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文化领域有哪些经典「中西融合」的案例?

文化领域有哪些经典「中西融合」的案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12 更新时间:2024/3/19 13:41:36

“中西融合”的定义很宽泛,理论上糅合了中华化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创造都可以视作“中西融合”,但能称为经典的关键在于行之有效且获得广泛认可,前提在于融合本身能否做到取二者之精华且去其糟粕,否则融合出来的也只是怪胎,更难称之为经典。

什么是中式文化的精髓?传统儒家文化讲的“五”,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这五个字贯穿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最能代表“中式文化”的特征;

谓西式文化的精髓?熬过了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代表西式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曙光,现代化的进程也随之而来,蒸汽机动力的轰鸣声响彻全球,近现代西方也凭着船坚炮利将“西式文化”散播到全世界本质上西式文化的精髓在于“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管理模式。

作为一家中国的现代化企业,我们正好可以以自身企业管理文化的视角回答一下这个话题,与大家聊聊方太是如何看待“文化中西融合”这个课题的刚好在知乎上有较多知友关于方太的讨论聚焦在“方太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在方太工作是怎么样的体验?”;而诸如种种讨论,都绕不开大家对方太文化的关注,特别是其中浓重的“儒家色彩”。

实际上,方太并不是在以儒家文化推行现代企业管理,而是融合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开创具备本土特色的“方太文化”,时刻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始终能够在时代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他们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中。”

他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管理一定要适应本土文化,才会有接受度,因为管理者不像技术和资金,无法依赖进口来解决,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管理者才能做好本土的企业管理。

简单讲,现代西式企业管理经验是方法论,应该加速学习和吸收,但需要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缰进行本土化,才能行之有效。

“以道御术,则术成”

这和古代先贤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样说明优秀的文化不管在任何时代都具备其价值。

在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领域,文化的“中西融合”依然是重中之重的命题,也是每一家中国现代企业都应该去重视和研究的,那么方太是怎么做的?

现代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即“是否可重复验证结果”,其结论是通用的;传统文化更多体现为信仰和实践,很难用某个单一的现代学科进行界定,同时文化和信仰也是多元的。而且,前者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后者卷帙浩繁,如何从中筛选出适合中国的部分,本身就是一大难题;更遑论每家企业的情况不同,所适应的文化也不同。

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困难重重。

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深知这种困难,并一直在追求管理制度与信仰的融合。

方太在探索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传承与发展期、西学优术期、中学明道与模式初成期和文化弘扬与模式完善期四个时期。

1996年方太初创时,茅忠群怀有要打造“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高端品牌”的志,彼时,他认为做企业的目的是通过提供高品质、有品位的产品让顾客家的感觉更好,于是,他把方太的使命确立为“让家的感觉更好”。

这一使命主要聚焦在产品体验层面,这一层面对应的企业目的是提供好产品,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

2002年,茅忠群从中欧商学院读完EMBA学成归来,他开始深度思考一个问题:EMBA的课程几乎都是西方的管理理念,这套理念真的能够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吗?为了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茅忠群对比了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对于美国企业管理理念的学习路径,期间,他还若干次去日本企业参观。他发现同样是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日本的企业经营者没有全盘学习,他们既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日本本土的文化。这种对比给了茅忠群很大的发: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呈现了灿烂的文化,未来的中国企业管理一定是把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西方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2004年,茅忠群开始了“取经”之路他先后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而当时正是中国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把西方管理理论奉为圭臬的时期。茅忠群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期间,从理工科毕业的他成了一个谦恭的“文科生”,随着学习的深入,茅忠群仿佛找到了“新大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中华优秀文化。

茅忠群确信自己找到了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作为一家现代企业,在方太早期全面导入中华优秀文化时,茅忠群没有找到参照样本或实践案例,所以方太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学习、研究,一边实践、总结。

从2000年到2008年是8年的酝酿期;从2008年到2018年是10年的践行期;2008年,茅忠群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公司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至今14年时间,在浩繁的中华优秀文化中抽丝剥茧,方太逐渐梳理出独特的方太文化体系,并以十六字方针来调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即“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意在用“道”来驾驭,优化西方管理模式。

基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体悟,方太在2015年把愿景升级为“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2018年,茅忠群体悟到做企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再加上“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的核心价值观,共同形成了方太文化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这是企业的经营之道、核心思想,也是企业的“三观”“成什么”“为什么”“信什么”。

方太花了10年时间成为把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的企业典范,形成了具有方太特色和社会价值的方太文化管理体系。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从无到有,方太在这场中式管理模式实验中寻找到了高效可行的方法促使文化和业务一体发展:比如用全员身股分红平衡义利,用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精神“仁爱”指导企业创新,用“五个一”帮助员工事业与生命双成长等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的指引下,方太用了11年跨越了十亿规模,用了22年跨越了百亿规模,成功塑造了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厨电品牌。

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陈春花评价方太文化:方太文化为一个让务虚变务实的企业文化实践经典,作为一个研究中国企业成长方式的学者,我也一直在找寻把中国文化的智慧融入现代企业发展中的经典案例,方太正是这样一家真诚从传统优秀文化吸取养分的企业。当一个拥有几千年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国家,与一个怀揣着现代梦想、畅想全球的企业家相遇时,总是令人倍受鼓舞并充满期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杨壮评价方太文化:文化是软件,管理模式与方法是硬件。只有两者配合默契,企业才能收获预期的结果。在我看来,方太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原则和底色,很好地吸纳了西方的管理模式、方法和工具,而且相得益彰。

