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米芾是北宋最杰出的艺术大家之一,造诣全面,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与收藏三个方面。米芾书工各体,尤以行草见长,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其“刷字”书风至今盛行不衰。他首创以繁密的墨点堆叠成山峰,表现云雨中山峦的浑厚润泽,效果独特,前无古人,画史称“米点山水”,推为文人山水画的开山巨擘。可惜没有真迹流传于世,我们只能从他儿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以及后世无数仿学之作中见其端倪。米芾雅好奇石,留下过“米颠拜石”的典故。作为书画家,他还特别喜欢罗致名砚和各种文房佳器。历代名家的书画精品当然更不肯放过。凡经他收藏、品题之物,无不身价倍增。
练书法两年了,学米芾三个月,第一次尝试创作,望指点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
第一次创作,小试牛刀就能写成这样,很不错,我看好你!
别说练习两年,有的人练习十年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水平。我有一个朋友练习楷书半年后转入行书,又练习了两年多,每当有得意之作,他一定会发给我看看,我除了点赞加油之外也还真不知道说些啥,因为我真觉得他是白学了,几乎是一直原地踏步。下面,我从你的作品入手,谈一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1、细节处理大胆虽然题主说才学习两年,又说是第一次创作,我还真有点不信,因为这幅作品出笔很大胆,丝毫看不出初试身手的稚嫩,有的地方一些高手也未必能做得到。比如“前”字的草字头、立刀旁,“照”字的四点水的处理,干净利落,不拖泥,不洒水,稳稳当当,很有范儿。“香”字和“瀑”字应该是错字,但题主丝毫没有犹豫,手起刀落,一笔而就,错就错了,能怎么着吧!
2、整体气势不俗行书的气势虽不及草书来得狂放,但也决不能像楷书那样一笔一划,墨守成规。题主第一次书写,就能写出不凡的气势,作品的“字眼”大力抢镜,二王欹侧书风若隐若现,天地基本处理合理,猛得抬头一看,颇有几分米芾行书的味道。
米芾作品(局部)
3、缺点当然不少首先最上边几个字处理都比较弱小,与整体风格不太相符,可能是停留过久,换气太长所致。好比人吃得正香,忽然没饭了,等到再蒸一碗,已经不想吃了。最下边的“遥”字的走之底处理莫名其妙,既然是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要把走之的收笔向左回扯?另外,作为一个完整的创作书法作品拿出去示人,既无落款,又无钦印,不知是什么考虑?
以上三点就是我的肤浅点评,概而言之,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幅好的练习作品,特别是作为第一次创作,难能可贵,应该鼓励!顺祝题主愉快!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一幅,请大家品评指教。谢谢!
学米芾书,第一须有晋法七分,再有三分米芾的意气刷笔。
作为初学者,必有九分晋法,用自己一分刷意。渐渐学来米芾味道。尤是自己创作。
纵观习练创作,其洒脱势,属于自己的情性。笔画的刷笔幅度,几乎很小。
米芾的行书比较严谨,尽晋韵之飘逸,尔后字的结体有一笔刷出,字的四面其中有一面出刷意,但是并非都有意气刷笔,尽量保持晋法笔意居多。如此不失韵味。保持妍美。
从这幅作品,其中有的字有刷笔,比如“看”字其中顶端撇画。再有“前”字与“川”字,最后一笔。
当然刷笔的意气不足。对于初学,初试牛刀,继续努力。
以上是自己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