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某人做某件事真的不好,让人觉得很虚伪。但也有人说过,当一个人做了一辈子某件事,哪怕是假的,也变成真的了。这句话对刘备来说可能很合适。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他是假的,但还是有更多的人一直很尊重他。那么刘备到底有什么优点值得
如此尊重呢?
看了三国,很多人觉得刘备是真的假的,在几乎所有人看来都是老好人。只要遇到困难,他的眼泪保证有人伺候,简直就是奥斯卡影帝。
你看曹操,一个能下笔安天下,能上马做到底,想杀谁就杀谁,想睡老婆就睡谁的男人,多么豪迈洒脱!反观刘备,除了失去儿子,还甩了老婆,这也是英雄,也太窝囊了。
其实刘备被很多人低估了。否则,当刘备投奔他的前敌曹操时,曹操也不会说"天下英雄,只有国君和曹二"那样的话。因为曹操早就看穿了他,不仅如此,连他的敌人和部下都清楚,所以曹操的智囊郭嘉等人告诉曹操,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刘备。
要知道,此时的刘备四十多岁,东奔西跑,节节败退,最后还得靠别人,几乎是一无所有。如果他是个普通人,会心灰意冷到什么程度。连刘备自己都说:"我经常离开马鞍,我的小胡子也消失了。今天不骑,就生在小胡子里。日月流逝,老将至,成就未建,可悲也。"伤心至此,可想而知他的不甘和孤独。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一辈子都在逃亡的人,走到哪里都不得人心。我在公孙瓒之下,须得、赵云,糜竺、、陈登在徐州,得、袁焕在豫州。更不用说,不管我的处境如何,我都能让关羽和张飞心甘情愿地跟随。要知道,连张飞都出钱招聘了。
这些人为什么要赌刘备?是因为会收买人心吗?与其说刘备收买了人心,不如说他被自己的魅力深深震撼了。你想想,一个人经历了半辈子的挫折,依然不改初衷,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话少,对人好,有气看不见",是一个沉稳内敛的人。他很少公开表明自己的心意,因为他想伪装自己,隐藏自己的锋芒,躲避外界强加的伤害,在权力世界的夹缝中生存。不过小时候和朋友在涿县玩泥巴的时候,刘备指着一棵看起来像羽毛车的树说:“我一定要坐这辆羽毛车。”要知道,玉宝的车是皇帝专用的车,这无异于说他要取代现在的皇帝,吓得他叔叔刘子靖赶紧让他闭嘴。
有人说曹操机警,孙权耐心,刘备顽强。有多难?25年来,多次遭受重创,上了公孙瓒,下了陶谦,下了吕布,下了曹操,下了袁绍,下了刘表,连老婆孩子都被俘虏了,多达四次!雄心勃勃,执着,灵活,这就是刘备。很难理解,一个白手起家、一事无成的45岁男人,如何能保持永不不甘独居的志向。
当他使用"汉左翼城将军叔刘备"当诸葛亮要他的名片时,诸葛亮的男孩只是淡然的回应"很多名字我都记不住。"至此,刘备说了什么?他一点也不觉得生气甚至反感,只是轻声告诉他"就说刘备求见"。你能想象吗?一个男人,快50岁了,还不自以为是。他渴望见到一个27岁的年轻人。不仅被放了两次鸽子,还得等小伙子第三次醒过来,就因为听说这人有本事。
另一方面,目前靠老卖老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只会说:"你们年轻人什么都不知道。"看似示弱,实则是为了赢得人心。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就像他曾经对他的手下庞统说的那样:"曹操是我今日的水火之敌。操以急,我宽;以暴制暴,我仁;操以褒,我以忠:每次与操相反,事情都能办成。我不忍心为了蝇头小利而违背对这个世界的承诺。"刘备很清楚,乱世最重要的是信仰,珍惜它就像自己的羽毛。当他羽翼丰满的时候,就是他实现抱负的时候。
有多大的信心?只举两个例子。
夷陵之战,蜀将黄权被吴军抄了,一方面不能加入刘备的军队;另一方面,他拒绝向吴军投降,转身带兵向魏投降。魏国君主曹丕很高兴,但又有点担心黄权,就问他:"你说刘备知道你投降了我,会不会把一切都怪到你蜀中的家人头上?"黄泉是怎么回复的?他自信地说:"放心吧,刘备不是那种人。"
果然,蜀闻讯,有人向刘备报告,建议追究黄权家人的责任。但是刘备听了之后只是叹了口气,说我对不起黄权,黄权也不对不起我。从此,黄泉一家得到了优待。更令人惊讶的是,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冲,后来担任商舒朗,最后在邓艾进入蜀中时牺牲,为国捐躯。
还有一件事,吴国大将吕蒙突袭荆州,驻守江陵镇的蜀国太守糜芳居然投降献城,导致关羽陷入绝境,最后兵败身亡。根据法令,应该调查糜芳留在蜀中的家人。糜芳的哥哥糜竺把自己绑起来向刘备告白时,刘备亲自给他松绑,认为这只是糜芳的错,不关哥哥的事。
不像孙权,他的父亲孙坚,他的哥哥孙策,奠定了国家的基础,如今才弱冠之年坐镇东南,也不像曹操,他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就靠着一帮曹氏和夏侯氏家族的凶亲戚支撑着。刘备出身和大部分人一样,除了祖上能和高祖共享亲朋好友,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资本!他知道唯一能帮到他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就算他靠卖座椅织鞋为生,也别忘了他是为什么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