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既要学习,也要练习,这是一个整体。重学轻练,或重练轻学都是不对的,我的回答是否正确,请朋友们指教。
学书法当然要练,不练是不可能掌握和运用好书法技法的。子曰:“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书法是学出来而不是练出来的,强调的是要学思结合,不能埋头傻练而已
。
王羲之与王献之书法各有什么特点?
谢谢邀请!说实话我没有过多看过王献之。王羲之的行书是真真的巅峰,其草书没有怀素,张旭,张芝的恣肆狂放,应该不是最高境界。王献之的行书比之王羲之应该还是有差距的,其草书较王羲之放的更开一些,但还是达不到狂草的境界。王羲之行书,尤其是圣教序,俊健奇绝有些字美的无以复加,无可替代。至于兰亭序,尽管美不胜收,个人以为很多字已经丢失了王羲之的本来面目,用笔味道气韵已经变了。其草书十七贴。千字文劲健流畅俊朗,干净利落,也是小草里极品!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古之四贤”的说法,其中二王父子一同名列四贤之中。
王羲之父子在历史上并称“二王”,所以我们能够看得到的现象,就是xx书家自称“精研二王”,但是二王是不是就是一回事呢?
其实二王父子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笔法的差异王羲之的书法总体的用笔特征,在起笔方面有“一直下”的说法,也就是大多起笔是露锋起笔,这在王羲之的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
譬如,二谢帖当中的这个“面”字,第一横起笔尖锐露锋,就是在用笔处的一个特征。
而王献之却是使用“篆籀绞转”的用笔方式,起笔藏锋。
譬如王献之东山松帖的这个新就是以藏锋为主的明证。
由此可见,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笔法上就有所区别,合成二王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笔法是统一的。
风格上的差异王羲之的书法,即便是草书,多字的一笔书写也是非常少见的,基本是字与字之间连带比较少。
而王献之则是一笔下来,连带多字,所为“一笔书”也是由此而来。
我们能够从二王的作品中很轻松的看到这些区别,那么莫非二王完全是对立的吗?
也不尽然。譬如在结字关系上。
如图所示的俯仰向背,王羲之是不论内还是外拓,在用字上都有所体现,而王献之则是将父亲的处理方式以外拓为主要表达方式,在结字原理上是不作大变化的。
譬如王献之的《廿九日帖》明显模仿王羲之《得示帖》一类的节奏形式,但用笔偏圆,不如王羲之方圆兼备。
格调上的差异古人说:
右军用笔内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拓,故散朗而多姿。
羲献父子在用笔上的差异,导致了二人格调的区别,也就是古人说的“散朗多姿”与“法度森严”的差别。
历代的书法评论,几乎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
王世贞说:大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餮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王澍在他的《虚舟题跋文征明隶书千字文》中道:羲之书《兰亭》,破坏秦汉浑古风格,为后世妍媚者开前路。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评论王献之书法: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最后,有没有高下之分二王的书法,水平都是极高的,是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古人谈“古之四贤”时父子并称。如果非要分个高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风格,也各有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