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河洛古国”或者“河洛古城”之前,首先了解一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国自“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开启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也随即提上了日程,这项国家工程在2001-2003年是预研究阶段,2004年正式启动,一直延续至今。这项国家工程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研究的主要时间节点为5500-3500年前中华文明的演变进程,通俗一点就是夏代及其之前的中华文明发展,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古代的大型遗址的考古挖掘,综合各学科,探查这些古代遗址的年代以及文物。
文明的发展一般遵循如下的规律:部落部落联盟(聚落)古国文明(有类似都城的建设)统一的王朝文明,文明发展都按照这一规律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探源的就是古国文明,有高于部落联盟形式的古国存在。
最为著名的是浙江余姚的良渚文明遗址,建设于距今5000年前,类似于古代都城的建设规模,几个简单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是建设不了这么大规模的都邑的,已经进入“古国文明”时期。控制的区域和人口不是简单的部落联盟能够达到的。良渚文明使得中华文明可以溯源到5300年前。辽河流域也发现了距今5000年前的大型遗址遗存。
通常说中华文明主起源地在黄河流域,但是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启十几年间,黄河流域始终没有明确出现距今5000年前的古代都邑性遗址。
2020年5月7日,河南郑州巩义县双槐遗址的挖掘和研究使得“河洛古城”再现,根据科学仪器对出土各种器物的碳14年代测定,河洛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年。也应了《易经》中所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这一遗址正好居于河洛地区的中心区域。河洛古城的发现使得中国中原的古国文明上推至5300年前。
河洛古城的发现使得专家推测称有可能是黄帝时期的都城,《竹书纪年》中记载:
一百年,地裂,帝陟。
由于地震,黄帝迁都了,在河洛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地震时候留下的地震裂缝,是否真的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简单介绍一下河洛古城:
图一,河洛古城功能区分布。
河洛古城有三道壕沟,在双槐树遗址周边还有一些同时代特色的中小型的聚落遗存,围绕这个遗址,明显周边的聚落群体是为这一中心服务的。
图二,家蚕牙雕。
遗址内发现的家蚕雕刻为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明显那个时代的人对蚕有了相当的认知。
图三、陶罐构成的北斗九星遗址图。
这是遗址内用瓦罐组成的“北斗九星”遗存,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华文化标识,后来我们通常认知的是“北斗七星”。
图四,祭祀用成年猪骨骼遗留。
古代用成年的猪来进行祭祀,这是猪骨遗存。
图五,双槐树遗址人头骨复原图(来源央视)。
这是考古专业部门对河洛古国墓葬遗址内的人头骨复原图,只代表个体,没有全部做复原。
据早期发掘时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有颜色的丝罗品遗存,只找到一小块,上海有关部门检测时间为距今约5600年。
河洛古城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在这一大型遗址周边地区还发现了同时代特色的中小聚落的遗址,它们拱卫在河洛古城周边,俨然是一个文明古国,称呼“河洛古国”也是可以的。不过这一遗址的发掘还没有最终完成,不过中原中华文明可以上推至5000年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