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京剧奇特之处,是京剧的杂技成分,对吗?

京剧奇特之处,是京剧的杂技成分,对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388 更新时间:2024/2/25 13:31:48

我十岁开始听戏,从完全不懂到略懂,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京剧里严格的说没有杂技的成分,京剧里有武生戏,但那个和杂技是俩回事,尽管有时候看着像。京剧的奇特之处我认为是以下的原因。

京剧真的是很奇特,从京剧所演的内容上看,都很俗,大多是些帝王将相的历史演义,要么就是些才子佳人,因果劝世,演义的戏比如三国戏就很多,演诸葛亮的有名的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演刘备的《龙凤呈祥》。能举的例子很多,比如演伍子胥的《战樊城》演项羽的《霸王别姬》。总之京剧可以说涵盖了各个朝代的有名的人物,过去老百姓不识字,但是说起历史来也一套一套的,知识的来源,除了听书,就是看戏。

京剧的俗还表现在唱词上,基本上都是些大白话,不是随便的大白话,而是合撤押韵的大白话,比如“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又比如“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倒叫我桂英儿挂在心头”“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正因为是大白话,所以老百姓才容易听的懂。胡适就京剧文词多不通。他说的是对的,要是从文学性上挑京剧的毛病,那一挑一大把,我感觉京剧讲唱腔,讲板眼,不讲究戏词,比如你听个懂戏的人,张口会说:“马老板唱的够味”,几乎没人评价戏词写的好坏。

民国京剧最火那个时候,齐如山帮梅兰芳编戏,比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鲁迅很不以为然,他写了一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文中说京剧原本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辣,有生气。”可是“士大夫是常要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该成文言,一沾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

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目光如炬,俗的东西长处在于新鲜活泼,元气足,非往雅了弄,老百姓看不懂,有文化的人又觉得雅的不够,不屑看,就搞的很尴尬。眼前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就是相声。

以上是说京剧的俗。

光是俗,说不上奇特,京剧还有雅的一面,也是把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这就是京剧的表演形式,或者叫程式。首先,京剧的表现手段是世界戏剧中最多的,唱念做打,口眼身法步。你看外国的戏剧,没有这些,要么重视演,比如话剧,要么重视唱,比如歌剧。

京剧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发展了中国文化中写意的传统,就像中国画的留白,看画的人不觉得空,反而觉得意味无穷,京剧也一样,比如一个马鞭挥几下,演员走几步,就是兵发500里到了云南,京剧里面开门没有门,只是个开门的动作,同样的上下楼没有楼,骑马也没有马,一张桌子,一会是饭桌,一会是公案,一会可以是祭坛,京剧的这种虚拟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后来梅兰芳戏剧改革的时候,曾尝试在舞台上用实景,结果很失败,原因就是破坏了这种虚拟性,把想象的空间堵死了,就像有些评论家所说的:“在想象力方面,从来没有像京戏那样驰骋自由。”

虚拟性,程式化,写意是京剧在表现手法上的特征。通过这些手段,小小的一方舞台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演人间万象。

我觉得以最雅的形式,表达最俗的内容,而且让看戏的人没有丝毫感觉到不妥,这个才是京剧的奇特之处。

京剧能够位列我国五大剧种之首(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豫剧)绝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博览众长,极其包容的成果。

京剧原本叫做“平剧”,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走向是分不开的

清末时徽商的规模越做越大,徽商的影响力遍及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了,必然会有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因此,各种徽班如雨后春笋活跃在大江南北;

唱出了名的徽班随着生意做得越来越大的徽商们开始向中国政治中心北京转移,这才有了后来的“徽班进京”之说;进了北方市场,当然要入乡随俗,吸收更多北方元素;这也是京剧奇特之一:京剧念白(道白)。

京剧的“念”(道白)并非都是“北京腔”,更不是普通话,京剧的“念白”夹杂着大量的湖北安徽方言,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京剧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皮黄腔。除了徽班进京以外,还有来自湖北的一群艺人(汉调艺人)也来到了天子脚下混饭吃,这也就是“二黄”的来历。

除此以外,京剧还吸收了南方的昆曲、北方的秦腔,融合了其它各个地方剧种和演唱曲目,当然也少不了杂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程式化表演艺术。

京剧的念白,北方人可能有的听不懂,但是湖北安徽人却能够心领神会;还有京剧中“假嗓子”(小生)的唱腔,这也是汉调的特点。

京剧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朝晚期,皇上的喜好决定了京剧的发展方向为了迎合皇家贵族们的欣赏习惯,“武戏文唱”、曲目不断扩大;在服装、脸谱的制作上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但是,京剧唱腔的拖沓又是它的致命弱点;另外“京三样”(京胡、京二胡、月琴)的伴奏又实在是过于单薄;传统曲目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泛滥,现在的京剧除了凤毛麟角的“角儿”以外,其他人恐怕连生存都难以为继。

