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译注及习题答案供参考:入木三分晋王羲之②,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③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④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⑤儿之幼令⑥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⑦,书便大进.卫夫人⑧见,语太常王策⑨曰:“经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⑩,工人削之,入木三分.(选自《书断王羲之》)[注释]①张怀:唐代书法家.其撰写的《书断》三卷,书录古今书体,记载著名书法家轶事.,音guàn.②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③用笔说:论如何写好书法的书籍.同下文的“用笔诀”.④秘:守住秘密.⑤蔽:埋没,耽误.⑥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令,美好.⑦期月:一整月.期,音jī.⑧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跟她学过书法.⑨太常王策:担任太常官的王策.⑩祝版:祭神的木版.[题目训练]1.请从短文中找出王羲之好学、渴求书法知识并付出努力的句子来.2.请概括短文第一自然段的大意.3.请你说说短文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入木三分”的本意和比喻意.本意:比喻意:5.请简要谈谈你读了这则短文之后的收获.6.请你再讲一个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故事来.[参考答案]1.有以下三句:“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不盈期月,书便大进.”2.王羲之少年时期十分爱好书法,在父亲的帮助下,时间不长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长进.3.第一问: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卫夫人对王羲之书法的赞叹以及自己名声将被王羲之“遮盖”的伤感.二、王羲之书法艺术达到了“入木三分”的高超境地.第二问:侧面烘托,揭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根本原因.4.本意: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都能穿透木版“三分”.比喻意: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5.示例:在学习上要有兴趣和下苦功夫,否则就不会有收获.(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判为回答正确)6.示例:⑴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他常常到附近的池塘里去洗笔砚,以至于将整个池塘的水都染黑了,成了“墨池”.⑵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嗜好:爱鹅.他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把学习书法与观察鹅的习性结合起来,书法水平日趋成熟.⑶有一次,王羲之因练习书法特别投入,以至于在吃饭的时候都不愿停下练笔,他一只手抓着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墨汁吃起来他是错把墨汁当成豆酱了啊.
问:王羲之和王献之练字中有趣的故事?
吃饺子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像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话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