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一1108),湖北襄樊人。精通书画,特别擅长行书。他的行书达到了很高水平。
米芾行书高古脱俗,率真自然。深受二王″影响。一生临过很多名家古帖。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变法境界。他的书法作品气势恢宏,重意趣。
在字形结构上,左紧右松,上松下紧,通过倾斜和错位来打造奇特险绝结构。变化丰富。
米芾行书章法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就象中国画一样,无画处皆成妙境。下面举例说明:
图一,《临沂使君帖》,前三行与最后一行中间隔有较大距离,形成大疏大密关系。
图二,《清和帖》。第二行和第四行,还有最末一行有二、三字未写满,整体上看有透气感。
图三,《竹前槐后帖》。第二行、第四行、最末一行下部留有大片空白,虚实对比强烈。
图四,《长至帖》。整幅作品中间四行下部分留有大片空白,虚实相生。
图五,《晋纸帖》。前五行行距疏,后五行行距密。有疏密变化。
图六,《淡墨秋山诗帖》。字密行疏,行距相等,显得中和典雅。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性豪放,行怪诞,拜石为兄,人称“米颠”,有魏晋遗风!
此人学书路径先学颜及柳,后学欧褚,再转入魏晋,研习“二王”,深悟得其精义,博采众家之法书,终获自家面目。
宋高宗《翰墨志》载:”米芾能得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人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千古效真法者,不过得真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此九五之尊评价,草民多言无用!
米芾推崇“无刻意做作乃佳”理念,追率真求平淡,惟自然方能脱俗之“尚意书风”。特喜小王之新异天真而又不失自家风格。精神超凡,性格兀立,终成大家。
传世书法名录:《苕溪诗卷》、《蜀素帖》、《多景楼诗贴》、《李太师帖》《研山铭》、《东坡木石图题诗》等。
《苕溪诗卷》,是其“集古字”向自家面目过渡作品,有二王笔法和结构兼自家法则,侧锋落笔,八面出钟,在顿挫提按中一改欧、虞、颜、柳的单调笔法,使作品之长短粗细、欹侧正屈、疏密大小,乃至整章行气都极富变化。使执笔处于控制与被控之间,意匠经营和自然天成日臻完美,充满着灵气动感。
《蜀素帖》为最精彩,字迹左斜,自然洒脱,清雄绝俗,简直超妙人神,正锋、侧锋、藏锋、露锋之施展,长短粗细,姿态万千,展示其个性独具的“刷字”风格。表现出纵逸豪雄、天马行空之特质,影响巨大,亦是后人追慕之范本!
苏东坡的书法观与米芾的书法观有何不同?二人谁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更大?
谢谢你的提问。米芾与苏轼可谓忘年之交。
苏轼要比米芾大16岁,出名也早,米芾久闻苏轼大名,第一次到汴京,首先四处打听苏轼,看见苏轼的书法,也崇拜不已,连忙临摹。
米芾31岁那一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贬官在黄州,米芾去拜访苏轼。后来,苏轼回到汴京,与李公麟、苏轼、米芾一起雅集,可谓历史上文人的盛事。
米芾多次与苏轼讨论书法,苏轼指点他要学习魏晋书法。
可以说,苏轼是米芾的老师,也是米芾的朋友。
但是在书法上,米芾应该是术有专攻,所以,他的书法要更胜一筹。
米芾曾经说过自己与苏轼书法的不同。他说,苏轼画字,我刷字。
其实,米芾把他和苏轼的书法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米芾的刷字,其实就是用笔放得开,所以,他能做到“八面出锋”,笔法章法有一种汪洋恣肆的潇洒与超脱。
而苏轼就没有那样放得开。
米芾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苏轼的书法也影响深远,但是,临摹学习书法,还是米芾比较多。
米芾与苏轼的书法,都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米芾以深得魏晋精神,特别是深得王献之的笔意,笔法更加丰富变化,所以,实际影响要比苏轼大一些。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都有极深的造诣,其书法更是位列“宋四家”之首,历来备受称誉。“宋四家”中除了才华横溢的苏轼之外,还有雄放奇肆的黄庭坚、八面出锋的米芾,以及蔡襄,“苏黄米蔡”宋四家的书法观都存在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那么苏轼的书法观与米芾的书法观有何不同呢?二人谁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更大?首先,苏轼书法力求创新,(创新就是苏轼所推崇的书法观)并且重视天然之美、字外功夫,把“意”放在书法的中心地位,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轼还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轼书法以“二王”风姿妩媚为基础,兼融汉碑之宽厚,魏碑之刚健,其书广泛汲取前人营养,有颜真卿的丰雄,李邕的豪纵,杨凝式的任意,柳公权的清劲;在书法理论上,苏轼徭调“意”和“韵”,不拘古法,力求创新,作品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的深厚素养。
其次,米芾的书法观是强调“得笔”,就是执笔和运笔,要能提能按,能往能收,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又称“米颠”,其书法以笔势为最具特点,就像黄庭坚所称:“如快剑入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扎。书家笔势,亦穷于此。”苏轼称赞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苏轼都自叹不如米芾啊,
但不管如何,“苏黄米蔡”宋四家的书法观都是强调抒情和主观表现,“宋人尚意”,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至于苏轼、米芾两人谁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更大,只能这么说,“自成一家”者各有各的成就,后世书法不管是取法苏轼,还是取法米芾,都可得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