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龙泉青瓷"有什么特征?不同时期的"龙泉青瓷"各有什么不同?

"龙泉青瓷"有什么特征?不同时期的"龙泉青瓷"各有什么不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72 更新时间:2023/12/12 22:20:35

“龙泉青瓷”有什么特征?不同时期的“龙泉青瓷”各有什么不同?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

很多人知道,龙泉窑是我国古代乃至现代一个非有名的烧制瓷器的窑,不过现如今已经没有烧制了,但是依旧有很多龙泉出产的瓷器。而在龙泉窑烧制的瓷器中,龙泉青瓷是其中一个非常有名的种类。龙泉青瓷本身有它自己的很大的特征,同时不同时期的龙泉青瓷也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不同时期烧制出来的龙泉青瓷有哪些特点?

『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经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青瓷名窑,其文化内涵丰富,生产规模极为壮观,是南北两大瓷业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是官民瓷业相互关联、相互激荡的结果,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的历史总成。

瓶圆唇,直口,短颈,溜肩,腹部内斜收,胫部外撇,圈足,平底。釉面呈豆青色,颈部刻一圈缠枝花卉,肩部刻一圈藤叶纹,腹部饰缠枝花卉纹。腹部足端涩胎,胎与釉面相接涩胎处呈火石红,全身及器底施釉。

龙泉窑经过五代、北早期的不断发展,至北宋中期即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胎质较细,器型规整端巧,胎壁厚薄均匀,底部旋修光滑,圈足高而规整,釉面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釉层稍薄。产品除碗、盘、壶、瓶、罐等日用品外,尚有专供随葬的冥器多管瓶及长颈盘口壶等。碗、盘类器壁内外常常施以繁缛的刻划花草并间以篦状器刻划而成的点线或弧线纹。纹饰题材有蕉叶、卷草、莲瓣、云纹、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以线勾图,十分生动。

撇口,细颈中央收束,垂腹,圈足微外撇,平底。釉面呈翠绿色,通体施釉,足端刮釉。颈部刻蕉叶纹,颈部下端装饰弦纹及回纹一周,接缠枝牡丹纹于腹部,胫部有莲瓣纹,圈足外壁有回纹一周。垫烧处有火石红。

盘圆唇,敞口,深腹,圈足,平底。釉面呈豆青色,质地莹润。通体施釉,底部刮釉一圈,露胎处呈火石红。腹部内壁外壁分别刻划缠枝莲纹,底部内壁刻划莲花纹,圈足外壁刻划回纹。胎青白色。

北宋覆灭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受战火影响,其制瓷技术传入南方。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这时期龙泉窑的品种除日用瓷外,新增陈设瓷、文房等,如瓶、炉、尊、塑像等,其他尚有祭器及冥器,并且仿造铜器、玉器等,如鬲、鼎、觚、琮之类的器型大量出现,品种式样可谓应有尽有。

元代龙泉已是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元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杭州、庆元、上海、澉浦(今海盐)、温州设立市舶司,浙江占四处。随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元代龙泉窑创烧出了许多适应当时社会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器物种类,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及贸易繁盛,使产品供不应求,龙泉窑产区不断扩大,数量大增。除了大量外销至亚非欧各地,元代龙泉也为宫廷烧造用瓷。《元史》祭器篇有“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在当时青瓷生产以龙泉最负盛名。

