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邦临死前都提到过哪些人?

刘邦临死前都提到过哪些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24 更新时间:2024/1/17 5:46:07

刘邦托孤的时候,他所提到的人中,有一个人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这个人,吕后似乎在刻意回避,而刘邦却直接重点提了出来。那么,吕后和刘邦唱的是哪一出呢?

关于这件事,《史记》中是这样描写的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邦临终前,吕后到他的床前向他问政。吕后问,如果今后萧何死了,谁可以接替他治理国家?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死了以后谁可以接替?刘邦说,王陵可以。不过,刘邦又强调说,王陵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刚直,如果由他一个人来主持朝政的话,可能把朝廷摆不平。最好让陈平和他一起来主持朝政。陈平这个人是不能够独立主持朝政的,他和王陵搭档,正好是个很好的组合。说完这段话后,刘邦又说道,周勃这个人比较忠厚,也不夸夸其谈,可以让他当太尉。想要安定刘汉江山的话,必须靠周勃。

这段话里提了五个人,其中四个人是关于宰相的人选,也是吕后询问的职位。只有一个人,吕后没有问,而刘邦主动提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周勃。

那么问题来了,吕后为什么不问太尉人选呢?吕后不问,为什么刘邦帮她指出来呢?

其实,吕后之所以不问太尉人选,是因为在吕后的心中,已经有一个太尉人选了,这个人就是樊哙。事实上,当刘邦在去世之前把吕后叫到他床前,安排后事的时候,吕后还不知道,刘邦已经派周勃和陈平去杀樊哙这件事。因此在吕后的心中,太尉的人选自然就是樊哙。只有让樊哙掌兵,吕家才能得到安宁。

吕后不知道,但刘邦心知肚明。他正安排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一旦他死后,吕后知道周勃和陈平一起杀了樊哙,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刘邦才会特地把周勃提了出来。并且说,太尉人选,只能由周勃来担任。

我们知道,皇帝讲的每一句话,史官都会记下来,而“临终托孤”这样重大的事情,史官当然不可能缺席,肯定会进行详细的记载。既然史官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那么就算今后吕后想对周勃动手,她也办不了。

而且刘邦还特别提到,“安刘氏者必勃也!”这个话把周勃的地位提得非常高。意思就是说,如果让周勃当太尉,那么就能安定刘汉;如果不让周勃当太尉,那么刘汉就得不到安定。

因此,假设吕后不让周勃当太尉,那吕后就有了“祸乱刘汉”的嫌疑。吕后是轻易不敢这样做的。

事实上,刘邦在临死前,本来一度想非常坚决地铲除吕家,避免吕家对刘家产生威胁。他杀樊哙只是第一步,杀掉樊哙以后,可能他就会废吕后,接着再废刘盈。然后把刘如意提拔起来当继承人。这样一来,刘汉就安定了。

可惜的是,刘邦还没有熬到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出了大状况。他知道自己已经熬不下去了,因此最先的计划,也就只能搁浅,只能退而求其次,不再动吕后。但是刘邦必须确保吕后不能再往前进一步,不能对刘汉产生威胁、而立下遗嘱,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荀彧跟随曹操后都举荐过哪些人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荀彧

    “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有历史学家曾提出,曹操阵营中有两大集团,汝颍谋士集团和谯沛武将集团。汝颍谋士集团包括荀彧、荀攸、郭

  • 唐朝历任定难节度使人员名单 定难节度使管辖区域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定难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又称定难军节度使、夏绥(银)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割据,是西夏王朝的前身。历任节度使韩潭(787-798年)韩全义(798-805年)杨惠琳(805-806年)李演(805-806年,未任)李愿(806-811年)张煦(811-813年)

  • 官渡之战中曹操阵营中谁的功劳最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官渡之战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围。”三国志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东郡,包围刘延于白马,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救援白马,关羽在白马之战的精彩表现,让他得以名扬天下(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虚

  • 筷子是谁发明的?筷子诞生于何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筷子

    筷子古称“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餐具,只要两根小棍就能吃到不管多么复杂的食物。纵观世界,餐具从繁到简,既有刀叉,也有手抓,但只有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是最富有包容性,最难学会的餐具。为什么筷子会成为中国人的餐具?它起源于何时?主要作用又是什么呢?在考古界,能够见到年代最久远的筷子

  • “虎贲军”出现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虎贲军

    “虎贲”一词最早起源于《周礼》一书。说:“夏朝设‘虎贲氏一职,专门负责执掌如老虎般勇猛的将士800人。皇帝外出打仗,虎贲军就和军队一起出征;皇帝住在外面,虎贲军就负责守卫。”可惜,虎贲军前身的历史鲜为人所知,后人每每提起中国军队,皆以唐宋

  • 日本元禄文化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禄文化

    元禄文化(日文:げんろくぶんか)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元禄时代(1688年 - 1707年),主要以京都大坂(大阪)等上方为中心发展的文化。特色是庶民色彩浓厚,但是,推进元禄文化的未必都是町人出身,也有许多是武士阶级出身者。从上方开始发生的朱子学、自然科学、古典研究非常发达。尾形光琳等发展的琳

  •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起源介绍 山水画名家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其才的山水画起源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

  • 韩熙载夜宴图故事背景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熙载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

  • 武举制度由谁开创 武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举

    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简介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

  • 唐诗三百首内容介绍 唐诗繁荣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诗

    唐诗,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为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上承魏晋南朝诗,下开宋诗。唐诗简介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唐诗三百首》读物形式风格唐诗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