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问题不大口碑问题不小预估豆瓣不会到8毕竟是中华的故事外国人来写肯定水土不服
迪士尼有之前动画版花木兰的基础,动画版花木兰无论在服装设计,场景安排,历史细节方面,都花了很大力气,前前后后研究了快三年,可以说对当时的中国文化研究的非常用心了。在动画版基础上再来一部真人版《花木兰》肯定不会差,制作质量方面有保证,加之现在美国大片动不动就加点中国元素,这部真人版《花木兰》完全就是中国元素,在泛中华电影市场票房肯定有保障,可以参考以前的《末代皇帝》、《功夫熊猫》等成功作品,都是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木兰妆”是刻板印象还是还原历史?
什么木兰妆?这是现代人的思想,异想出来的产物。
别把古人的欣赏水平,表现得和罗玉凤一样。
真实花木兰打扮吗?非也,这绝非还原真实历史化妆。
现代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异想,异想出结构图再进行实践活动,得出来的结果就是你所见的样子。
这是作者自己脑洞大开,异想出来的画面,和历史无关。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正碰到可汗点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
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马鞍,替父亲出征。
刘亦菲版的“木兰妆”应该是“框架上”还原了北魏到隋唐时期的历史妆容,但还是考虑了现代人审美,有很大出入的。
的确很多人看着这幅妆容有点像《艺伎回忆录》里的妆容,既有点像,又不完全一样。那是因为日式妆容几乎秉承了盛唐时期的妆容,后来又结合了日本文化中自身的审美。
日本艺妓的脸拍了层白粉,一直到脖子。但“木兰妆”似乎并不白,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女人,抹脸用的材料比日本艺妓复杂、丰富,比日本艺妓多几道工序。所谓“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所以除了粉和脂之外,还有斜红、额黄。
我们细看刘亦菲版的“木兰妆”,脸上的确都是具备了粉脂、斜红、额黄这些装饰内容的。
《木兰诗》里有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讲的发型叫“云鬓”,是魏晋南北朝妇女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发式,就是把鬓发梳理成薄薄一片,好像蝉的翅膀一样,给人动荡飘逸的美感。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而对镜“贴花黄”,讲得就是贴“花钿”了,也就是木兰额头上的那多红色的花,这也就是有出入的地方之一。
实际上应该是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但是这幅定妆显然是画上去的。这种装饰在盛唐更为流行,是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
“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还有眉毛,我们看到日本艺妓的眉毛,近乎没有,然后再额头上花两个黑点。实际上,这只是盛唐时期若干眉形之一。(找图的时候才发现,那种两个点眉毛的妆,也已经被日本人抛弃了。)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眉毛,特别是汉朝,早就发现了“黛”这种矿物染料用于画眉。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唐玄宗喜欢,眉型发展出了数十种,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
而“木兰妆”的眉毛还是比较符合更早一些时期的“蛾眉”的特征,但“点唇”很显然“木兰妆”是为了更贴合现代人审美。
因为从汉朝刚开始点绛唇,花式虽多,但以小口为美。特别是到了唐代,妇女的“点唇”形式也就更多样化了,如石榴桥、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等。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