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七夕送什么礼物?古代人有哪些七夕礼物?

古人七夕送什么礼物?古代人有哪些七夕礼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74 更新时间:2024/1/23 23:14:15

七夕将至,很多人都将这个女子们之间的盛会看作是传统的情人节,虽然有失本源,但是也算是不无道理,毕竟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在那里。古人过七夕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祈求心灵手巧,姻缘反而是其次,但也有很多适合作为定情信物的东西。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古人有些什么样的礼物,如果你想要过一个古典气息的七夕,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七夕节如果在古时候少男少女们七夕送什么定情信物呢?关于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镯、红豆、耳环、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这些精巧的物品背后都有了特殊的含义,在古时候人们喜欢含蓄之美,从来就不会说“我爱你”所以古代七夕送什么礼物就显得很重要了。

相思豆

相思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与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 翻开古诗词,关于相思红豆的描述还有许多。“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的爱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沉重;“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的长久。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

梳子

古人用头发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头发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在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另外,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

七夕送梳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并传承,还还赋予了更丰富的寓意:梳子代表相思,代表着对方很想念很挂念你;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他与你的亲密关系,有白头携老之意;梳子代表爱情,古代一般用作定情信物;梳子也寓意,把心结打开,让烦恼一扫而过,而且梳头会给头皮保健,带给人健康自信。

玉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荷包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标签: 七夕

更多文章

  • 先人后己什么意思?先人后己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先人后己

    先人后己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先考虑别人再想到自己,跟舍己为人的意思差不多。不过就目前来看,先人后己这个成语的使用率并不算很高,有些太偏冷门。那这次就专门为大家介绍下这个成语的意思和背后的故事,来帮助大家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它,而且先人后己的意思也不能理解,通过字面上就可以很好的解读出来。所以大家平时有机

  • 为何内地多信奉观音菩萨而西藏信奉佛祖呢 这种差别如何导致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观音菩萨

    信奉神灵是多数中国人都坚持的事,不过不同地区,对于所供奉的神灵还是存在不小的区别,内地多供奉观音菩萨而印度尼泊尔及西藏地区首先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我想这首先是传播的途径不同所致。内地的佛教是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引进的,也就是说,是进口的。这就难免要有一个国产化、本土化的过程,而佛

  • 诸葛亮发明的八卦阵有什么用?八卦阵是真实存在的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八卦阵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有众多发明,其中八卦阵是最让我们好奇的。诸葛亮当时是一位有学识的读书人,就像如今的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玩起玄学也难免让人感到有些不靠谱。八卦阵是诸葛亮用来打仗专门发明的阵法,但是在实战中真的可以得以运用么?八卦阵的确是存在的东西,而且还有相关记载,至于说真的是不是那么神,应该多多少

  • 介子推与寒食节有什么关系?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介子推,寒食节

    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会单独去过寒食节了,虽然清朝有过历法改革,但是改革前后寒食节都只与清明节相差一两天,而且早在唐朝时期,寒食节就已经与清明节合并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与一些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有关系,那么与寒食节有关的人物又是谁呢?按照以前的夏历来计算,寒食节应当是在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

  • 魏晋时期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晋

    魏晋时期,一直都是一个人们热衷讨论的时期,那时候不管是人们的言行举止,还是穿着的服饰,都带有一个特点,飘逸。很多人不满当时的社会制度,不能谈论国事,只能清谈,只能用自己的行动表示愤懑,所以那个年代的人会有让现代人羡慕的地方,那就是放开自我。包括他们的服饰文化,从内而外透着一种飘逸的感觉。那么,魏晋时

  • 中华文化这十种术数曾被批为迷信 但在古代却运用广泛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术数

    中华文化包含万千,更是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术数,术数以种种方术观测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有这么10种术数,他们曾被批为“迷信”,但在古中国,这样的术数却是可以控制自己或整个国家的命运。10.堪舆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分为罗

  • 清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如懿传》的服饰为何被吐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

    很多人期待已久的清宫大剧《如懿传》,虽然一再延期开播,但是仍旧有很多人满怀期待。不过开播没几天,却总是被吐槽服饰方面让人不忍直视,总是会被拿出来与之前热播的《延禧攻略》作对比。那么,《如懿传》的服饰为何会被吐槽,真实历史上的清朝服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历史上的清朝服饰。《如懿传

  • 清朝官员的服饰特点 不同等级服饰大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

    随着清宫剧的播出,大众对于历史上清朝的知识有了更多的兴趣和了解的欲望,清朝官员虽然不是清宫剧中的重点,但是依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清朝官员,可以从他们的服饰入手。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

  • 清朝民间服饰特点 清朝社会服饰文化特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

    我们可以从清宫剧中窥见清朝宫廷服装的精致和绝美程度,不过对于民间服饰所了解就甚少,民间相比于宫廷而言,生活水平自是无法比较,服饰比不上宫廷的精美绝伦但也有各自的特点,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又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发展而来的。“镶滚彩绣”是清代民间服饰的一大特色,尤

  • 历史上延禧宫重建过吗_延禧宫重建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延禧宫

    事实上,现在的故宫博物院里已经没有剧中延禧宫的原貌。据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改称延祺宫。直到清代,才改名为延禧宫,并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