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花朝节怎么来的 花朝节的传说

花朝节怎么来的 花朝节的传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266 更新时间:2024/1/23 14:21:19

清朝诗人蔡云写的《吴歈》这首诗中有写到:“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句诗很好的表现出旧时候江南民间庆祝百花生日花朝节的盛况,让人感觉满目锦绣,如临其境。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花朝节,看看关于花朝节的来历和传说。

花朝节又名花神节、挑菜节、百花生日等,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花朝节的日期,一般为农历二月十五日。但由于各地的气候不尽相同,日期也不完全一致。除二月十五外,也有的在二月初二、二月初十、二月十二、二月二十二等。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初放。

在这春光明媚的吉日良辰,人们以多种方式为百花庆贺生日,其中较著者有赏红、赏花、祭花神等。

赏红是一项传之久远也比较盛行的节俗活动。过去每到花朝节这天,家家都将五彩丝绸系在花枝上,以此来给百花祝寿。那些鲜艳的彩带缀于枝头花苞间,随风飘舞,绚丽多姿,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正如清代诗人张春华在《沪城岁事衢歌》中所写:“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赏红在我国分布很广,江南尤甚。清顾禄的《清嘉录·二月》中就载有清代苏州一带赏红的情景:“(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也介绍说:“十二日花朝,闺中裁红,系之花木,风来招展,红绿参差,亦春光之小点缀者。”

赏红不但在民间盛行,清代时在宫中也很受重视。《清稗类钞·时令类》就记载了慈禧太后赏红的情景:“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孝钦后至颐和园观剪彩。时有太监预备黄红各绸,由宫眷剪之成条,条约阔二寸,长三尺。孝钦自取红黄者各一,系于牡丹花,宫眷太监则取红者系各树,于是满园皆红绸飞扬。而宫眷亦盛服往来,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蛺蝶。”

赏红之俗,据说起源于唐代的护花幡。唐人小说记载,唐天宝年间,有个叫做崔玄微的文人十分爱花。有一年二月,他游园赏花时碰到几位妙龄女郎,向他诉说她们害怕恶风侵害,经常乞求风神十八姨庇护,后来得罪了十八姨,失去庇护。因此请求崔玄微,每年二月初一做一个朱幡,上面画上日月星辰,挂于花枝上,这样即可帮她们避难免灾。崔氏如法照办,二月初一这天将朱幡挂于花枝。果然这天狂风大作,将树木连根拔起,唯独园中的繁花安然无恙。后来这种朱幡就被称作护花幡,爱花者竞相效法,相沿成俗,广为流传。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中的这句唱词,很好地表达了古人赏花的美好心情。而在花朝节赏花,更加别具风味。

过去在花朝节这天,民间、宫中都有赏花的习俗。在唐代,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武则天就是一个爱花成癖的人,每到花朝节这天,她都要率领群臣、宫女游园赏花。在尽兴欢乐之余,她还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花糕,赏赐群臣。一些文人雅士也常在花朝节这天郊游宴饮,赏花赋诗,与花同乐。

到了世俗生活丰富的宋代,随着花卉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赏花也进一步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花朝节的重要内容。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简要记述了南宋都城临安花朝节赏花的盛况:“仲春十五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开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

清代花朝节赏花,依旧热闹非凡。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述了当时北京赏花的情景:“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幽人韵士,赋诗唱和。春早时赏牡丹,惟天坛南北廊、永定门内张园及房山僧舍者最胜。除姚黄、魏紫之外,有夭红、浅绿、金边各种,江南所无也。”

花朝节这天,各地还有祭祀花神的习俗。民间所说的花神,指百花的神灵或司花、护花的神灵。传说最早的花神是一位叫女夷的女子,因擅长养花而被奉为花神。后来人们认为自然界的花卉众多,一位花神太少,故又出现了“十二花神”等多位花神。又因南北各地的花卉不尽相同,所以“十二花神”也不完全一样。

江南各地流传的“十二花神”为:正月梅花江采苹、二月杏花杨玉环、三月桃花戈小娥、四月牡丹丽娟、五月石榴公孙氏、六月莲花西施、七月蜀葵李夫人、八月桂花绿珠、九月菊花梁红玉、十月木芙蓉貂蝉、十一月山茶王昭君、十二月水仙甄宓

有了花神,就要立庙祭祀。过去各地都建有花神庙。每到花朝节这天,人们不仅要前往花神庙焚香献祭,有的还演戏娱神,还有的举行盛大的花神庙会。如北京西南的丰台花乡,就有东西两座花神庙。西花神庙庙门上高悬着“古迹花神庙”匾额,前殿供奉花王及各路花神的牌位。每年花朝节这天,丰台十八村的花农都来这里进香朝拜,祭祀花神,祈求花神保佑,使花木繁盛,花果满枝,年年丰收。

标签: 花朝节

更多文章

  •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寒食节

    说起清明节,那就不得不提起寒食节,这是我们很多人普片的认识。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实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其实不然,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寒食节与清明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两者的区别主要是体现在了节日的时间、来源、活动和功能这四个方面。那么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清明节

  •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节日

    中国数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也是各种各样的,种类非常的多。这些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年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1、中国传统节日简介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

  • 仫佬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仫佬族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春节仫佬族称“年节&rdqu

  • 水族的丧葬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水族

    水族的丧葬习俗主要特点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丧葬集中体现了祖灵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内涵。同时,丧葬又成为水族传承孝道和祭祖礼仪、调整人际关系、提升血缘氏族凝聚力、交流社会知识的重要活动。水族的厚葬,并不体现在随葬、陪葬物品的贵重与多寡,而是反映在制作石棺坟墓、大型墓碑的

  • 水族的婚俗特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水族

    水族婚姻沿袭传统习俗,恪守同宗血缘不娶、异宗异姓氏族开亲的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旧是水族地区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注意门当户对,讲究明媒正娶。即使当代,恋爱不十分自由,婚姻难以完全自主的现象较为普遍。水族很早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封建时代出现的纳妾现象也为数极少。水族古

  • 水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水族

    水族的岁时节日有20多个,如端节、卯节、额节、苏宁喜、敬霞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铜鼓节、洗澡节、黄饭节、花椒节、二月二祭白龙、三月祭龙节、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节、重阳节、十月舂牛粑、拜庙、宇魉、吃新节等等。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水族人把这个节日当成汉族的春节一样

  • 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木偶戏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尺左右。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最多可达三十多条,至少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须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木偶人表演各

  • 木偶是怎么做的 木偶的制作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木偶

    木偶的制作包括木偶头和服饰两大步骤,本文介绍的是掌中木偶(布袋戏)的制作过程,提线木偶与之大致相同。木偶头的制作首先是打坯。泉州的私人作坊中还不能独立完成这道工序,要到惠安的工厂由专门的打坯机操作,木偶头所用材料均是樟木。其次是雕刻。主要是刻人物五官,虽说木偶造型的繁简不同,师傅的手艺也有差别,但通

  • 木偶戏的造型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木偶戏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福州串头戏,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

  • 五代十国服饰简介 五代十国男女服饰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五代十国

    后唐同光年间,帝见晚霞云彩可爱,命染坊作霞样纱做千折腰,分赐宫嫔。后民间竞作彩裙,名“拂拂娇”。五代妇女有一种披于颈间领下的帔,名为“诃梨子”。衣服式样渐趋俏丽方面发展。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约50年,虽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