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介绍一下良渚文化

介绍一下良渚文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33 更新时间:2024/1/22 8:41:48

良渚化一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小标题)发现“中华第一城”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的良渚遗址是其中心遗址文化命名地。从1936年发现至今,在这40余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考古科研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为配合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基建项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窑葡萄畈遗址一带发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河沟。考古人员顺藤摸瓜,以这一发现为基点,开始向南北进行延伸钻探调查和试掘。经过18个月的努力,考古人员在莫角山四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古城墙基址。11月29日,考古人员宣布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据介绍,这座古城位于莫角山四周,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东西长约1500米-1700米,南北长约1800米-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约40米-60米,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根据城墙外侧叠压的堆积中出土的陶片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尽管古城的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后判断,但考古人员发现,古城建城的位置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斌介绍说,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小山,则分别被用来作为城墙西南角和东北角的制高点。(小标题)良渚文明找到“都城”确定文明发展阶段这是一座令考古界期待已久的古城。在良渚遗址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多年来已相继发现墓地、祭坛、制玉作坊、建筑基址、防护工程、聚落遗迹等各类遗迹135处。遗址分布密集、规模宏大、类型齐备、级差明显,显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带有史前都城性质的空间形态和聚落布局。一个疑惑也由此环绕考古学界多年:“遗址规模这么大,反山、瑶山上又有高规格的墓地,难道没有中心吗?”良渚古城被认为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其发现串连起良渚遗址中多年来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令良渚文明最核心区域格局更为清晰。关注良渚文明多年的知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介绍说,古城所环绕的莫角山一直被推测是良渚遗址的中心。其西北角是反山,其中发掘的12号墓出土过刻有神人兽面纹的大玉琮等500多件玉石制器,据推测是一级的墓葬;莫家山的东北角是马金口,出过六七米长的大方墓遗址;山的东南面是钟家村,出土过重要的大玉璧。“现在看来,这些重要遗址建筑都在古城内,城外则分布着祭坛、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码头等重要遗迹。”严文明说。之前,考古界一直认为,良渚文化发展水平是即将进入文明或者初步进入文明的阶段。如果进入早期文明社会,则应该有个初步的国家组织,以区别于以血缘为单位的氏族社会。都城正是其重要标志。严文明表示,有明显职能分工与布局规划的良渚古城的发现,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改变了考古界原来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小标题)考古意义相当于发现殷墟考古学者认为,良渚古城的发现,不仅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发展阶段的认识,对中国乃至世界史前文明研究也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名考古学家忠培在实地考察后明确指出,良渚古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中国目前所发现史前文明时期规模最大的古城,可称为“中华第一城”,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据介绍,我国已经发现了60多个史前古城,面积一般为10万至20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古城只有两个,一座位于湖北天门,面积约120万平方米,一个是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面积约280万平方米,“不过其西城墙不存在了,所以只是个估数。”严文明说。严文明表示,良渚古城的考古意义之所以重大,不止在于其规模第一,更因其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国家文物局曾明确提出,在目前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主体范围在环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就是莫角山、古城以及外围的良渚文化遗址群;扩张区则北至江苏北部,南到浙江南部,西至江西、安徽;影响区则从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南到广东。“其影响范围占了半个中国,并被后世中国的主体文化明显继承,如果没有比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严文明说,“只有在这个大背景下,古城的意义才充分凸显。”据了解,考古人员接下来将仔细勘探古城,如找城门、找道路,了解里面的格局,必要时有的部位会进行解剖性的发掘。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百,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当时“良渚度”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

  •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良渚(在距今5300~4000年)比夏朝还早1300多年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宁绍平原-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是江南最具特色的一个文化系列。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河姆渡文化,被认为是江南地区迄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其后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或草鞋山文化分布范围更广。已发掘

  • 公元前3113年中国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什么朝代都不是的,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建立是在公元前2070年,你说的公元前3113年比它要早1000多年,那个时候中国还处在部落时代,当时中国是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还有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

  • 良渚算不算是“华夏文明”?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从礼器到城市规划,良渚文化的辐射对整个华夏概念下的文明都不可忽视。相对于定义较狭隘的中原起源说,良渚文化更有资格被称为华夏起源。晚期良渚现“断层”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70年多年,却令考古界和史学界一直头疼不已,因为在史料中,江南地区的晚期良渚文化居然无文字记载。这一曾经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良渚文化“断层

  • 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

  • 良渚文化是什么时期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

  • 周代礼乐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

  • 周代礼乐文化主要包括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有“房中”、“雅”、“颂”之分,舞有“大武”、“勺”、“象”之别。礼、乐、刑、政四术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其中礼、乐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立的一种等级制度,而刑、政则是对下民的。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

  • 怎样评价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因此,是礼为主,乐为辅,来作为维护宗法的手段。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

  •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怎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