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题目先得自嘲,我一直自诩为书法人,但有关“公主与书法争道”一说却还是第一次知道。
看到这个题目后,首先上百度搜索,方知这是唐代书法大师张旭在他的狂草书法中的一个形象比喻。大意是说,如果一个挑柴的担夫与一位公主狭路相逢,二者不能因争道发生冲突。
这就是书法中的一个重要法则穿插与避让。这就涉及担夫同公主狭路相逢后的三种处理方式:争,则发生冲突;避,则表面相安无事,实际冒犯无礼;让,则顺畅无虞。
首先,担夫与公主争道只是个形象的比喻,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场景既然贵为公主,一定不会一个人在荒郊野外的小路上闲逛。即使出外踏青,也一定会要么坐轿,要么乘车,而且也一定是前呼后拥,随从许多。担夫为一介平民,在路上遇到公主不仅不可能靠近身边,也不可能去同公主争道,他没有这个机会。
但在书法上,这是个形象的比喻。我想张旭先生拿出公主同担夫来比喻,自然不是胡说之辞。所谓公主,应该是看似比较柔软含蓄的笔画,或者端庄委婉的单字。而担夫应该是那些伸腿展臂的生硬笔画或单字。
所谓公主同担夫争道,即在行与行之间,上下字之间遇到上述情况如何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张旭一派的狂草书,既无行也无列,自然是需要处处避让,时时穿插,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争道”冲突。
公主同担夫狭路相逢,应该有三种处理方式在书法上遇到担夫与公主争道的情形,应该有三种处理方式:
最糟糕的情况,是担夫鲁莽,横冲直撞,与“公主”相争。这就必然会发生冲突,甚至会将柔弱的公主伤害。比如,将一些生硬的长撇笔画插入了其它字里,形成的叠加冲突,就是书法中的败笔了。
第二种情况是穿插,即将有些笔画写在其它字的笔画空隙或字与字之间,这种情况虽然不会破坏被穿插的字的形态,但处理不好也会导致局促,甚至会破坏被穿插字的原有态势。
三是避让。这是书法中最合理的处理冲突的作法,但却需要极高的书法技巧,尤其在书写狂草时,因为情绪所至,而且没有多少思考时间,如果避让就完全是一种不自学的技法养成了。
张旭酒后乱写乱画,杨凝式装疯卖傻,在你心目中,历史上哪些书法家最有个性?
我偏爱僧人怀素。因为书法,怀素十岁出家,个性十足。其实怀素的传世作品里,唯有自叙帖是他老人家的巅峰之作。试想想,能有几人在这么年幼的时候有如此不同凡响的想法与作为?难道不是个性吗?如果单从自叙帖的内容看,有点自我吹捧之意。但是,从笔迹看,怀素记述之语确实属实(起码我这样认为。)不过有一点我持有质疑,“欲问却不知,”哪来的不知?是不是秘而不宣?不管怎么说,我独爱狂草,更偏爱自叙帖!
曾听说有家餐饮店,生意一向不错,但偶尔也会闭门谢客。问起原因,熟悉他家老板的人会告诉你,这个老板很有意思,他有几个情况可能会不开张。头天晚上打麻将输了,不开张;跟老婆打架了,不开张;他家狗生病了,不开张。
哈哈,有个性。
历史上的的大人物,有个性的不少,今天我们就要介绍的这一位,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各方面成就颇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四家”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兴趣爱好广泛,他好美食、好品茗、好山水。史评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猜到他是谁了吗?没错,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苏轼,世称苏东坡。
(苏轼《治平帖》)
据说向他求字的人,必须遵守他的五条准则:素未谋面的人,不写;限定字体大小,不写;在绫绢上,不写;借他的字扬名,不写;无深意的内容,不写。
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学李北海,并广泛涉猎晋唐各书家,融各家所长,形成自家深厚朴茂的风貌。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他的书法横扁取势,字体左低右高,重心集中于下宫,黄庭坚曾笑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仔细看看,是不是像一只被石头重压的蛤蟆。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评苏轼的书法,“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从苏轼早年时期《治平帖》的姿媚,到中年时期《黄州寒食诗帖》的圆劲,再到晚年时期《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的沉著,我们可以一步步感受到他书法用笔、结体、意境的变化。
(苏轼《洞庭春色赋》)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结字极紧,豪宕中寓妍秀,完美展现了苏轼书法“石压蛤蟆”的特点。
王世贞评此二帖:“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苏轼《中山松醪赋》)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书学之路上,共同探讨,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