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文帝刘恒有几个女儿?

汉文帝刘恒有几个女儿?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976 更新时间:2023/12/27 6:55:53

从历史上众多公主的命运来看,皇家的公主们几乎都是父亲或者兄弟用来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工具。

就连后来的平阳公主也不能免俗地嫁给卫青,成为汉武帝在卫青身边安放的一双眼睛。

而作为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的夫婿选择就很有意思了。

本来,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文帝和窦漪房所生的第一个女儿,窦漪房被立为皇后,刘嫖也就成为了嫡出的公主。

加上窦漪房心疼儿女是出了名的,除了后来想让小儿子刘武也能够当皇帝,逼汉景帝立弟弟为太子外,在死的时候,还将自己宫中所有的财物都给了馆陶公主。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史记.梁孝王世家》

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 《史记.外戚世家》

有这样一位“母爱满满”的皇后,在给自己女儿选夫婿的时候,怎么会不用心?

但奇怪的是,从婚配上来看,馆陶公主只嫁给了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的堂邑侯陈午,绛邑公主却配了当时朝中炙手可热的绛侯公子。

这个陈午是陈婴的孙子,在群雄并起的秦末纷争中,陈婴只能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角色。

他本来是秦朝的公务员,在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自己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要逼老实人陈婴当带头大哥。

陈婴为人一向老实敦厚,加上母亲的劝说,于是就带着这帮兄弟投靠了项梁,被封为了上柱国。

之后,项梁死了,估计个人武力值平平的陈婴也不受项羽的待见,于是陈婴拉上队伍,投靠了刘邦。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封了他为堂邑侯,封邑才600户,之后因为当了刘邦弟弟刘交封国的丞相,封邑勉强涨到了一千户,算是个千户侯。

长公主刘嫖婆家就这点的积蓄了,和隔壁绛邑公主家一比,简直是寒碜至极。

绛邑公主的老公是第二人任绛侯周胜,这人比较没有存在感,但是他的老爹和弟弟都很有名。

周胜的父亲是第一任绛侯周勃,弟弟是第三任绛侯周亚夫。

作为扶持汉文帝刘恒登基的第一大功臣,周勃在文帝时期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和上面馆陶公主的婆家一比较,这周家简直富得流油啊。

据史书记载,文帝时期,周勃的食邑已经达到了一万户,足足是馆陶公主婆家的十倍!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个水平,也只有后来的卫青卫大将军能够比肩了。

那么,作为汉文帝,为什么不将窦漪房的亲生女儿刘嫖嫁到周家,而要将一个庶出的绛邑公主嫁过去呢?

这其中,就大有学问了。

爱女,则为之计深远

一般来说,公主嫁人,多数是具有政治目的的:

要么和亲的对象是敌人,通过和亲来缓解矛盾,曲线救国,如后来草原上的”叶赫老女“,她被老爸和哥哥当做工具先后嫁了7次,但最终也没能挽救叶赫部落的灭亡;

要么和亲对象就是功臣,通过和亲来捆绑皇权和功臣集团的利益,使之达到平衡,和珅儿子能娶到十公主也是这个原因。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单纯的,公主喜欢,参考太平公主和薛绍的婚姻。

这样一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长公主刘嫖是汉文帝和皇后窦漪房的掌上明珠,所以在选择婆家的时候,才为她选择了这个不太出众的堂邑侯陈午,虽然婆家的家底是寒碜了点,但是,好处就是不会受到政治牵连,没有什么无妄之灾的风险。

而将庶出的绛邑公主嫁给周胜,看似嫁得风光,但其后面却埋藏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汉文帝不能保证,周勃这样手握大权的老臣功臣,能不能安分守己的度过自己的余生;

其次,即使周勃没有异心,面对这样一个大功臣,汉文帝迟早也是要将他处理掉的,只是如何处理的问题。

如此看来,在帮公主选择婆家的这个过程中,汉文帝夫妻二人就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偏心。

他们给馆陶选择的是一份普通富贵人家的安稳,而给绛邑公主选择的却是政治联姻的高风险婚姻。

威风八面的窦太主

馆陶公主作为汉文帝的掌上明珠,她是有自己的封地的,加上窦漪房是皇后,可以想象,馆陶公主的嫁妆也是相当丰厚,以至于后人都不用夫家的封地称呼她,而习惯称呼她为馆陶公主(馆陶是她自己的封地)或者窦太主。

