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12 更新时间:2024/1/18 5:32:42

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人生有很多痛苦,最痛苦的莫过于人活着,但钱没了,而紧随其后第二痛苦的则是,节还在,但假没了。

对,我说的就是元宵节。

提到元宵节,除了吃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灯。灯,已然是元宵节的标志物了,甚至还延伸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而关于元宵节最常见的三种起源,如汉武帝祭祀太一说、汉明帝燃灯表佛说、道教三元说等,也都是从灯的角度来解释元宵的缘起。

但实际上,张灯习俗是比较晚起的。正如台湾民俗学家王秋桂在《元宵节补》一文说,“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才出现,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要到唐以后才称为元宵的标志。”

而在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

1.最初是火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一个名叫柳彧的御史上了条反三俗的奏章。他对皇帝说,最近几年,每到正月十五,老百姓就知道整日玩乐,不是呼朋唤友四处浪荡,就是聚众嬉戏赌博,非但白白地铺张浪费,而且整的男女混杂,有辱斯文。于是,他请求皇帝下道诏书,禁止一切不文明的行为。

这是目前能见到的,对于正月十五节日最详细的描述,其中,柳彧提到老百姓的节日习俗是“燎炬照地”,即当时民众过节是点火而非张灯。

实际上,直到清代民国时期,火仍然是许多地方元宵节的特色。

如清人著作《锡金识小录》提到乾隆十七年本地的过节习俗为:十五日元宵节,夜断松木为薪,架而然之朴门左,佐以爆竹银花,日火炉,盖古掺盆遗意。

民国十九年《永和县志》则提到:十五日元宵,张灯放花爆,并院中放火,曰“打夜火”。类似的习俗还有许多。

此外,民间流传的关于元宵节起源的口头传说,也能提供相应的佐证。

湖南临湘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古时候天鹅降临人间后被猎人射中受了伤,玉帝相当恼怒,于是打算在正月十五这天派天兵下凡放火,要把人畜都通通烧死,以给天鹅报仇。有个仙女姐姐同情人类,便私自下界告诉老百姓。

为了逃避灭顶之灾,人们便在正月十五这天放烟火、挂红灯,装出大地着火的样子。玉帝果然上当受骗,不再派天兵放火。此后,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张灯结彩放烟火。元宵节就这样形成了。

其他地方还有东方朔助宫女说之类。虽然各地流传的故事不同,但却有共性:即元宵节之所以要张灯和放烟火,目的是制造出人间着火的假象。显然,火是核心元素。

简而言之,点火是元宵张灯的缘起,张灯是点火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为何会发生这种转换呢?

2.燃灯礼佛?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东汉明帝被刻画成了印度阿育王的中国副本,夜梦金人的典故很多人都熟悉,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才使得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流行开来。

为了提倡佛教,汉明帝下令全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全部挂上灯笼,以此礼敬佛祖,即所谓的“燃灯表佛”,灯节就此形成。

以上便是元宵节起源的汉明帝燃灯表佛说。不过,这一说法通常认为是后人所编造的。

其史料来源是宋元之际的《岁时广记》所注引的《僧史略·汉法本传》,其中铁口直断,“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但《汉法本传》通常被认为是伪书。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为了争夺信众,开始不断撕逼,为了抢占理论高度,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搞潜心创作,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伪书在此期间大量面世,道教最著名的便是传说中的《老子化胡经》,《汉法本传》则是佛教所编撰的伪书之一。

除了燃灯表佛故事不可信外,根据吴焯先生的研究,汉明帝夜梦金人一说恐怕也是后人所附会的,因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概是在西汉末年,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皇室之中最早信奉佛教的是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而即便是刘英本人,对于佛教也不太了解,只是将释迦牟尼当做黄老一般的神仙去祭拜。

但是,转折又来了,虽然人物不对,但观灯源于佛教恐怕确有其事。

3.从火到灯

燃灯表佛之说在佛经中随处可见。

佛经《莲花面经》记载,释迦牟尼去世之前,明确告诉弟子阿难,希望在自己去世后,信徒能为自己设七天七夜的供养大会,供养的方式便包括“种种灯明”。另一部佛经《佛般泥洹经》则提到,在佛涅槃之后,信徒将他的舍利用金罂盛放,置于金床之上,然后“天人散华伎乐,绕城步步燃灯,灯满十二里地”。

