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看待当下文化综艺越来越多的现象?

如何看待当下文化综艺越来越多的现象?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29 更新时间:2024/3/15 11:13:50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

“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国家政府有关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

一批高品质高水平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从各种质量参差不齐,泥沙俱下的选秀综艺、真人秀综艺、偶像养成类综艺及脱口秀类综艺等各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且凭借其文化底蕴以及人文关怀,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迎来爆发式增长,从而在综艺界掀起一股旷日持久的“文化热潮”,深受各圈层观众的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全国大约有50多档文化综艺,主要以央视为排头兵、地方电视上星综合频道为主要阵地。

这些文化综艺大多以原创模式为主,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发扬时代精神和革命精神。

我们不禁深思,文化类综艺节目究竟以什么样的魅力吸引着受众,进而掀起如此大范围的文化浪潮?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更加利于有推进传统文化以流行化、年轻化的形态去传承与发展。

一、我国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变迁与发展

对于综艺市场而言,文化性和娱乐性二者缺一不可,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出健康的电视综艺生态环境,从而接受不同受众群体的自由选择。

当众多电视节目被千篇一律的明星面孔充斥,文化类综艺节目则采用平民明星化和明星平民化的视角,满足了观众对电视文化与电视娱乐的双重需求。

根据文化类综艺内容属性的差异,可以将其细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核心,以古典文化为基础的古典文化类,代表综艺有《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

落脚于人的情感体验和共鸣,重点挖掘文化中体现人性的一面,使观众在娱乐中收获感动的文化情感类,代表综艺有《见字如面》《朗读者》;

关注社会现象和特殊群体,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探讨我们的社会和人的社会透视类,代表综艺有《十三邀》《圆桌派》《和陌生人说话》;

围绕某个专业领域展开,表达专业见解、展示专业魅力的专业主题类,代表综艺有《声临其境》《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等。

事实上,对于国内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电视文化节目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于20多年前在央视播出的历史类节目《百家讲坛》就曾深受许多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受邀的易中天、于丹、刘心武等高校教授们以形式看似平铺直叙、内容实则生动有趣的语言方式,让历史事件变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每一期节目都可谓干货十足。

但即使如此,这些传统文化节目却仍抵挡不住媒介形态的演变、短视频的兴起和观众审美的变迁。

在近二十年的探索中,文化类综艺节目逐渐打破传统主流文化类节目平面化、单一化的固有形态,一批题材新颖、设计构思独具匠心、制作精良的节目不断涌现,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一路飙升。

这些节目制作的成功,得益于央视所运用的特有的主流文化传播策略,即内容创新与形式多元,设计创新与技术进步,嘉宾的强化互动与受众范围扩大三个方面。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流媒体的广泛普及,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渐渐不再满足于停滞在传统的电视屏幕上。

除了提升了节目本身质量,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者在增强和受众的沟通性与交互性上结合流媒体优势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如征集原创作品、投放短视频、发起微博话题、组织线上活动等等。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曾总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流行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讲说形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百家讲坛》、《开心辞典》等为典型;

第二阶段是“综艺形态”传统文化节目的大量涌现;

第三阶段则是“综艺形态”传统文化节目的成熟期。

而蜕变为综艺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原本以专家独自讲说为主的形式,逐渐转变成为“专家+明星+素人”联合登台参与传统文化演绎。

二、多元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随着节目模式、讲述方式、技术应用以及推广宣传等方面的创新,文化综艺节目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原创文化综艺节目为优秀排头兵,一经播出便迎来了新一波收视热潮,引发各大媒体的关注。

《国家宝藏》采用了传统文化内容中最具文化权威和文化代表性的一些博物馆,同时通过博物馆馆长这类专业人士做背书

融汇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其他艺术元素,让国宝“活起来”的手段更为丰富多样,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采取了极具深度和活力的方式来传播我国的文物文化和文物历史。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又不仅仅是采取单向传播或者单调枯燥的上课方式来说教灌输,而是采取充分双向调动的交互性方式搬演,即情景再现。

因此这档节目与以往的传统文博类节目相比,无论在历史文化内容的深度上,还是在形式表现的丰富性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和提升。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时,为了检验和了解该节目受年轻观众的喜爱程度,导演组将其节目上传至著名年轻文化社区网站哔哩哔哩,点击量便迅速突破百万,并且积累了一大批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粉丝群体。

《国家宝藏》创新传播路径,运用年轻群体和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文物背后的典故和来源。

例如,在讲到清朝著名的瓷器各种釉彩大瓶的故事时,节目组便运用穿越的形式讲述典故:

乾隆一心想要打造出中国瓷器之集大成的瓷母瓶,却遭到穿越而来的黄公望羲之、雍正等人对其审美的批评讽刺。

不少观众为此捧腹开怀的同时,也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我国传统的古典审美。

创造团队还把粉丝弹幕中的意见和看法汇总、讨论,并且融入到了第二季的创作之中。

《国家宝藏》导演于蕾称,制作团队会及时搜罗观众的反馈和建议,并且努力地在节目里把这些好的反馈和观众期待的内容呈现出来。

该节目就曾把弹幕中反复刷屏的“国宝在魂不在器”这句话用到了最后一集特展的解说词中。

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传播形式所不具备的特质和优势。

除此之外,在社交网络上,观众们对《国家宝藏》内容的二次创作也使得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环境联系得更为紧密。

