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廷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廷尉的权责介绍

“廷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廷尉的权责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581 更新时间:2024/2/3 3:11:46

廷尉(又称大理、作士),系中国古官名。于秦朝初置。系掌刑狱。[1]廷尉系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在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之官。

历史沿革

廷尉系为秦国创立[1],掌管刑辟,下设有正监、左监同右监,秩禄千石。[2]

汉时保留廷尉,秩中二千石。景帝刘第六年(公元前161年),将廷尉改作大理。到刘彻当时,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又改回廷尉。[1][3]刘询做皇帝时,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下置左、右、平,秩六百石。至刘欣做皇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返做大理。[2]新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又恢复称廷尉,二千石,下有正监、左监各一,左平一,秩六百石。[4]

《汉书·百官公卿表》言“掌刑辟”。汉文帝时,张释之担任廷尉,以执法时一切依法办理闻名。当时曾发生一段插曲,文帝车队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动了皇家车队。此人被逮捕后,交给廷尉处理。张释之坚持依法办理,最后仅判处罚金四两。[5]另一次有人盗高庙(即祭祀汉高祖的宗庙)坐前玉环,张释之判决依律斩杀。文帝大怒,认为应行连坐法(灭族的意思)。但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办理,最后文帝认为有道理,便接受其言。

三国时代三国都廷尉。齐和帝时梁国设“大理”。梁武帝时改廷尉为廷尉卿。北魏仍称廷尉;北齐时改名为大理寺卿为正,大理寺少卿为副。[6]隋朝设大理寺,并置大理卿一职。唐朝沿用隋制,虽然名称数次改变,终仍不复其廷尉旧称,乃自宋朝至清朝皆此名称。

属官

主条目:大理评事

  • 廷尉监:有正监及左右二监,秩千石,东汉时右监罢废。职任为辅助廷尉,但权力之大可与廷尉立场对立。汉时救汉宣帝刘病己于一旦的就是廷尉右监邴吉,他是由基层升迁而来的。

  • 廷尉平:汉宣帝时新置,秩六百石。有云设左右平,或曰四平。用以减经机构中最低级、任重而禄薄的延尉史的负担,后世沿袭。东汉时只存左平。

  • 延尉史:廷尉派往地方审理案件的人员,位处机构最低级。来源比较复杂,有的出自私人推荐(杜周),有的为地方狱吏出身(王温舒)。

  • 标签: 廷尉

    更多文章

    • “兵部”称号的历史由来 兵部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历史兵部在隋唐时已设置,属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此制历代沿袭,但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等朝因为军队组成特殊,不设兵部,以各地枢密院取代,直接听命于皇帝。明代兵部尚书号为“

    • “枢密院”称号的历史由来 枢密院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沿革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

    • “五军都督府”称号的历史由来 五军都督府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建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用于管理卫所。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吴元年(1367),罢大都督,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1380年)相当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同时,同时废除大都督府,并改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并设有五

    • “大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大司马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大司马?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司马

      大司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名。在《周礼》中,司马为职掌军事的官员。简介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废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1],但无金印紫绶,作为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加号。因汉初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

    • “丞相”称号的历史由来 丞相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丞相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宰相正式职称之一。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员,辅佐皇帝总理政事的百官之长。[1]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后避汉高祖讳,史料均改称相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

    • 冰刑是什么刑罚 冰刑有多残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冰刑

      冰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呢?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往往在监狱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皮肉之苦,当时用来整治犯人的手段都非常残酷,而且犯人不仅仅需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古时候在这方面几乎是没有任何人性可言的,每个朝代总有几位出名的酷吏,要是栽在他们手里,那是真正的生不如死。冰刑同样是

    • “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地胡人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天宝十节度中,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后发动叛乱安

    • “宰相”称呼的历史由来 历代宰相称谓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1],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ldqu

    • 明朝“中极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中极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极殿大学士

      中极殿大学士,旧称华盖殿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明朝为正五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朱元

    • 明朝“建极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建极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建极殿大学士

      建极殿大学士,嘉靖以前称谨身殿大学士,为明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清朝称保和殿大学士。清朝为正一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