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评价方太文化:我尊重和推崇方太,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认为,商业文明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创造,企业是人成长和修炼的道场。优秀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所学校,只是同时在生产物质产品和服务而已。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评价方太文化:子曰,“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治企似驾车、如治国,即使基础再好,管理不以其道,企业不会行稳致远,也就不能强大,更不会伟大。这本书介绍了方太治企之道,探索成为伟大企业的必由之路,值得每一位企业家借鉴。

企业儒学创立者、中山大学教授黎红雷评价方太文化:方太文化以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其“伟大企业”的愿景,“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类社会真善美”的理想追求等,实现了儒家商道智慧与现代企业经营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新时代新儒商的精神风范。

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刘东华评价方太文化:方太最大的成就之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成了一家现代企业的成功标本。经过25年的努力,方太居然以企业为载体,做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完美融合,谁还能说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支撑现代意义上的卓越企业?更令人高兴的是,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方太不会是孤例,它不但是探索者和先行者,而且为无数的后来者画出了一张通向美好未来的清晰路线图。

回到题目本身,方太在文化中西融合领域的探索不敢说是经典案例,但至少可以讲我们为中国企业在企业管理上留下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愿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企业都能在实践“中西融合”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从而帮助更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影响力。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文化事象案例怎么写(怎么写一个文化创意方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这个的看具体的场景,因为方案是要服务于目的。大概而言,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反过来思考,如何有效解决;2、如果是乙方的话,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对方痛点和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而不要仅仅分析问题;3、措施要有可行性,很多方案看起来很好,但无法落地,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案;4

  • 例举一个你知道的文化现象叭,文化变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文化变迁的含义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谓文化变迁,一般是指任何影响文化内容或者结构的变化。也有学者从族群的角度认为文化变迁指的是由于族群(或者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我们认为当文化的元素、结构等发生了增加或者

  • 如何看待当下文化综艺越来越多的现象?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 中国的民间故事有些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精编连环画)(1)(豆瓣)这个吧,天知道我小时候看了几遍顺便原文来自姚宝的《中国各民族神话》系列丛书奔波儿灞,灞波儿奔,刁钻古怪,古怪刁钻,精细鬼,伶俐虫,巴山虎,倚海龙,有来有去,云里雾,雾里云,急如火,快如风,兴烘掀,掀烘兴出自《西游记》四娘子/高八丈《乾馔子》忽见堂上有伛背衣

  • 给几个小人物艰苦奋斗后成功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创业故事:麻辣鱼传奇(10:16:36)标签:杂谈成功人士的传奇创业史,我们大都耳熟能详,且能娓娓道来,言谈中不乏崇敬甚至艳羡。但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人物,我们的左邻右舍,我们的朋友,或者只是点头之交的似曾相识的人,也有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加上自己的天赋,当然还有一些机遇,而成功的事例。当然,这种事

  • 中国民间故事一共有几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唐朝垂拱年间,阳谷县有一个名叫徐怀志的老汉。有一年的夏天,徐老汉与老伴丁氏在榻上睡觉,到半夜的时候,徐老汉感觉十分闷热,便从床上坐了起来。他准备拿扇子扇扇风,可是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手竟然从扇子上穿了过去。徐老汉用力去摇妻子,可是妻子根本感应不到,自己的嗓子好似被什么锁紧一般,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就在徐老

  •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哪些跟桥有关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一般桥都有两岸。我认识的第一座桥,只有此岸没有彼岸。那时候我大概三四岁,因为家长工作原因,在青岛住了一段时间。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去栈桥玩儿”。栈桥的一端是个小公园,另一端就径直伸向大海中。尽头有个仿古的小亭子,桥上围栏、路灯的风格是满满的90年代的感觉。我以为这桥是最近才造的。确切说,我对它的年

  • 有文化的故事怎么讲?(怎样讲好一个企业文化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一节文化课版权图片企业文化故事的作用力发生于三个层面:意义性、丰富性和真实性。三者共同作用呈现温度,使人们对故事产生信赖,进而发生影响。一个企业文化故事的温度,与其丰富性和真实性有关,意义感则在温度连接之后,而温度之前需要这个故事的讲解足够丰富,而且使大家感受到真实性。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使企业文

  • 想要变得看起来有点文化应该读那种书或者哪些书?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不解。其实看起来有文化和读什么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的,有文化这件事情更多时候不应该是“看”出来的,而应该是交流出来的。先说说为什么它们没有必然的关系吧。想让自己看起来有文化其实不难。第一给自己准备一副眼镜。因为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看到那些戴眼镜的同学,会特别羡慕。大概就

  • 你们都知道哪些菜的来历故事?或者是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有一道菜叫“鱼腹裹羊”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是三个鱼字。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但是易牙所创制的"鱼腹藏羊肉"一菜,比单食鱼肉更为鲜美。因此,后来"鲜"字的写法才改为"鱼"加"羊"。易牙,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易牙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