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王羲之的书法是怎样炼成的400字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一提及“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惯常地会想起王羲之的行书,是因为《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中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已成为了一种思维的定势,似自然而然无可非议。然而真是这样吗?其实,“飘若”句最初是形容王氏的容止,即仪表风度的,最早出于《世说新语容止》,原句为:“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书法“完全摆脱了字学的义象和义理,书法的笔意、体势、结构、行款与章法错综变化,更为丰富多样,更适宜书家情驰神纵地超逸优游于书写,从而使书法具有了‘以形写神’的表达功能,即以书法的点画和结构来表现人的语言所难道的才情、风神、审美趣味和理想,书法艺术的独立品格由此确立!王羲之还第一次将文人书法与中国的儒道思想相融合,使书法具有了真正的哲学意味。而这种深刻的哲学内涵,正是千百年来书法艺术追求的本质所在。他的书法不仅在技法上具有典范性,在书法内在精神的取舍上也是历代书家仿效的榜样。王羲之书法全面而又深刻,高贵而又超脱,多样而统一,在这方面,历代书家中还没有一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此,王羲之书法具有一种伟大的艺术风范,永远吸引着书法家的注意力。许多书家在临遍了诸多法帖之后,回过头来方悟出,原来百川之源均在王羲之,于是又回归大王,这成了他们晚年的书法日课。不唯在技法上的尊崇,实属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感和心灵上的归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