显然,就佛教而言,以燃灯方式供养佛祖是释迦牟尼本人意愿,属于正统教义。而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资料,其燃灯礼佛的时间正是在中国的正月十五日。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伴随着持续的动乱以及胡人入主中原,佛教得到迅猛的发展,远超道教而成为信众最多的宗教,上层社会也迅速投入佛教的怀抱。基于此,许多佛教习俗逐渐被吸纳融合,成为中国本土的社会习俗,元宵观灯便是其中一例。

元宵观灯习俗较早的史料记载出现在隋炀帝时期,自诩为文学大家的隋炀帝曾有诗作《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诗中提到的“法轮”、“梵声”显然都是佛教术语,表明在杨广看来,元宵节的种种习俗源自佛教。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之二: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这里,作者将元宵的花灯与佛火等而视之。

如果说隋炀帝时期是元宵张灯习俗的开始,那么其定型则是发生在唐代。

唐睿宗李旦时期,有位名叫僧婆陀的佛教徒上书皇帝,请求在元宵节时燃灯三天三夜,皇帝批准了这一请求。其后玄宗即位,再次下诏,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燃灯,并以为定式。

就这样,元宵张灯成为此后千年的惯例。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农历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2022年1月5日17点13分54秒将迎来今年的第一个节气——小寒。介绍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农历冬季的第5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与大寒、小暑、大暑与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候温暖变化的节气。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还没达到极致,古人认为:“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

  • "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老北京共有多少条胡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已经成为老北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在这些历史悠久的胡同里,每天都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历,一砖一瓦都藏着回味无穷的往事。“胡同”这一叫法出自蒙古语,最早源于元代,在很多

  •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五千年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经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以表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可是仔细计算一下就会发现,中华文明好像根本不到五千年,而且还差挺多,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首先“上下五千年”的指的不是往上五千年,往下五千年这种意思,而是从公元前后算,公元前的上古,公元后至今,这才是“古今”

  •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何时?又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何时?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追溯下来,更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以及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和中秋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甚高。如今中秋节将至,学长今天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秋节的起源,以及中国各地

  • 孟子游说各国为什么没人重用?襄王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孟子游说各国为什么没人重用?襄王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衣赐履按:孟夫子,亚圣,在儒家里,是仅次于孔夫子的大腕儿。老先生身体不错,活到八十四岁,后半生都在与人辩论和向各国国君兜售治国理念而奔波,应该说还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最后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但是大名远扬,绝对位列战国大V前

  •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寒,为什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你们知道小寒吗,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小寒属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第23个节气。在小寒之后,还有大寒。过完大寒,一年就宣告结束,开始第二年的第1个节气:立春。虽然小寒和大寒都意味着寒冷的冬季,但在人们看来,“小寒胜大寒”,小寒比大寒还要冷一些。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从气象学的角度来分析一

  •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火把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和灯节,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秦朝就有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汉朝立之初,汉惠帝生性懦弱,政权被吕后把。吕后极力培植吕家势力,削除刘家势力。先是杀了赵王刘友,后让自己

  • 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有多么重要?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有多么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遁卦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意思就:退让时居后尾随,有危险。不可以有所前往。《象》说:退避时居后尾随会有危险,不前往又有什么灾难呢?初六在

  • 中秋节为何有"拜月"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中秋节为何有“拜月”的习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传说,在土古时期也有一个后羿,一次天帝的十个儿子贪玩,一起跑了出来,大地都烤裂了,江河湖泊也快烤干了,地里长不出庄稼后羿便手搭弓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百姓。天帝怪罪后羿,就把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一起赶下凡间。下凡

  • 古代为何称女孩为"黄花闺女"?竟有这些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黄花闺女”这个词,那么黄花闺女到底从何而来?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爱在脸上“贴黄花”。黄花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薄芝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蜓翅膀等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沾满黄粉之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也有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