击异己、消灭政敌的工具。明朝的宦官刘瑾、汉奸严嵩、清朝的贪官小沈阳,都是因为皇帝有意保护,才免于监察系统的调查。一旦奸臣失去了皇帝的宠爱,御史的举报信就像雪片一样飞到了御前。如果监察权与政权分离,完全可以避免明清时期大臣混乱、国家灾难的局面。
审查官脱胎于历史学家,演变为监督者,有其独特的道德优势。从秦到清,御史的职能从未改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在明清时期陷入低谷。一路上,审查人员因其正直的道德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而受到称赞。虽然他们很卑微,但他们很认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