在节目热播期间,一些网友将节目中涉及的文物制作成诙谐有趣的表情包和款式丰富的手绘作品。

历史文物与互联网流行语相结合,甚至演变为全网流行的趣味性“热梗”,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全新的文化感染力和感召力。

作为极具创新性的优秀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最终也众望所归地斩获白玉兰奖,并且带动了我国各省各地节假日期间的博物馆热潮。

另外一档优秀的央视文化综艺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也在其传播领域收获了巨大成功。

该节目主创团队十分关注年轻人所习惯的传播方式,并且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来升级节目的传播形式,将其文化内容打造为融媒体产品。

随着VR、AI、5G等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经典咏流传》推出了“读诗成曲”这一新鲜的文化传播概念及融媒体互动途径。

受众能够扫描二维码挑选并且朗读自己所喜爱的诗词曲赋,进而收听到自己所吟唱的片段诗词。

这种运用前沿的AI技术、引入合成歌声、结合语音识别的全新互动方式,不仅可以准确呈现出传统诗词的古典文化韵味,还可以让广大观众朋友体验重温文化经典、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享受,从而成为经典传唱者和文化传承者中的光荣一员。

全国政协委员兼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认为,《经典咏流传》这种文化综艺节目是真正面对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并且以引领观众而非迎合观众的方式,使节目成为一档既具欣赏价值又具娱乐价值的电视文化综艺。

他还表示,我们不应该对青年人总是有一种误解,总是觉得高屋建瓴的东西他们都是不喜欢甚至是拒绝的,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和青年人进行交流,一些看似很大的文化断层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除此之外,年轻观众群体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关注度也相当高,《中国诗词大会》利用现代科技的声光电技术营造了诗情画意的舞美氛围。

担任节目嘉宾的蒙曼老师和康震老师学富五车,对诗词中的文化典故信手拈来,从他们的精彩解说中,观众就能够体验到盛唐的奔放飘逸与两宋的豪放婉约。

到了第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的收视率达1.5%,同时段上星排名位列第一名,微博阅读量和视频播放量总共超过5.71亿次。

与前三季相比,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增加了传统诗词在当代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创新性地将中国古代名画和名曲等作为题目的呈现载体,在传统诗词的底色上更加形象地呈现古意悠远的中华文化底蕴。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可以让人感性地接触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中一些可能看起来是比较表面的东西,而有了表面,观众们才可能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意蕴和内涵。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芳香万里,影响深远

树立文化自信不能仅靠说教,更应当将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心中。

文化自信起源于“文化自醒”,归宿在“文化自行”。

“醒”在于认同中华文化的精神之美与价值之美,并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瑰宝中蕴含的思想、精神与元素,同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丰富其内涵、神韵、气度。

从“自醒”变得“自信”,再到“自行”,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由此得以彰显。

就这一点而言,上述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文化类节目的大火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吸引力。

也更加有力证明了传统文化大众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文化市场潜力。

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坚守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使命,同时结合观众审美需求推出优质的文化产品和内容,进而找到合适的对接点进行创新与传播。

詹姆斯凯瑞曾提出一种传播的仪式观,即传播并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分享与参与的过程,传播本身将构成一种“共享信仰的表征”,指向一个具有共享意义的“文化世界”的建立。

文化类节目的产生迎合了时代特点,而对于以往的以满足观众娱乐要求为创作目标的电视节目而言,文化类节目的产生是一种冲突,体现了现代性特征,即电视节目创作目标从娱乐至上向文化至上的转变。

文化类节目在以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中产生,代表着这一时期节目制作者对于文化类节目的高度重视。

四、文化综艺如何突破现实困境,谋求破圈之道

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这个受众注意力转瞬即逝的时代,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在呈现明显的降温趋势,许多后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同质化严重、照搬形式、投资遇冷等问题层出不穷。

究其原因,文化类综艺创新的现实困境在于:

一方面,文化综艺主要是对受众情感和思想上的发,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背景门槛要求,而娱乐性质的综艺节目则更多是基本情绪的娱乐需求,氛围轻松,节奏紧凑,受众基础更广。

另一方面,娱乐类综艺节目有许多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例如《奔跑吧》《中国好声音》《极限挑战》等等都是借鉴自国外的综艺节目模式。

而归根结底,流媒体的发展和短视频的冲击才是使曾经盛极一时的文化类综艺疲态遇冷的根本原因。

不可置否的是,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天然认同感与寓教于娱的形式创新仍会是文化类综艺破冰回春的王牌优势,虽然文化类综艺能否重回综艺赛道占领一席之地是难以预判的未知。

