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这个问题,是个很有学术味道的问题。就王献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说说我的认识和看法。
一,在二王同代的东晋以及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时期,王献之的创立的“外拓”笔法,就是以圆转为主的,潇洒劲健,纵逸流美书风,被绝大多数书家所钟爱继承。
当时著名书家王氏一门中,王徽之,王玄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王志皆法王献之,宋,齐,梁,陈时的羊欣,丘道护,谢灵运,薄绍之,孔琳之,王僧虔等,都是王献之的粉丝。梁陶宏景《论书启》载:“比世皆高尚子敬(王献之),海内遂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
看《万岁通天帖》,《淳化阁帖》,可知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接近,承袭王献之书风。
梁虞《论书表》说当时的权臣“玄桓耽玩,不能释手,二王书迹,常置左右。”首先将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为“二王”,作为“新体”,“今草”的代表人物与汉魏时的张芝,钟繇并列:“洎乎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王羲之,王献之在书史的地位得以确认。两个王并立,在书史上再无二例。
二,梁武帝尚古拙,李世民讲规范,二位帝王推崇钟张(钟繇,张芝),王羲之,反对王献之的妍美纵逸。帝王的影响深远而巨大。王羲之书风在唐以后世俗的影响比王献之大。
但历代书法家却不买帝王的帐。
唐人张旭,怀素,颜真卿,宋米芾,黄庭坚及后世几乎所有的帖学大家都是王献之的粉丝。
真正继承王羲之“内”笔法的,仅唐欧阳询,宋李建中,元杨维桢,明张瑞图,寥寥数人而已。
书法的继承不是单一的就风格一个方面。具体技法的继承,和风格的取向是两回事。
就书风的影响力,王献之远远比王羲之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王大令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巨大
前面说过,王献之在其父过世之后,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影响时期,跨度长达一个半世纪,也就是150年左右。这段时间里,学他的书家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属羊欣(王献之的外舅)。
王欣与邱道护一样,同受王献之的笔法,而尤得王献之的亲传。当时甚至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说法,就是说你对二王的书法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就算拿到的是羊欣的作品也不冤枉,可见学王献之的羊欣书法已经到了何等程度。还有更多书家如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活、范晔等等,也都从小王的书法中学得一二。当然,也正是由于羊欣等人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从而也使王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即使是在唐代李世民推大王、贬小王的时代,唐人学小王的仍然有很多。尤其是学草书的,无不以学王大令为时髦。比如欧阳询的真、行就是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具风貌、自成体;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说:“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二王。”;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五代以后,杨凝式兼学“二王”,而学习王献之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宋代米芾甚至认为小王胜过二王,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可见,米芾对王献之的服膺可谓到了心悦诚服的程度,他的书法也有很多取法王献之,我们上面看到的很多作品,不少就出自米芾的临摹。
黄庭坚也大赞“大令草入神品”。元明清以来学小王书法而成就卓著者更有元代的赵孟、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以及清代的王铎等等,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