元代龙泉窑风格从南宋的雅向元代的俗、从南宋的釉装饰向元代的胎装饰、从南宋的厚釉乳浊釉向元的薄釉透明釉发展。产品种类繁多,纹饰题材广泛,山间花卉、水中游鱼、神界八仙等应有尽有。装饰手法如贴花、刻划、印花等,为加强观赏性,甚至把中断八百年的点褐彩、红斑技术也恢复使用。装烧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变革,一些器物由于胎体厚重,特别是大型盘类开始采用器物外底托烧的装烧方式,多数器物匣钵单件装烧,有一些采用砂圈叠烧,内底出现一圈呈酱黄色的露胎涩圈,大型器物内套烧小型器物。窑具有柱形、饼形、钵形等多种样式。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生产,与同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器物种类、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均相类同。青瓷胎体仍十分厚重,胎呈灰白或灰色,大部分器物只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厚釉者,釉色深、有玉质感,釉色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比较少见。明代中期谓“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题材丰富多样,以缠枝莲纹为最多,以及植物花果纹样和吉祥语“清香美酒”、“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器外,明代龙泉窑仍然为宫廷烧制器物。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载,洪武二十六年,“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在枫洞岩窑址就出土了明代洪武和永乐两朝的官器。明洪武官器有大型刻花大墩碗、菱口盘、折沿盘、五爪龙纹盘、高圈足碗和刻花执壶、梅瓶、玉壶春等,明永乐官器有墩碗、斗笠碗、洗、五爪龙纹盘、高足杯、卧足盅、梅瓶、玉壶春、执壶等,基本都有刻花装饰。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宪宗帝即位,下诏:“上即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大赦天下……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业,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由此可见,明成化以前龙泉窑仍在烧造宫廷用瓷,这是文献最后一次所见龙泉窑为皇家烧造瓷器。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中国的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在古代有哪些节目呢?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甜蜜的情侣们好像能把任何节日过成情人节,但是说到正经的情人节,中国古时候可不仅有七夕这一个节日,元宵节也是年轻男女互诉衷肠的好日子。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

  • 京族习俗 京族的"异祖共祀制"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异祖共祀制京族的居住地并不大,人口并不多,但其姓氏却相当复杂。山心、巫头、澫尾三岛就有30余个姓,仅山心岛就有刘、阮、武、黎、黄、梁、裴、杜、何、李、陈、段、龚、范、施、张、陆、林、等18个姓。据了解,他们当年在越南原籍时一般都是以血缘聚居的,后来由于他们迁来中国的时间先后不同,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 《春秋配》第一回的原文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酒邀良友敦交谊金赠偷儿见侠情世上姻缘有定,人间知己难逢。堪欣全如又全空,何妨受些惊恐。只因闺名一韵,错讹正在其中。将功折罪荷皇封,孤鸾喜配双凤。右调《西江月》话说大明天启年间南阳罗郡有段姻缘,真是无意而得,遇难而成者,其人姓李名花,表字春发,生得容貌端方,性情文雅。胸藏五车之书,才超众人之上。青衿学

  • 从战国到两汉三国时期,蹴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指的是古人用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现代的足球。蹴鞠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据说是黄帝生活的时期,后发展于汉唐,兴盛于宋代,衰亡于明清。下面就来说说蹴鞠在战国、两汉三国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关于中国蹴鞠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传说

  • 易经的大壮卦九二"贞吉"之道表达的是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易经的大壮卦九二“贞吉”之道表达的是什么道理?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大壮卦九二。贞吉。《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意思就是:大壮卦九二。正固吉祥。《象》说:正固吉祥,是居于中位的原因。九二是阳爻居柔位,说明是动力稍减。趋近于大壮卦宗旨“止

  • 汉族建筑 汉族古典园林究竟有多美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

  • 探索:端午节吃咸鸭蛋的由来及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端午节大家除了会想到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不是还会想到一个香喷喷的粽子以及蛋黄流油的咸鸭蛋,很多人都是很喜欢吃这些食物的,特别是咸鸭蛋,那在端午节为什么吃咸鸭蛋?端午节吃咸鸭蛋的传说及由来有哪些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端午节吃咸鸭蛋的传说咸鸭蛋是端午“五黄”之

  • 易经中的睽卦九二"遇主于巷"讲的是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易经中的睽卦九二“遇主于巷”讲的是什么道理?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睽卦九二。遇主于巷,无咎。《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意思就是:睽卦九二。在巷子里遇到主人,没有灾难。《象》:在巷子里遇到主人,是尚未失去道路的原因。这里为什么说“会在巷

  • "春分"的节名有何含义?春分时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北京时间2023年3月21日5时24分,迎来了春分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第十个节气。节名含义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中日”、“日夜分”、“仲春之月”。“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为春季,而春分正处于两个节气中间,正好平分了春季,所以春分;另一个含义是“

  • 汉族文化 汉族文化"和"的精神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致中和”“中庸”是古代先民孜孜以求的美德,其首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亦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系指“中用”,“中用”即“用中”,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曰:“用中即中庸之义是也。”中庸观念强调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