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县有多大?一般需要多少官员管理?

古代的县有多大?一般需要多少官员管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35 更新时间:2024/1/24 12:30:59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句话概括起来就是“郡县治,天下安”。这其中,县作为基层的行政区划,存续时间已有两千多年,与普罗大众联系最为密切,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我们说到县,必然要提县制。县制如何,直接关系官治政策的施行和民治事宜的维护。

县制是古代最为稳定的行政区划之一。

对于县,很多人会想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从而认为“县”是李斯和秦始皇的首创。

其实,并不尽然。

县和县制在我国历史比较久远,一般认为县和县制分别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和春秋时期。县者,“悬”也,有时又作“寰”,在西周时期特指“王畿以内国都以外的地区或城邑四周地区”。此时,县还是只是一个说法,并没有明确的治理指向。春秋时期,楚国有楚武王熊通夺嫡成功后,便吞并了周边的权国,改权国为权县,并设置县伊治理,这便是我国县制的开端。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县比郡要大得多,毕竟“天下地方千里,分为百县而系于国。”而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到了秦汉时期,尤其是普遍实行郡县制后,县成了郡之下的行政区划。此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作为权力最底层的县制,几乎没怎么变过。总体来看,我国的县制是比较稳定的。

古代的县到底有多大呢?

秦初,朝廷“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后来随着面积的扩大,又增至48郡,每郡大约管理20个县左右。秦朝的疆域大概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县划分又如此之多,可见秦之县较今天已然缩水不少。“汉承秦制”,但县的数量有增无减,到了东汉时期,已有千余个之多。隋朝时,隋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制,全国有190个郡,1255个县;唐后期及辽宋金时期,国家实行道(路)州(府)县制,县的数量大致在1500个左右。此后,县历经元明清,维持在千余个左右,一直到清末(1911年)的1381个,总体数量比今天略少,但都基本处于一个数量级。

朝代更迭,疆域变化,县制的范围总体来看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治域(注意不是县城)应该和现在差不多。

古代的一个县有多少人口呢?我们概算一下,秦朝数初年,总人口徘徊在一千万左右(《帝王世纪》“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按照千余县算,每县人口只有万余人。汉代鼎盛时期有人口六千余万,平均到各县只有5-6万人。清代,人口峰值在4.3亿,辛亥革命时,人口大约3亿左右,每县的人口大致在20-30万人之间。

古代县制的官吏设置,国家正式人员少得可怜。

凡是县制必有一个或若干个衙门,有一套相应的班子。这个班子最高长官,就是县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县令、知县、县知事,等等。县令统筹全县之政务,拥有绝对的决策权、监督权及管理权。当然,一县事务众多,县令凡事未必就能亲历亲为,他也需要助手。县令之下,一般设县丞、县尉、主簿等辅佐官员。县丞负责典文书及仓狱,一般为1人;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根据县大小,设1-2人;主簿在县一级简称为“簿”,在主簿廨办公,主要处理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一般而言,县令、县丞、县尉、主薄为国家职官,有正式编制。

县政系统中还设置为数不少的掾吏、吏员,这些就是具体办事的人员。掾,就是副官佐或官署属员,唐之前有正式编制,之后则无;吏,指小公务员,一般没有编制。水浒传中,宋江的押司其实就是吏的一种。掾吏、吏员在不同朝代、大小县份,也有不同,一般有几十人之多。

除了县令、辅官、掾吏、吏员之外,一县还招募佐杂、三班六房和幕友、长随等人员。如果将这些人员算起来,一县的工作人员则在百余人左右。当然,有时候朝廷对这些吏役的人数也有限制,以免体制臃肿,增加财政负担。

古代的职官吏役那么少,是如何有效管理一县事务的?

古代人口少,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低下,事务相对简单,用这些人治理一个县是有余地的。最为关键的是,古代社会治理其实长期处在官治与民治的二元社会控制体系中。

一县县治更是如此。

所谓官治,就是由县级政府主导,进行维护治安、救荒赈济、组织税收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如清代咸丰朝之后,民生的救赈逐步转移到地方政府身上,知县(清代为知县)则不遗余力地对蠲赈评议,进行政府救助。

所谓民治,就是在宗法社会里,充分发挥宗族、士绅和富豪等“地方势力”的作用,着力进行思想教化,或处理民事纠纷。古代讲究,“民不举,官不究”,这也为“地方势力”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

官治与民治共同发力,能有效地保证一县事务有条不紊的运行。如此,也就给我们这样一种现象,一县衙门往往不足百人,却能有效管理一个县。

标签: 古代

更多文章

  • 古代打尖和吃法有什么区别 打尖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打尖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古代吃饭这个事情,在电视剧中还是有很多种说法的,毕竟这种情况在每个时期的说法都不一样,就好比说现在,吃早饭,有的地方是叫“过早”。所以在古代自然就有很多不同的叫法,那么打尖和吃饭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古代打尖和吃法有什么区别

  • 鸿胪寺是做什么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鸿胪寺

    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为九寺之一,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政令仰承尚书省礼部。名称由来《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

  • 中国的历代名相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名相

    中国有史以来,名公巨卿,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然而能载誉青史,众口相传,妇孺皆知者,寥寥无几。当然,并非每一人都会追求身后之名,或许应该说,相比于实实在在的权势和享受,大多数人对于身后虚名,其实是无所谓的。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奋斗于仕途的生命短暂的人们,也有少数幸运人士,成为了标志性人物,让后人难

  • 古代四大才女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四大才女

    相比古代四大才女,可能各位更熟悉古代四大美女。其实四大才女也很美,而且还有才,所以也是让无数后人感到向往,心生敬仰之情。这四大才女按年代分别是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儿和李清照,在历史上都是十分有名的人物,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听说过她们的事迹。如果不太了解的话,可以趁此机会看看关于她们的生平故事,说

  • 王昭君一生嫁了几次 王昭君丈夫分别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王昭君

    说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毕竟她可是有“落雁”之称的。尤其是关于她的这个“昭君出塞”故事,可是流传千古啊。因为她一个人,就维护了汉族和匈奴之间的关系!那么王昭君一生是嫁了几次呢?分别都是嫁给的谁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 七一勋章的产生方式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七一勋章

    七一勋章,中共中央用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以中共中央名义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奖项历程201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2015年

  • 和乾隆帝一起入皇陵的妃子有几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乾隆帝

    《如懿传》热播,剧中讲述乾隆与诸位后妃故事,着中描绘乾隆与其继后乌拉那拉氏。其实历史上乾隆最恨的后妃就是乌拉那拉氏,在乌拉那拉氏死后未给她谥号也没让她葬入帝陵,就随便丢在妃陵。乾隆皇帝一生七十多后妃,最后也就有无位后妃与其同葬。可以看出最终有资格和乾隆皇帝一起随葬才是他最爱的人,而不是《如懿传》中

  • 吕母为什么起义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吕母

    吕母(?18年),姓名不详,吕育之母,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作为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点燃反抗王莽反动统治的火炬,率领大军打破县城,杀死贪官。天凤五年(公元18年),因病去世,起义军归附“赤眉军&r

  • 古代什么时候有户口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户口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此后,经过三国至南北朝的整顿,到隋唐时期日趋完备和周密。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ldquo

  • 诰命夫人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哪些人能成为诰命夫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诰命夫人

    诰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古代授予官职时,授臣一品至五品官称诰,六品至九品官称敕。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