说白了,京剧的这些奇特之处,也是“双刃剑”,极大的阻碍了京剧的发展听不懂、看不明白、不了解历史背景的年轻人与京剧渐行渐远,京剧的前途在哪里?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从刘亦菲版本的《花木兰》首支预告中,能看出哪些信息?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想什么呢?中国自己花巨资拍出来的,都不敢奢望符合史实,你还去指望外国人拍的?不过,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这个木兰她好帅好美啊!!!仙女好像一只凌厉又华美的飞鸟啊,万分期待!槽点较多~《花木兰》是由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由妮基卡罗执导,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领衔主演的真人版剧情电影,定档于202

  • >是谁的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米兰昆德拉二十岁时是布拉格的一名拳击手,后来从拳坛转到文坛,依然不改争强好胜的性格。犀利的文笔、敏锐的观察使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昆德拉原籍捷克,1975年移居巴黎,今用捷克文、法文两种文字创作,如同本世纪大作家那博科夫和贝凯特一样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具有异常清晰的明辨力。1993年11月出版了

  • 你家乡的旅游地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小马的家乡在杭州,这是一个被众多人誉为人间天堂的地方,这里还有网红景点西湖,因此每天杭州西湖常规景点都会给你人山人海的状态。如果想要避开人群,更好的发现杭州的美,那么不妨跟着小马来看看这一条小众的旅游路线。推荐理由:1.遇见原乡,这条路线可以让你体验中更为地道的世外桃源般的古镇和古村2.相比乌镇,西

  • 你觉得你家乡的哪个武术拳法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以守为攻的拳术我的家乡是天津,我来说一说我们天津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和他改良创造的迷踪拳。霍元甲的事迹经过影视作品的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的武艺武德有口皆碑。特别是他不畏强手,在旧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的时代,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打出了国威。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的杰出代表!所以如果说武术类

  •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常锡文戏:据《江苏戏曲志》载,早在1772年,常武地区就有了“滩簧”戏,那时,人们常在劳动时唱民歌对对子,这种两个人的对子戏,后来演变成为七八人表演的折子戏,以小生和花旦为主,并逐渐流传到无锡;1921年,“滩簧”更名为“常锡文戏”,戏中增加了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解放后,由于许多著名的“滩簧”艺

  • 鱼纹、鸟纹、龙纹、蝴蝶纹等图案对苗族具有怎样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大多取材于苗族民间故事、历史的传说和图腾崇拜,取材于大自然和对生活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鱼纹、鸟纹、龙纹、蝴蝶纹等图案生动地反映

  • 中国有哪些原创绘本故事,非儿童绘本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原创动漫绘本故事:梦回金沙城/苏晓虹中国原创图画书萝卜回来了(松居直先生最认可的中国绘本故事)几米的《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建议看的绘本作家:台湾的朱德庸、几米,主要还有“兔斯基”的作者王卯卯,“刀刀”的作者慕容引刀,以及弯弯、阿桂、徐瀚等。可能是天使吧当然也可能是恶魔(“为什么”都说

  • 你怎么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品化?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品化也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需要有传承人,但生活保障是基本的,如果基本的生活保障不了的话肯定是没人愿意去学的,毕竟大多数非遗是只有观赏性、学术性和文化价值,所以政府大力扶持非遗,让文化传承人有基本保障,这样的话传承人就会安心去学习,而不用操心其他的事

  • 过去稻田里、芦苇荡里面的“害虫”:螃蜞,现在怎么成了香饽饽,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过去稻田里,芦苇荡里面的害虫:螃蜞,现在怎么成了香饽饽,为什么呢?从我还是小屁孩的时候,直到今天,才知道这种小螃蟹的正式名称叫蟛蜞。它也属于螃蟹的一种,只不过规格很小。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小时候河边还没有修建水泥护坡,河边全部栽的是柳树,也没有怎么管理,奇形怪状,歪七歪八的生长着,那时候河边全部是

  • 又一胡辣汤非遗传承人“入郑赶考”能征服郑州人的胃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感谢邀请,看了上一个回答,觉得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传承人与能否征服食客的胃没有必然关系,舍得用料、技艺精湛才是真。郑州对胡辣汤情有独钟这个“入郑赶考”的逍遥派胡辣汤非遗传承人,便是在《舌尖3》上出现过的高群生,近期,他在郑州开出了第一家店,位于科源路。其实在郑州的很多“郑州”人,是本省的