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良渚算不算是“华夏文明”?为什么?

良渚算不算是“华夏文明”?为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29 更新时间:2024/4/18 1:00:29

从礼器到城市规划,良渚化的辐射对整个华概念下的文明都不可忽视。相对于定义较狭隘的中原起源说,良渚文化更有资格被称为华夏起源。

为什么良渚文化会在4000年前突然消亡?

晚期良渚现“断层”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70年多年,却令考古界史学界一直头疼不已,因为在史料中,江南地区的晚期良渚文化居然无文字记载。这一经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良渚文化“断层现象”,一直成为悬而未决的谜团。不过,有关江南地区良渚文化是否消失的问题,我国曾有多位学者作过研究,结果是“消失”与“未消失”两种观点并存。而造成晚期良渚文化人从江南地区突然神秘失踪的原因,则有海侵、特大洪灾和战争三说。由于这些说法的证据都较单薄,缺少足够的说服力,因此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得到考古界和史学界多数学者的认可。州武进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林志方认为,依据江南地区现有的考古资料,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阴阳营文化、良渚文化层之上的是“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且绝大部分地区是“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叠压在良渚文化层之上。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江、浙两省的文博工作者已对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古发掘,江南地区最早“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的时代为西周早期。依据“湖熟文化”、“马桥文化”人最早墓葬的时代为西周早期、江南地区古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及良渚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的时代,可以证明江南地区夏、商出现了文化断层,进而也证实了江南地区良渚文化消失的可能。是否迁徙到江北本月初,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良渚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各路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新说。据报道,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认为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应为距今5300年4200年左右,而其消亡的真正原因则是由战争和内讧引起的,最终为钱山漾类型所取代。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分析认为,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钱山漾类型及马桥文化遗址分布面广,且文化传承有序,尽管个别遗址见有淤泥层,但其成因复杂,应属局部现象,倘若认为当时曾发生过海侵或特大洪水灾害而导致毁灭性的文化消亡,恐怕有失偏颇。那么,良渚文化的消亡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会上,林志方则提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论说新突破,他提出,“江南地区晚期良渚文化人从江南地区消失是由于整体迁徙今苏北地区”,此观点一出,各方为之哗然。林志方认为,首先,“江南地区”西及西南面的临近地区良渚文化层上也存在文化断层。依据考古资料显示,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和含山凌家滩遗址处均有过少许良渚文化人的迁居。薛家岗遗址和含山凌家滩遗址良渚文化层上也存在文化断层,即可排除“江南地区”晚期良渚文化人有迁徙这两处的可能。其次,新沂花厅遗址发现多座良渚文化晚期大墓。1987年和1989年,南京博物院对苏北地区的新沂花厅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遗址的北区清理出10座大墓,其中有8座大墓存在人殉现象,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378件、含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的陶器345件、含有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特征的石器37件。经过对花厅遗址北区出土的多件良渚文化玉器,出现的人殉现象及社会状况等情况的考古研究,有关专家认为,花厅遗址早期是大汶口文化领地,以后(至北区墓葬时期),北上的发达的良渚文化取代了这里的土著大汶口文化。“江南地区”晚期良渚文化人整体的迁徙地必然在今苏北地区,其政治中心就在新沂花厅遗址处。此外,我省的苏北地区有众多的良渚文化晚期遗址。这些地区处在良渚文化晚期遗址较集中的苏北地区的北面和西面,出土的良渚文化器物较少及年代偏晚,故这些地区的良渚文化人与江南地区晚期良渚文化人的迁徙也无直接关系,而应与迁徙今苏北地区的晚期良渚文化人的再次迁徙有关。而在“全国良渚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些专家则认为,“从良渚文化墓葬中见到的随葬石(玉)钺、箭镞等石器分析,依稀透露出当时社会战争频繁的历史信息,有可能是对外征战,加上内部集团矛盾激化、内耗加剧,自然环境恶化而最终走消亡。”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

  • 良渚文化是什么时期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

  • 周代礼乐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

  • 周代礼乐文化主要包括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有“房中”、“雅”、“颂”之分,舞有“大武”、“勺”、“象”之别。礼、乐、刑、政四术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其中礼、乐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立的一种等级制度,而刑、政则是对下民的。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

  • 怎样评价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因此,是礼为主,乐为辅,来作为维护宗法的手段。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

  •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怎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

  • 关于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

  • 夏朝的礼仪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现在勉强能搞明白夏朝有几个夏王,大部分夏王的历史都是空白,更别说什么礼仪了。周礼,可参考《礼记》。据说《礼记》就是根据周礼编制的,关于朝堂之上的礼仪《礼记》有简单记载。比如:《礼记明堂》中说: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其位置是:周公代表天子,背着斧依,面朝南而立。三公在中阶之前站

  • 夏朝的文字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代的文字资料。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字的

  • 中国夏朝文字(文化)与现代中国水族文字(文化)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对于所有中国人,特别是历史研究以及爱好者来说,夏朝是否真的存在,确实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迷”尽管发现了不少有关“夏朝”的“文化层”(堆土),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难见有关夏朝的“只言片语”。办案讲究的是证据;历史上的“断代”更应该注重实物证据,“二里头”等等遗址的发掘进行了多年,不过仍然没有确凿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