但我们坚信,创新展现形式、拓展文化题材、深耕文化内容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终极破圈之道。

除此之外,大多数电视台对于节目优劣的评判标准只能局限于收视率的高低,出于对广告收益的考核要求,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都会面临出局的风险,一些文化类综艺节目便难以幸免。

对于文化内涵高的电视节目来说,节目热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蓄,节目的文化影响力也是收视率难以衡量的因此,科学、综合的电视节目考核体系亟待建立。

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与丰富。

为回应这一时代的文化诉求,电视文艺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提高自身媒介文化素养,创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结合当下,迎合时代,背靠历史,面向群众,扎根泥土,创作出更多高质量、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综艺,从而增强国民的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中国的民间故事有些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精编连环画)(1)(豆瓣)这个吧,天知道我小时候看了几遍顺便原文来自姚宝的《中国各民族神话》系列丛书奔波儿灞,灞波儿奔,刁钻古怪,古怪刁钻,精细鬼,伶俐虫,巴山虎,倚海龙,有来有去,云里雾,雾里云,急如火,快如风,兴烘掀,掀烘兴出自《西游记》四娘子/高八丈《乾馔子》忽见堂上有伛背衣

  • 给几个小人物艰苦奋斗后成功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创业故事:麻辣鱼传奇(10:16:36)标签:杂谈成功人士的传奇创业史,我们大都耳熟能详,且能娓娓道来,言谈中不乏崇敬甚至艳羡。但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人物,我们的左邻右舍,我们的朋友,或者只是点头之交的似曾相识的人,也有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加上自己的天赋,当然还有一些机遇,而成功的事例。当然,这种事

  • 中国民间故事一共有几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唐朝垂拱年间,阳谷县有一个名叫徐怀志的老汉。有一年的夏天,徐老汉与老伴丁氏在榻上睡觉,到半夜的时候,徐老汉感觉十分闷热,便从床上坐了起来。他准备拿扇子扇扇风,可是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手竟然从扇子上穿了过去。徐老汉用力去摇妻子,可是妻子根本感应不到,自己的嗓子好似被什么锁紧一般,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就在徐老

  •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哪些跟桥有关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一般桥都有两岸。我认识的第一座桥,只有此岸没有彼岸。那时候我大概三四岁,因为家长工作原因,在青岛住了一段时间。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去栈桥玩儿”。栈桥的一端是个小公园,另一端就径直伸向大海中。尽头有个仿古的小亭子,桥上围栏、路灯的风格是满满的90年代的感觉。我以为这桥是最近才造的。确切说,我对它的年

  • 有文化的故事怎么讲?(怎样讲好一个企业文化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一节文化课版权图片企业文化故事的作用力发生于三个层面:意义性、丰富性和真实性。三者共同作用呈现温度,使人们对故事产生信赖,进而发生影响。一个企业文化故事的温度,与其丰富性和真实性有关,意义感则在温度连接之后,而温度之前需要这个故事的讲解足够丰富,而且使大家感受到真实性。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使企业文

  • 想要变得看起来有点文化应该读那种书或者哪些书?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不解。其实看起来有文化和读什么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的,有文化这件事情更多时候不应该是“看”出来的,而应该是交流出来的。先说说为什么它们没有必然的关系吧。想让自己看起来有文化其实不难。第一给自己准备一副眼镜。因为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看到那些戴眼镜的同学,会特别羡慕。大概就

  • 你们都知道哪些菜的来历故事?或者是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有一道菜叫“鱼腹裹羊”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是三个鱼字。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但是易牙所创制的"鱼腹藏羊肉"一菜,比单食鱼肉更为鲜美。因此,后来"鲜"字的写法才改为"鱼"加"羊"。易牙,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易牙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

  • 有文化故事的卷烟陈列(经典的卷烟是哪一款?)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经典的卷烟种类因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异,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经典卷烟款式。以下列举几个可能的经典卷烟款式:1.中国:中华、黄鹤楼、软百万。2.美国:马尔博罗、万宝路、西方人尝到的卷烟。3.法国:Galouises、Gitanes。4.英国:Players、Benson&Hedges

  • 买过/见过最有意思的文创产品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多面体煤精印吊坠秒变最牛老丈人你印象中的印章是什么样子的?最常见的也许就是这种形状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由一个面所组成的印章。但是,你见过有26个面的印章么?多面体煤精印上面这件文物,虽然通体发黑,貌不惊人,但是它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多面体煤精印。一共有26个面,其中的14个面上都刻有印

  • 众多的美食背后有那些精彩的人文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葱油粑粑相传许多年前,靖港一位摊贩经熟人介绍到长沙南门口,架起行头炸葱油粑粑。飘散的香气吊人口味,立刻把长沙城里人吸引来尝新鲜,几乎爽翻了半个长沙城!由此一传十十传百,靖港葱油粑粑摊前的食客从早到晚络绎不绝,靖港葱油粑粑由此在长沙城里扎下了根,仿制者满城皆是。后来,小吃名店火宫殿把那位靖港师傅找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