这样的称呼里,包含了对夫家的轻视,但因为夫家根基不厚,也没有办法表示抗议。

所以,馆陶公主有的是资本,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弟弟汉景帝登基后,馆陶公主便不再在封地居住,她一边给自己的弟弟送美人,一边为自己的女儿物色良婿,希望通过自己的手来掌握朝堂后宫的权利。

她先看中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刘荣,和刘荣的母亲栗姬商量儿女婚事,栗姬却一口回绝了馆陶公主。

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主,不许。《汉书.外戚传》

于是馆陶公主找到当时的王夫人,王夫人一口答应了下来,并教自己儿子对馆陶公主说:“如果能娶到阿娇姐姐为妻,我一定修个金屋子让她住。”

这便是著名的“金屋藏娇”。

之后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汉武帝刘彻登基,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被封为皇后,加上老妈还坐在太皇太后这个位置上,这个时期的馆陶公主可以说在宫里都是横着走的。

见卫子夫得宠怀孕,馆陶公主便将她弟弟卫青绑了,准备将其用私刑处理掉。

还好卫青命大,被自己的好基友公孙敖带人救了出来,要不,咱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都要重写了!

直到母亲窦太皇太后去世,朝堂的天变了。

女儿因为十余年没有所出,加上在宫内行巫蛊之术被废了皇后,窦太主也没有了当年的风光,留在史书里的,只剩下她和宠臣的一些风流韵事。

但即使是这些风流事,也足够大家吃瓜吃上好几年了。

明年,堂邑侯午薨,主男须嗣侯。主寡居,私近董偃。《汉书.外戚传》

在老公陈午死后,窦太主寡居,一天刚好看见来送珠宝的阿姨,身边带着自己13岁的儿子。

这孩子长得秀气白净,绝对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男子。

于是,窦太主便对他说:“我来代替你母亲抚养你可好!”

男孩不敢回答,全听母亲安排。

女人哪里敢得罪窦太主呢,于是,13岁的董偃便成为了窦太主的养子。

在精心培养了五年后,董偃不仅相貌出众,举手投足间也有了大家公子的文雅气息。

18岁的时候,窦太主便将这个养子收入房中,成为自己的一名男宠。

这个事情,上至汉武帝,下至平头百姓,都是知道的,窦太主也不瞒大家,有时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就和董偃搂在了一起。

在临死前,她更是给自己女婿汉武帝留了一封遗书,说自己死后,不和丈夫陈午合葬,要和小鲜肉董偃一起,葬在父亲的霸陵。

如此明目张胆地养面首,馆陶公主也是第一人。自她以后,公主们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爱好,养面首,成为公主们心照不宣的秘密。

绛邑公主在历史上唯一的水花

相比窦太主,绛邑公主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唯一一次能勉强算个主要配角的故事,便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提到的营救公公周勃出狱的事。

公元前174年,绛邑公主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上说:“吾罪唯公主能证清白。”

不用说,这信定是公公周勃让人带回来的。

已经两个多月了,公公被抓去长安后,了无音信。

如今终于有了消息,绛邑公主带上家中贵重的礼品,连夜程往长安赶去。

可到了长安,绛邑公主犹豫了。

出嫁的公主,没有奉召是不能进宫的,况且,自己只是一个庶出的公主,进宫去又能找谁呢?

于是,她命人掉头,让马车开向了轵侯府。

轵侯薄昭是自己的舅老爷,皇太后的亲弟弟,在前朝后宫,都是能说得上话的人,如果能请动他老人家出马,那么公公的事就有希望了。

公主带礼物拜见了舅老爷。

薄昭和周勃本就是老熟人,当年周勃、陈平力主迎大王刘恒登基,刘恒不放心,害怕是圈套,就是派自己舅舅薄昭进京和周勃陈平商量。

薄昭见到绛邑公主,便知她为何事而来,看着焦急的公主,薄昭安慰道:“公主不必担心,绛侯无罪,定能平安回家。”

果然,薄昭马上进宫面见了太后,将周勃的事和太后说了一遍。

太后听后,拍着桌子怒斥道:“胡闹!”

