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秘籍,不然王羲之一家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的书法家?除了王家,别家有吗?
你可以说别家也有啊!比如赵孟家,米芾家,欧阳询家!可是,这几家比王羲之家能比吗?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那么,这一切源于什么?应该是王羲之掌握了一种诀窍,而这种诀窍是一个书法人由普通蜕变成顶尖书法家的关键!就像颜真卿经过张旭的调拨,终成仅次于王羲之声望的绝顶大家!
那么,张旭是否掌握了王羲之的诀窍呢?我判断,张旭只是掌握了一小部分而已,大部分的,一是王羲之没传,二是即使传承了,也渐渐遗失了大部分。至于到两宋时期,这种传承已经断了,完全遗失了。
书法人当然需要秘籍,这是登堂入室的关键啊!可是已经没有了!不要轻信有些人的大话,如果有人掌握的秘籍,绝对不会在社会大肆宣扬的!你想你得到了一个无价的珍宝,你能四处卖弄吗?不会的!还是潜心求索吧!或许,首先发展秘籍的人就是你呢?
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如果说学习书法有秘籍,那就是勤练习,多揣摩。但是要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过程,充足的时间加深入传统。
唐代书法家张旭为何被称为“草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尊为草圣的只有一人,那就是东汉时期的张芝。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狂草(大草)写的很好,也是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但没人称张旭为“草圣”,只称他为书法大家。
张旭的书法代表作为《古诗四帖》。《古诗四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历史公认的,也是被世人认可的。
张旭《古诗四帖》的特点,是通篇笔画丰满,绝无一丁点儿的纤弱浮滑之笔。在行文方面,通篇跌宕起伏,动与静的处理十分微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厉害啊!我的同志哥。
《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是民族艺术的精华,是永恒美的象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张旭《古诗四帖》的成就,就忽视了东汉时期的张芝。张芝,才是草书的发明创造者,书法史上真正的草圣是张芝而不是张旭。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谢谢您的阅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什么圣?草圣?这圣也太那个了。
书法之中,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是欺人之说吗?
谢谢邀请!
书法之中,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不仅不是欺人之说,而且是对书法中笔力遒劲的非常具象的说明。
在书法实践中,我们书写在宣纸上的书法作品有没有笔力,可以把写好的作品反过来看,如果有笔力就能看看到“力透纸背”的痕迹,如果笔力发“飘”,字就“浮”在纸面上,是看不到“力透纸背”现象的,如果不信,朋友们不妨可以做个实验,或者有条件看到名家真迹的,也可以看看是不是有“力透纸背”的情况。
至于说到“入木三分”,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王羲之写在木板上的字的墨迹能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能见到白底。现在我们虽然不能还原王羲之这个故事的真实场景,但对此历来书家都深信不疑,而且把它作为笔力的追求目标不断实践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书法中的笔力不是“蛮力”,也不是“死力”,而是有弹性的活力,有笔势的生命之力。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注”的力。
其实,不仅书法中对笔力有“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之说,在其他姊妹艺术中对力表现也有类似的说法。如明代的古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说:“故古人抚琴,则曰:'弹欲断弦,按如入木。'此专言其用力也,但妙在用力不觉耳。夫弹琴至于力,又至于不觉,则指下虽重如击石,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所以为重欤?及其鼓宫叩角,轻重间出,则岱岳江河,吾不知其变化也。”
我个人认为有当代草圣之誉的林散之先生书法作品的笔力是“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的典范,我极其推崇。
下面是林散之先生书法图片供有兴趣的朋友们赏析:
谢谢邀请!关于书法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解释必须自身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才能理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普通爱好者由于审美观的局限性无法理解,比如书法笔意中提到的“如锥画沙、屋漏痕”就是真正的书法家确实心领神会的也寥寥无几何况一般人!
根据个人练习的感觉看,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都是书写者用笔功力深厚,起笔、运笔及收笔时笔锋切入纸中所致,虞世南《笔髓论》中的八法即是对汉字点、横、撇,捺及竖画写法的具体描述,特别是在宣纸上书写时,笔锋会切入纸中,墨迹未干时字形有立体感,也是入木三分的一种表现,书法鉴定家往往会将法帖正面对光,看反面笔画中是否会出现墨线来鉴定书法的真伪,这条墨线即可代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同样书法作品水平高低也可通过看“墨线”的优劣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