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郦食其一生为刘邦出过哪些谋策?

郦食其一生为刘邦出过哪些谋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06 更新时间:2023/12/7 20:21:05

说到出馊主意,郦食其无疑算得上是一个出馊主意的“专家”。

他曾两次给刘邦出主意,但是这两次主意都被认为是馊主意,没有得到实施。而他本人也因为自己出的主意被害死了。

他第一次出的主意,是在荥阳之战的时候。

当时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又截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十分焦急。这时候,郦食其就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刘邦应该学习商汤或者周武王的做法,对天下诸侯进行分封。他让刘邦雕刻印玺,派人出去寻找原先六国诸侯的后人,把印玺给他们,对他们进行分封。让他们举兵攻打项羽。这样一来,荥阳之围就可以解除了。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果然把印玺刻好,正准备派人出城寻找六国后人的时候,张良从外面回来了。一听到这个话,大吃一惊,问刘邦,谁给他出的馊主意。刘邦说是郦食其。张良说,要是这样干的话,可就坏大事了。张良讲道,商汤、周武王这样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对天下能够绝对控制。可是刘邦能够控制这些诸侯吗?如果要是这样干的话,可能没有被项羽打败,天下就已经全部落入这些六国后人的手里了。刘邦不是白忙活一场吗?

刘邦恍然大悟,把郦食其大骂了一顿。最后,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极力笼络韩信,用韩信来威胁项羽,因而才减除了项羽对荥阳的围困。

张良的主意之所以比郦食其的高明,是因为刘邦只需要笼络住韩信一个人就可以了。到时候,刘邦想要剪灭异姓诸侯,也只需要对付韩信一个人。如果像郦食其讲的那样,那么,刘邦就算把项羽打败了,他还将面临夺取六国诸侯权力的问题。这样一来,麻烦就太大了。

郦食其在给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失败后,他不想安宁,接着又出了一个主意。而这个主意,不但没能得到实施,还把自己给害死了,实在也算是一个馊主意。

当时荥阳还在项羽的围困之中,韩信正在攻打齐国田荣。于是郦食其对刘邦说,他可以去说服田荣,让田荣投降。这样一来,韩信就不用打齐国了,韩信和田荣都可以前来解除荥阳的围困了。

刘邦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郦食其前往游说。田荣本来就打不赢韩信,郦食前来招降,他巴不得,所以不假思索就同意了。但是他同意以后,韩信却不服。因为本来他打田荣就是一件十拿九稳的事情,现在郦食其却把功劳全部给他抢去了,他当然不甘心。因此,不听刘邦的命令,继续发动进攻。

田荣见自己投降了,汉军居然还在进攻,非常生气,认为郦食其是戏耍他,于是把郦食其给烹煮了。郦食其因此落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郦食其出的这个主意,没能实施,而自己又被害死了,很明显,这又是一个馊主意。那么,郦食其这个馊主意,究竟“馊”在哪里呢?

首先是他不懂得人情世故。郦食其是个老头子,而且是个说客,照理说,他应该很懂得人情世故才是,但是偏偏他不懂得(他还真的不懂,为什么熬到年迈了,还没有找到能用他的人,就是不懂的缘故)。他应该是很了解韩信这个人的性格的。既然很懂得韩信的性格,为什么要对韩信虎口夺食呢?因为韩信当时对田荣已经志在必得,很快就会拿下,你这样去做,不是抢韩信功劳吗?再说了,韩信本来就是一个很在乎自己功劳的人,你却去抢功,韩信能同意你抢吗?

再一点,郦食其的这个主意,其实对刘邦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田荣虽然投降了,但他是绝对不可能久居于人下的。就算把项羽打败了,也没有什么好处,最多刘邦凭空增加一个劲敌。刘邦要剪灭异姓诸侯王,田荣将是刘邦最难办的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邦的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实际上并没有六国诸侯王的后人,而齐国田荣是一个。他所获得的拥戴,显然是超过韩信等所有异姓诸侯王中。而且我们从最后田横以及五百壮士的表现来看,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绝对不会屈服于刘邦的。所以说,郦食其做的这件事,明显是一种养虎为患。亏得韩信没有听他的,在田荣最弱的时候把他消灭了,给刘邦减除了一个巨大的后患。否则的话,刘邦后来江山的稳固,肯定是一个大问题。

一个出了很多馊主意,最后还被自己的馊主意给搞死的人,难道还不算是一个馊主意“专家”吗?

标签: 郦食其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司马氏家族都有哪些长寿之人?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寿

    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纷乱割据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大剧。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一时英雄人物,但是终结三国乱世的却是司马氏。有人说,司马家族的崛起主要靠着司马懿的长寿,司马懿活了73岁,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人,其实司马家族长寿的不止司马懿一个人!司马儁,85岁(113年-19

  • 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是怎么评价诸葛亮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概要历史跨度《三国志》记述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发生后开始,直到西晋统一三国为止,也就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六年的历史。全书原共分为四部分,六

  •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他们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提到魏晋风流,竹林七贤是一定要说的。竹林七贤是一个有故事的群体,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

  • 刘邦的托孤大臣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

    刘邦临终前的托孤特别有意思。当时他把吕后找去,安排身后之事。吕后问他,萧丞相年纪也大了,如果萧丞相百年之后,谁来当宰相啊?刘邦说,曹参可以当宰相。吕后又问,曹参百年后,由谁来当宰相呢?刘邦说,王陵。刘邦想了想又说,王陵性格太直,可以让陈平和他搭档,共同当宰相。除了陈平以外,刘邦又提了一个人,就是周

  • 寒石散是什么 寒石散的功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寒石散

    寒石散又名五石散,源于秦代而兴于魏晋,唐代后逐渐不为人所服用,现今流传方帖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散剂。简介《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秦丞祖寒食散论,写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由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是绑架天子号令天下诸侯。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出处“挟天子”的说法最早出自《左传·鲁僖公四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以诸侯之师攻打蔡国,蔡国战败,于是齐国就攻打楚国,楚成王就遣使对齐师说:&ldquo

  •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合称。简介“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

  • “游仙诗”的历史由来 游仙诗的格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游仙诗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简介广义的游仙诗,包括《楚辞》等辞赋。游仙诗在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魏晋时代,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楚辞发展游仙诗历史可分三期:《楚辞》时期,由战国至东汉,以屈原为中心,主要体裁是赋;五言诗时期,由魏晋到盛唐,以曹植、阮籍、郭璞为中心,主要体裁是七言古诗;

  • 张骞一共去了多少次西域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骞

    在我国古代,武将对于保卫国家镇守边疆做出的贡献是最大的。而这些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武将,却常常杯文官欺辱,甚至还能有佞臣用莫须有的罪名,让将军死于朝堂争斗。因此在古代文臣武将很难达到将相和的状态,互相看不起才是常态。但有一位文臣在武将的心目中却是不同的,那就是曾经两次出使西塞,为汉朝边疆和平和贸易做出

  • 嘉庆帝一共有多少皇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嘉庆帝

    1820年9月2日,嘉庆帝突然暴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消息传出后,朝廷内外一片慌乱。一方面是要为嘉庆帝的丧礼做准备,不过更重要的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赶紧拥立新君。自雍正帝设立“传位密诏”后,后世的皇帝也都照做不误。在继位后,便将从皇子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储君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