第二日,皇帝来给太后请安,进门便被太后用一张手帕打来个措手不及。

见一向修身养性不发脾气的老妈发火了,汉文帝也只好耷拉着脑袋听训。

薄太后说:“听说你关了周勃,他当年迎你入京时,手握御玺都没反,如今就在一个小县城呆着,却说要反,难道他是猪脑子?”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刘恒一听,哦,原来是这件事啊,好说好说。

于是就和太后解释,廷尉那边已经在调查了,马上周勃就可以回家了。

果然,从太后这一出来,汉文帝就让身边人拿着自己的符节去大牢中将周勃给放了,并且恢复了他的爵位。

这便是《史记》中提到的,绛邑公主救自己公公周勃的故事。

当时周勃被人诬告谋反,在狱中不能自辩。

万般无奈之下,用千金行贿狱卒,狱卒才告诉他,“以公主为证”。

勃以千金与狱卒,狱卒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绛邑公主来到京城,没去皇宫,而是去求了自己的舅老爷薄昭。

从这一点来看,绛邑公主显然对自己和父亲汉文帝的关系是相当不自信的。

如果换做刘嫖或者是后来的平阳公主遇上这种事,一定会直接进宫找老妈或者老爸求情。

可是,绛邑公主只能用公主这个身份,去给舅老爷送礼,其地位可想而知。

还好,舅老爷薄昭拿钱办事,汉文帝也还算讲道理,不像儿子汉景帝杀周亚夫那样,随便给安排个罪名就能砍头。

周勃最后总算是平安地回家了,可以说,这当中,绛邑公主的功劳也是不小的。

但随着周勃从历史舞台C位退出,绛邑公主也再没有出镜的机会了。

在公公周勃死后,本来是周家大恩人的绛邑公主受到丈夫周胜的冷落。

之后,周胜杀人,不知道是家里已经没有钱去疏通关系,还是绛邑公主赌气,硬是看着自己老公被杀。

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国除。《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就这样,绛邑公主也随之被历史淹没。

我们不知道她何时生,也不知道她何时死,只知道,她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溅起了那么一小点的水花。

标签: 汉文帝

更多文章

  • 郦食其一生为刘邦出过哪些谋策?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郦食其

    说到出馊主意,郦食其无疑算得上是一个出馊主意的“专家”。他曾两次给刘邦出主意,但是这两次主意都被认为是馊主意,没有得到实施。而他本人也因为自己出的主意被害死了。他第一次出的主意,是在荥阳之战的时候。当时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又截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十分焦

  • 三国时期司马氏家族都有哪些长寿之人?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寿

    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纷乱割据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大剧。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一时英雄人物,但是终结三国乱世的却是司马氏。有人说,司马家族的崛起主要靠着司马懿的长寿,司马懿活了73岁,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人,其实司马家族长寿的不止司马懿一个人!司马儁,85岁(113年-19

  • 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是怎么评价诸葛亮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概要历史跨度《三国志》记述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发生后开始,直到西晋统一三国为止,也就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六年的历史。全书原共分为四部分,六

  •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他们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提到魏晋风流,竹林七贤是一定要说的。竹林七贤是一个有故事的群体,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

  • 刘邦的托孤大臣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

    刘邦临终前的托孤特别有意思。当时他把吕后找去,安排身后之事。吕后问他,萧丞相年纪也大了,如果萧丞相百年之后,谁来当宰相啊?刘邦说,曹参可以当宰相。吕后又问,曹参百年后,由谁来当宰相呢?刘邦说,王陵。刘邦想了想又说,王陵性格太直,可以让陈平和他搭档,共同当宰相。除了陈平以外,刘邦又提了一个人,就是周

  • 寒石散是什么 寒石散的功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寒石散

    寒石散又名五石散,源于秦代而兴于魏晋,唐代后逐渐不为人所服用,现今流传方帖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散剂。简介《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秦丞祖寒食散论,写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由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是绑架天子号令天下诸侯。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出处“挟天子”的说法最早出自《左传·鲁僖公四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以诸侯之师攻打蔡国,蔡国战败,于是齐国就攻打楚国,楚成王就遣使对齐师说:&ldquo

  •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合称。简介“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

  • “游仙诗”的历史由来 游仙诗的格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游仙诗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简介广义的游仙诗,包括《楚辞》等辞赋。游仙诗在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魏晋时代,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楚辞发展游仙诗历史可分三期:《楚辞》时期,由战国至东汉,以屈原为中心,主要体裁是赋;五言诗时期,由魏晋到盛唐,以曹植、阮籍、郭璞为中心,主要体裁是七言古诗;

  • 张骞一共去了多少次西域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骞

    在我国古代,武将对于保卫国家镇守边疆做出的贡献是最大的。而这些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武将,却常常杯文官欺辱,甚至还能有佞臣用莫须有的罪名,让将军死于朝堂争斗。因此在古代文臣武将很难达到将相和的状态,互相看不起才是常态。但有一位文臣在武将的心目中却是不同的,那就是曾经两次出使西塞,为汉朝边疆和平和贸易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